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國(重慶)

《大中國(重慶)》創刊於1942年,半月刊,方秋葦為主編兼出版者,由《大中國雜誌》社主辦,文信書局發行,通訊處為重慶保全路一七〇號,1943年2月停刊,原因不詳, 屬社科綜合性刊物。館藏1942年第1-3期。主要供稿人為方秋韋、劉光炎、薩孟武、李鼎芳等戰時文化界名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中國(重慶)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2年11月
  • 出版周期:半月刊
辦刊宗旨,刊登內容,

辦刊宗旨

該刊旨在提振民眾信心,服務抗戰建設。

刊登內容

內容方面,該刊主要刊載政治、軍事、經濟、法律、哲學、科學、歷史、地理、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論著。這些論著,具體又可分為七類,一為抗戰建國時期各項理論與實際問題及國家現行政策的探討,理論與實際問題的探討方面如薩孟武的《取士與考試》,討論了五權憲法中的考試權問題,認為考試僅是取士的方法之一,不能僅以考試為取士的惟一方法。國家現行政策的討論方面,如陳烈甫的《論省臨時參議會》,討論了省區臨時參議會的問題。二為闡揚中國固有文化、民族思想文章,如方秋韋的《大中國之謳歌》,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民族信仰進行了謳歌。三為糾正不良風氣的論著,如李鼎芳的《民族道德與戰時風氣》,指出戰時風氣的重要性,批判了戰時的不良風氣,認為糾正不量風氣的關鍵在於上行下效,要求社會上一般領導者做出榜樣。又如周寒梅的《如果魯迅還活著》,諷刺文壇神話魯迅,卻將魯迅的言論當做工具利用的不良風氣。四為分析國際政治軍事形勢的論著,如劉光炎的《要澈底解決日本》一文,為了疏導抗戰中期民眾當中產生的焦慮情緒,分析了美國的東西方戰略、戰術以及未來的戰爭局勢,堅定了民眾對於抗戰勝利的信心。五為中外史地介紹,主要刊載中外史地知識,如張星烺的《印度史地》和吳其昌的《大中華民族西移建國的史槪》。六為書報批評,此類文章主要關注文化界的新動向,如陳謙子的《評郭著屈原》,對郭沫若著的《屈原》進行了評論,認為其作存在穿鑿附會等諸多問題。七為提振民族自信,鼓舞抗戰士氣的論著,如錢基博的《從孫子兵法論日本必敗》一文,其堅定國人抗戰勝利信心的目的便相當明顯。
另外,該刊自第3期開闢“小雨點”專欄,專載對時事、人物的評論,如馮友蘭的《榮譽》、方炎的《馬列主義“中國化”》,和寅生的《民主在那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