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浪文化

多浪文化

多浪,是遠古時期新疆塔克拉瑪乾沙漠邊緣一個部落的姓氏,後演變為一種文化形式,承載著一支幾千里綿延不絕的邊塞傳奇。多浪人是居住在葉爾羌河下游及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區的維吾爾族的組成部分,在語言、文字、宗教、風俗等方面的差異甚微,只是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的差異,逐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浪文化
  • 起源時間:13世紀
  • 民族:維吾爾族
  • 地理位置:新疆麥蓋提縣
歷史源流,關於麥蓋提縣,多浪文化特點,經典十二木卡姆,多浪文化載體,地圖信息,

歷史源流

13世紀,蒙古人興起於漠北高原,他們征服了亞洲和東歐,建立了蒙古帝國。天山以南及中亞廣大地區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後,蒙古宗王為了爭奪繼承權,引起了長期的軍事紛爭。從14世紀末到16世紀末的兩百年間,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汗國)分裂為許多互不統屬的小王國和“地面”,相互征戰。為了躲避戰亂,人們紛紛外逃。其時的蒙古貴族是封建農奴主,他們大量掠奪貧民為奴,在自己的部落、莊園裡從事勞動,充實自己的軍隊,多浪人就產生於這些難民和奴隸。(在察合台時期,“多浪”一詞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他們不堪忍受欺侮,為了反抗壓迫剝削和躲避戰爭的災難,就逃到葉爾羌河下游平原荒無人煙的大漠胡楊林里,聚在一起過著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於是就有了“多浪”的稱謂。
多浪人反抗壓迫,爭取自由幸福的信念,吸引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窮苦人加入他們的行列,“多浪”不斷壯大。初時的多浪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與維吾爾人融合而成,後來的多浪人已並不限於某個民族的人了,而是各民族下層階級的組合,並成了反抗統治者而自立的人的代名詞。在漫長的歲月中,多浪人在遠離人世的荒漠曠野、原始胡楊林中狩獵遊牧,或從事落後的農耕,與大目然作著不息的抗爭,過著艱苦的生活。在閉塞的環境裡,多浪人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藝術和心理特徵。到清朝初年,已與其他維吾爾人迥然有別。“此等回人,以遷徙為常,性與各城有異",已成為“回子中別一種了”(椿園《西域風土記》)。阿瓦提縣在葉爾羌河流域,葉爾羌河夏秋季節洪水泛漫,到處都是原始胡楊林和廣袤的草地荒原。“胡桐雜樹,漫野成林,自生自滅,枯倒相積,小山重複其聞,多藏猛獸。水草柴薪,實稱至足。”(清朝肖雄《聽園西疆雜述詩》)“今阿克蘇之西,地名‘樹窩子’,行數日程,尚在林內,皆胡桐也。”(清朝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五《木類胡桐淚》)便是對當時阿瓦提境內原始胡楊林的寫照。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還習慣地稱阿瓦提縣為“樹窩子”。林中和荒野、河沼草地上有老虎、野豬、狼、黃羊、馬鹿、野駱駝、豬熊、狐狸、野兔、野雞、野鴨、大雁、鶴類等飛禽走獸,“密林遮葦虎狼稠,幽徑尋之麋鹿游”。這樣的地方,自然成了多浪人狩獵遊牧的理想之地。15世紀末,多浪人就開始在今阿瓦提縣烏魯卻勒鄉等地及葉爾羌河畔生活,後來隨人口的增加,逐漸向北擴散,並從事農耕生產。

關於麥蓋提縣

新疆麥蓋提縣,是有名的“多浪”之鄉。據傳:古代多浪部族為躲避戰爭,反抗壓迫,從今日巴楚一帶遊牧至此,以首領之名“米凱提”作地名,後演變為“麥蓋提”。沿著亘古而神秘的大漠胡楊林,多浪人以群居的方式,自由自在地遷徙流浪著。他們能歌善舞、吃苦耐勞,用勤勞的雙手建造家園,從狩獵、遊牧走向農耕,建立起一個個村莊、鄉鎮。於是,富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的“多浪”文化在歷史夾縫中,在葉爾羌沖積平原上傳承下來……
麥蓋提縣既是“多浪”之鄉,又是有名的長壽縣,是“百歲老人”之鄉。天高地迥,一塵不染,自成體系的生態環境,成為綠色植物天然孵化基地。

多浪文化特點

多浪文化起源於新疆葉爾羌流域。特殊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人文環境使多浪人保留和傳承著獨特的生活習俗、社會文明和藝術形態。把歷史寫在音樂和歌聲中的維吾爾人鐘情於一浪高過一浪的歌唱方式,在田野地頭、葡萄架下、庭院內,那種震撼的音階和旋律充斥著他們的心房,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
在多浪鄉,經常可見一些民間藝人,他們皮膚黝黑,精神矍鑠,甚至有很多百歲老人,嗓音清亮,舞姿剛勁有力。“多浪巴亞萬”高亢激越,熱瓦甫琴、卡倫琴聲優美動人,多浪“麥西來甫”熱烈詼諧。在老藝人邊彈、邊唱、邊舞的氣氛渲染下,在維族少女婆娑的舞姿中,即使你不懂維吾爾語,但這種唱響夜空的獨有歌舞, 這種“來自大漠深處對苦難的吶喊和對生命的呼喚” 會令你熱淚盈眶……
多浪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作——多浪木卡姆就是古代多浪人狩獵文化的遺存。它是一種融詩歌、音樂、舞蹈、遊戲、民俗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再現了多浪人幾百年來在大森林裡遊牧、狩獵的場景,所有舞蹈動作都是勞動過程的形象化。
多浪文化一直以民間的形式存在著,主要表現在歌舞方面,歌舞也以勞動和愛情為主要題材。旋律奔放流暢,歌詞可隨編隨唱,這種獨有的創作方式將這種民間藝術帶出戈壁荒原,走出國門,走進維也納音樂殿堂……

經典十二木卡姆

說到多浪文化,不得不說十二木卡姆。
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民族的驕傲!
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祖先在漁獵、畜牧時期就形成的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後來經不斷融和、衍變,發展為今天的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敘誦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曲、即興樂曲340餘首。每套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達斯坦(敘事詩dastan)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maxrap)三部分組成。體裁多樣,節奏錯綜複雜,曲調極為豐富。
生動的音樂形象和音樂語言,深沉緩慢的古典敘誦歌曲,熱烈歡快的民間舞蹈音樂,流暢優美的敘事組歌,在藝術成就上是無與倫比的。
今天,木卡姆分布地區很廣,種類繁多。阿拉伯、波斯、土爾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種類來說,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種類最多,有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套曲,如《多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等。
《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音樂的脊樑,是打開維吾爾族文化的金鑰匙,是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的融合體。

多浪文化載體

★多浪花帽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誌之一。多浪花帽是維吾爾族婦女手工刺繡而成,圖案多以花卉和幾何圖形為主,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受到愛美人士青睞。
★多浪刀
是一種手工製作的名貴小刀,樣式繁多,精巧、細緻,價格不菲,可用於切割削,亦擺放家中做裝飾品。
★多浪樂器
採用優質原料,將民族樂器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製成,手工精緻。由於是工藝品故不能彈奏樂曲,擺放家中做為藝術鑑賞品,充滿西域特色,極具藝術價值。
★ 多浪羊毛毯
多浪羊毛毯或懸掛於廳堂之壁,或展鋪於室內走廊,毯面光澤平滑,毯板挺實柔和。採用手工打結、編織,圖面織工精緻細密(先後經過十數道複雜工序),更得益於優質的多浪羊毛。
★ 多浪紅棗
多浪紅棗產自新疆南疆的“多浪”之鄉----麥蓋提縣。麥蓋提縣位於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邊緣,光熱溫差極大。白天沙漠蒸騰而上的強熱氣流如烈火炙燒,高溫在五十攝氏度;夜晚雪域崑崙的寒流俯衝而下,高溫與強冷空氣產生的溫差達三十五攝氏度。獨特的光熱溫差條件,成就多浪紅棗超級品質。
多浪紅棗特點:
1.顏色 純正棗紅色,不會發黃、紅,不會發烏,自然光下類似豬肝色,表皮潤澤光亮;
2.個頭 多浪紅棗個頭不小,但與以大著稱的和田玉棗相比,顯得精緻玲瓏;
3.形狀 頭大,屁股偏小,顆粒飽滿;
4.口味 肉質密實,濃香清甜,口味純正、有韻味;
巍巍崑崙,冰雪消融時,一泓甘泉滋潤著一顆顆紅色精靈;品味多浪紅棗,感悟博大神奇;多浪紅棗,粒粒傳情……

地圖信息

地址:英買里路3-9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