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信息
《夢影·牡丹亭》由上海和澳門戲曲界聯合創作,截取《牡丹亭》文本中涉及到澳門風土人情的段落,聯繫《牡丹亭》劇作者湯顯祖本人曾前往澳門的生平經歷,融匯崑曲、話劇兩種舞台藝術表現形式,結合影像化展示和燈光新媒體技術呈現。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因上《論科臣輔臣疏》抨擊朝政,激怒當道而被貶黜,十月下旬抵達廣州,此後乘船訪游澳門。澳門的瑰麗奇異及華洋雜處之風,給湯顯祖留下了深刻印象。與澳門的這“一段緣”,不僅讓湯顯祖留下頗多吟詠詩文,還在不久後創作的《牡丹亭》劇本中留下了鮮明印記。澳門訪游拓展了湯顯祖創作的文化視閾,甚至在創作柳夢梅這一人物時也帶上了這段嶺南際遇的影子。據考證,《牡丹亭》也是最早出現澳門風光的中國戲劇作品。
該劇由澳門好時節文創有限公司、上海澳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澳門中華崑曲文化協會聯合出品,由上海瑜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蘇州崑劇院、瑜音社傾力合作演出。該劇是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基金資助項目,此次創排演出,也屬澳門、上海戲曲界的首次合作。項目的創立與推進,獲得了澳門政府對文創行業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的持續幫助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澳門中華崑曲文化協會大會主席、澳門好時節文創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卉茵擔任該劇的出品人和編劇。李卉茵成長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門,2005年在澳門文化局藝術節開幕式上欣賞到青春版《牡丹亭》,由此為崑曲藝術深深吸引,學戲、演戲,並走上了崑曲推廣的道路。《夢影·牡丹亭》的創排,也正源於她的這份初心,希望找到舊時光里傳統崑曲藝術與澳門本土的連結。
《牡丹亭》一劇自創作之時起,便被持續不斷地搬演上舞台,無疑已成為崑曲藝術的一張名片,是被演繹次數最多、改編翻拍作品最豐富的傳統劇目。《夢影·牡丹亭》擷取《牡丹亭》傳統演出的經典段落,將崑曲水磨腔的纏綿之美以全新的形式帶到觀眾眼前。
劇目的舞台呈現部分,圍繞演出場地瑜音閣的風格及特點,進行了一系列音樂、燈光、舞美、服裝及多媒體影像化呈現設計,以期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觀演體驗。京劇演員王珮瑜作為瑜音閣的主人,表達了對這一項目的寄望。作為一位京劇演員,她講述了自己與崑曲的淵源:京劇行話有一句是“學崑曲是上枷板的事”,崑曲表演非常繁難,但習練者最終總會被它的精巧高雅征服。她說,今年這個項目的推出,遭遇了一些特殊情況。原本計畫在今年6月推出,由於疫情影響,直到10月才將和觀眾見面。考慮到演出場地瑜音閣的露天結構上也會有視覺上的呈現,為了帶給觀眾更好的觀劇體驗,特意趕在天寒之前演出。
上海市文創辦專職副主任、上海市文化產業促進會副會長強熒說:“澳門和上海的合作是雙城會。一個好的項目,一定要具備四個元素:國際視野、傳承創新、多元資本和領軍人物。”他表示,《夢影·牡丹亭》這一項目有《牡丹亭》的崑曲傳承,又籠罩上一層夢影澳門的傳奇色彩,有澳門、上海和社會資本的投入,有王珮瑜和李卉茵兩位領頭人,還有專業且具備青春活力的創作團隊。
主演代表、上海京劇院言派老生陳聖傑說,參演本劇,是他個人的一個突破。這部戲的文人氣質,和言派藝術開創者言菊朋身上的書卷氣非常相符。之前他出演過向計鎮華先生學習的崑曲《十五貫》,也已經出演過一部話劇,但這次參演,是崑曲和話劇的結合,是一次更新的嘗試。
2021年12月16、17日,澳門本地文創團隊原創作品、沉浸式昆話劇《夢影·牡丹亭》在澳門永利皇宮宴會廳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