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安徽部分)推覆體的構造演化和找礦遠景》是由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徐樹桐、江來利、張勇、劉貽燦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別山(安徽部分)推覆體的構造演化和找礦遠景
- 成果登記號:19910247[04557]
- 第一完成單位: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19910247[04557] |
項目名稱 | 大別山(安徽部分)推覆體的構造演化和找礦遠景 |
第一完成單位 |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徐樹桐、江來利、張勇、劉貽燦 |
研究起始日期 | 1987-01-01 |
研究終止日期 | 1992-12-30 |
主題詞 | 推覆體;構造演化;金剛石礦;遠景;安徽;大別山 |
任務來源 | B |
成果摘要
以活動論的觀點研究了安徽部分大別山的構造演化及找礦遠景。大別山是華北板塊東段的造山帶。造山帶形成前有一個現己消失了的大洋板塊,向華北板發生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它的直接依據是蛇綠雜岩帶的存在及在成的榴輝岩帶,並在榴輝岩帶內找到柯石英及其假象以及硬玉。榴輝岩大別山區分布有一定面積。蛇綠雜岩帶是造山作用的根帶,其中殘留的岩石,表明它處在俯衝期的較深部位,南側是揚子板塊基底。主要侵入Sr等時線年齡表明古生代和中生代各有一次強烈的火成作用。這些岩體的球化學成果表明它們形成於造山帶。變質岩相表現為由南向北增高。碰造格局可劃分出前陸褶皺沖斷帶和可能被埋藏的磨拉石盆地、俯衝的揚蓋層、高壓榴輝岩帶、藍片岩帶和蛇綠雜岩帶、復理石推覆體、北部後和後繼盆地。初步推測了金剛石和寶玉石的找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