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冰封之戰

北方的騎兵強國,冰河陷阱,絕地反擊,

北方的騎兵強國

一支薩爾馬提亞部落集團就生活在歐洲中部一支薩爾馬提亞部落集團就生活在歐洲中部
一般人都認為,羅馬軍團遇到過的強大騎兵對手,唯有西亞和兩河流域的帕提亞帝國而已。但實際上,那些看似威風凜凜的精銳鐵甲騎兵,遠不止阿薩西斯王朝一家獨有。
在當時,分布於匈牙利平原至南俄草原的薩爾馬提亞各部落聯盟,也分別組建了類似上述裝備、規模不等的騎兵菁英部隊。其中分布最西並遊牧於蒂薩河流域的一支伊阿基格斯人,同樣就擁有一支強大的甲騎具裝。在馬科曼尼戰爭(馬科曼尼人戰爭)中,正是他們與羅馬步兵的狹路相逢,才碰撞出一場騎步兵間非同尋常的戰役。
在冬季凍結的多瑙河在冬季凍結的多瑙河
這場戰鬥之所以如此與眾不同,是因為它的戰場發生在冬季結凍的多瑙河面上。眾所周知,冰塊的摩擦係數遠低於普通地面。所以生物體在冰面上行動時,遠不如地上那樣舉止自如。倘若將其當作戰場,則士兵的一些基本技戰術動作都會因此變形。不僅導致戰鬥力的下降,也進而增大戰役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此,許多世界歷史上著名的強大軍隊都對冰面交鋒近而遠之。即使強如羅馬人,也十分忌憚。
作為尚未裝備馬鐙的薩爾馬提亞騎士,似乎應該對冰面較量更加避之唯恐不及。因為騎兵在戰鬥時的動作複雜性更甚步兵一籌。但與人們想像的不同,伊阿基格斯人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逐漸適應了多瑙河中游地區冬季酷寒的氣候環境,並發展出一套能夠駕馭冰面戰鬥的馬術本領。他們甚至耗費精力,挑選能夠在冰河上行動更自如的戰馬。只為將它們專門訓練為能夠在冰面上飛奔的坐騎。
薩爾馬提亞人的各類騎兵薩爾馬提亞人的各類騎兵
毫無疑問,憑藉上述的手段,伊阿基格斯人及其近親羅克薩拉尼人,幾乎成為統治冰封期多瑙河的王者。只要河對岸的羅馬邊境出現防禦不力的跡象,嗅覺靈敏的遊牧騎兵就如履平地般蜂擁穿過結凍的河面,搶劫富裕的羅馬行省。羅馬歷史學者塔西佗就曾記載,在公元69年爆發的四帝之亂中,就有9000名羅克薩拉尼騎兵乘羅馬人內戰之機,從冰封的多瑙河下游入侵默西亞行省。只是他們恰好撞上了奉命從敘利亞調往羅馬的第三“高利卡”軍團,最終悉數被殲。
今天斯洛伐克境內的一座羅馬堡壘遺址 靠近多瑙河今天斯洛伐克境內的一座羅馬堡壘遺址 靠近多瑙河
不僅如此,或許是與帕提亞人親緣關係較近的原因,伊阿基格斯騎兵同樣擅長追擊、回撤、設伏等遊牧經典戰術。他們從不與對手正面對抗,而是經常將敵人引誘到有利地形後才聚而殲之。這種戰略正是羅馬人最忌憚的。
而且,由於起源遊牧民族的關係,伊阿基格斯人對外交往顯得極其自私自利。在羅馬人看來,他們表里不一、時叛時附。比如在圖拉真入侵達契亞時,能作為盟友出工出力。但在戰爭結束後立即為爭奪戰利品而翻臉相向。因此,對羅馬人而言,這些遊牧蠻族是遠比日耳曼人狡詐而頭疼的存在。
伊阿基格斯人在達契亞戰爭中協助過羅馬人伊阿基格斯人在達契亞戰爭中協助過羅馬人

冰河陷阱

伊阿基格斯人的多次襲擊 逼著羅馬人展開懲戒伊阿基格斯人的多次襲擊 逼著羅馬人展開懲戒
公元167年的馬科曼尼戰爭爆發之初,伊阿基格斯人就曾協助反叛的馬科曼尼人和夸狄人,系統地劫掠在達契亞的羅馬殖民地,僅虜獲人口就高達十萬。因此,當羅馬人戰勝了為禍最烈的馬科曼尼人和夸狄人以後,這支薩爾馬提亞部族就成了他們接下來要著重報復的目標。
公元174年初,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將行轅由卡努恩圖姆移往西爾米烏姆。那裡靠近匈牙利平原上的伊阿基格斯人遊牧區,是很好的對遊牧蠻族作戰的後勤基地。哲學家皇帝此舉顯然有對後者宣戰的意圖。
哲學家皇帝 馬可·奧勒留哲學家皇帝 馬可·奧勒留
然而伊阿基格斯人絕不肯坐以待斃,他們自負戰力強大,竟然主動向帝國軍團發起了挑戰。幾乎與皇帝轉移行轅同時,一支精銳的蠻族騎兵穿越冰封的多瑙河面,侵入潘諾尼亞行省。這種行為立即招致了羅馬軍團的反擊,雙方很快就進入激烈的直接對抗階段。
和以往的慣例一樣,伊阿基格斯騎兵在發現敵人追蹤而至的時,迅速撤到冰封的多瑙河面上,企圖誘導羅馬軍隊,進入這片對他們而言再熟悉不過的戰場。
薩爾馬提亞騎兵且戰且退  將羅馬人逐步吸引到預設戰場薩爾馬提亞騎兵且戰且退 將羅馬人逐步吸引到預設戰場
雖然與帕提亞騎兵裝備相差無幾,但薩爾馬提亞人的作戰方式與後者有顯著不同。帕提亞人在決戰前首先依靠騎射手消耗敵人的實力,最後才讓鐵甲騎兵衝鋒解決疲憊不堪的對手。薩爾馬提亞人則更喜歡以持槍猛衝的模式,乾脆利落地驅散被包圍的敵方步兵。
這種作戰方式的差異,是由二者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決定的。帕提亞人居住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多為一望無際的沙漠平原,非常適合騎射手迂迴發射箭矢。薩爾馬提亞人劫掠的多瑙河流域,則多密林河流。弓箭在缺乏迴旋餘地的環境下,很難發揮應有作用。不過,在羅馬人看來,伊阿基格斯騎兵的戰術對習慣依託陣型保護的羅馬軍團步兵,並無太大威脅。因此,皇帝陛下的軍隊才會放心大膽地前往追擊。
憑藉著對騎兵對手的熟悉 羅馬人一直緊追不捨憑藉著對騎兵對手的熟悉 羅馬人一直緊追不捨
但羅馬人很快就發現自己步入了敵人精心挑選的陷阱。昔日奔騰不息的多瑙河,河道寬達幾百乃至上千米,如今卻悉數凍結。看似晶瑩剔透的冰面,實則是光滑如鏡。阻止了士兵保持基本的戰術動作,甚至長久站立都非常困難。而那些面目可憎的蠻族騎士,則持矛躍馬等候在不遠的地方,準備發動預謀已久的衝鋒。
顯然,伊阿基格斯人的目的已經得逞。他們自信憑藉其冰上霸主的不俗戰力,會讓對面的步兵將如同大多數手下敗將一樣,成為自己榮耀簿上的又一個犧牲品。
和其他遊牧部落不同 伊阿基格斯人更喜歡直接衝鋒和其他遊牧部落不同 伊阿基格斯人更喜歡直接衝鋒

絕地反擊

羅馬步兵以最快的速度組建的密集防禦陣型羅馬步兵以最快的速度組建的密集防禦陣型
只是羅馬軍團的成員,絕非普通水準的士兵。作為當時世界最頂尖的重步兵,他們不僅可以熟練的擺出防禦騎兵的密集戰陣,還有部隊戰術靈活多變的優勢。雖然己方無法在冰面站穩,羅馬士兵卻驚訝地發現對方可以如履平地般的策馬前行。這些蠻族兵分兩路,一路主攻正面,另一路包抄側翼。
危急時刻,羅馬人幾乎是立即做出應對之策。只見大軍將平時用於防護的大盾牌,全都鋪到冰上,一隻腳立足於盾面,以此增大冰塊與腳跟的摩擦力,防止身體滑倒。與此同時,士兵們從內到外依次排列組成一個可以360°全方位面朝敵人的緻密陣,避免了腹背受敵的危險。
羅馬人用自己的頑強與靈活應變 化險為夷羅馬人用自己的頑強與靈活應變 化險為夷
類似的形勢曾在卡萊戰役中也被羅馬步兵使用過。在遭到帕提亞騎兵突襲後,克拉蘇的應對措施幾乎完全一致。倘若此時對羅馬人實施大量箭矢遠程打擊,則帝國大軍勢必承受和卡萊一樣的重大壓力。
然而,正如上文所述,伊阿基格斯騎士的作戰風格更倚重衝鋒而非襲擾。羅馬人卻完全不懼與對方正面相持。於是,遊牧騎兵以往決定戰鬥勝負的殺手鐧,此時就成為了他們落敗的罪魁禍首。
蠻族騎兵的衝鋒 並沒有衝散羅馬步兵的陣線蠻族騎兵的衝鋒 並沒有衝散羅馬步兵的陣線
轉瞬之間,薩爾馬提亞人就發現自己的冰面作戰優勢蕩然無存。大部分人都陷入了與羅馬步兵的正面肉搏。激烈的戰鬥中,一些羅馬士兵抓住了敵人戰馬的轡頭,進而把騎手從馬背上拽下來。另一些則抓住攻擊者的矛桿和盾牌,拚死力戰。更有一支分隊,專門用各種兵器猛擊馬蹄、或者設定絆馬索去掀翻對方的坐騎,延緩蠻族騎兵前進的衝擊力。
羅馬人當然也會在冰面上摔倒。但他們往往聰明地將對手拉著一起倒地,而且經常是把敵人摔到自己的下風,這樣他就可以用腳猛踢對方的頭。如果某個士兵是面朝下跌倒,就會用牙齒狠咬先摔倒的敵人。缺乏有效防具的伊阿基格斯士兵,完全無力抵抗對手的猛烈攻勢,他們引以為傲的冰上作戰如今成為自己的噩夢。就和他們的親族羅克薩拉尼人一樣,幾乎全軍覆沒。
很多蠻族騎兵被羅馬人從馬上拉了下來很多蠻族騎兵被羅馬人從馬上拉了下來
戰鬥結束後,直前還威風凜凜的蠻族騎兵已經成為一地死屍。鮮血染紅了結凍的湖面,諾大一支部隊只有極少數人僥倖逃生。
和當年的卡萊之戰一樣,這場爆發於冰河之上的戰鬥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隨著伊阿基格斯人的慘敗,蒂薩河流域的霸主再無力抵擋羅馬軍隊的推進。此戰之後,伊阿基格斯國王贊提庫斯被迫只身前往馬可·奧勒留行轅祈求和平。當最終的和平協定簽訂時,除了交還擄掠的財物和羅馬平民外,伊阿基格斯人還失去了原先帝國盟友擁有的多瑙河沿岸10英里之內居住的特權。同時必須交出8000名由名門貴胄子弟組成的騎兵以示誠意。此舉顯然沉重打擊了這一傳統遊牧勢力在蒂薩河流域的威望。
伊阿基格斯人與附近的各類蠻族一起進入了衰落期伊阿基格斯人與附近的各類蠻族一起進入了衰落期
更糟糕的是,多瑙河冰封之戰的慘敗也終結了昔日主宰在冰面上的技戰術優勢,同時開啟了其霸權的最終消亡過程。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伊阿基格斯人威風不再,淪為哥特人支配的附庸勢力。儘管他們作為後者的僕從,仍然時不時會給帝國邊境造成麻煩。但再也未能如馬科曼尼戰爭那般深刻影響歷史。昔日的冰封王者的氣勢,似乎也如同這場慘敗一起,一去不復返。
加入羅馬軍隊的伊阿基格斯人 其中就包括了歷史上亞瑟王的原型加入羅馬軍隊的伊阿基格斯人 其中就包括了歷史上亞瑟王的原型
對伊阿基格斯人而言,惟一的一點慰藉是馬可·奧勒留將8000名騎兵中的5500人安置在了遙遠的不列顛尼亞。他們的任務是為羅馬人戍邊抵禦北方蠻族的侵襲。這些騎兵此後在當地逐漸站穩腳跟。有朝一日,他們將成為傳奇人物亞瑟王的原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