大劉戈莊村

明永樂二年(1404年),劉千由雲南先遷掖縣海蒼村,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劉永茂遷此建家園,該村為排行老大所立,故名大劉戈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劉戈莊村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青島市平度仁兆鎮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
  • 政府駐地:山東省青島市平度仁兆鎮鎮駐地
  • 電話區號:0532
  • 郵政區碼:266000
  • 地理位置:東鄰冷戈莊村,西靠西辛莊,南連同戈莊,北與小劉戈莊
  • 面積:3754畝(2004年)
  • 人口:1960人(2005年)
  • 方言:山東青島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
  • 機場:青島流亭機場
  • 車牌代碼:魯B
村莊由來,政區人口,經濟狀況,社會事業,

村莊由來

大劉戈莊村位於仁兆鎮,村志載:明永樂二年(1404)劉千由雲南先遷掖縣海滄村,明隆慶年間(1567-1572),劉永茂遷此另建家園,該村為排行老大所立,故名大劉戈莊。其實這都是以後的事。大劉戈莊村的前半部分(俗稱“前街”)自古就叫“張軍寨”。
為什麼叫“張軍寨”呢?據說這與漢朝大量屯田有關。漢朝的兵役制度承秦制,當時規定,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當時的張軍寨地處康王城西南15華里處,地勢開闊,沃野千里,既是康王城的西南衛戍,又可在王城遭到其他方向入侵時,出兵回援,其重要性自不必說。為鞏固邊防,一張姓將軍領兵在此安營紮寨。為解決軍糧的補給,張將軍在此屯田,藉助周圍的沃土,以農養兵,墾地戍邊。在屯田的過程中,許多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推廣普及,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
“屯”,即戍守、駐守之義,“田”乃耕種、耕田之義,因此“屯田”的原始意義,當以且耕且守為是。實際就是一種以農養兵,半兵半農的政策。即打仗時,人員就馬上成為軍隊,而和平時則化為勞動者。這與南泥灣的大生產運動有些相似。據說這位張姓將軍人高馬大,聲若洪鐘,有萬夫不擋之勇,頗有後輩——三國時猛張飛的味道。但張將軍粗中有細,更知道體恤民情,下屬們也樂得受他領導,時間長了,人口越來越多,先安營,後紮寨,這裡漸漸成為名符其實的村寨。
據村中張明進老人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劉戈莊村東還殘留很長一段土牆,村民叫外圍牆,圖牆外一條深深的壕溝。小時候,我在大劉戈莊村姥姥家住的時候,記得還有一條河從村中穿過,裡面長滿了荷花和蘆葦,夏天的時候,嬌艷欲滴的蓮花開滿河灣,我們掐了蓮花骨朵插在空酒壺裡,等它第二天開放,摘下蓮葉扣在頭上遮陽。秋天的蘆花讓這條小河像一條白色的帶子,把村莊包圍起來,煞是好看。
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勁吹,大劉戈莊村以辣椒為產業鏈,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富村強村。第一個在村里修了寬闊的柏油路,第一個建了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最早建成現代化的完全國小,一時為當地人津津樂道。
歲月悠悠,物換星移。“張軍寨”幾經變遷,由一個小小的寨子,繁衍成現在仁兆鎮最大的村莊之一。

政區人口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平度仁兆鎮鎮駐地西北部,朱諸路西。東鄰冷戈莊村,西靠西辛莊,南連同戈莊,北與小劉戈莊。2005年,耕地面積3754畝,居民510戶,1960人。

經濟狀況

該村以發展蔬菜種植為村莊經濟發展的重點。發展個體、工商戶25戶,從業40餘人。種植大姜、大蒜、芋頭分別700畝、1200畝、1200畝。2005年,經濟總收入5301萬元,居民人均所得6300元。其中,工業收入1030萬元,個體、工商業收入50萬元,農業收入2671萬元。

社會事業

2005年,有國小1處,衛生室1處,固定電話350部,有線電視用戶380戶。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率達到9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