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集

多嘴集

《多嘴集》是2014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志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嘴集
  • 作者:劉志勤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7月1日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96 頁
  • ISBN:9787510829567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多嘴集》書中收集了作者發表於《環球時報》等媒體的上百篇精彩文章,主要結合作者自身經濟學、金融學的專業特長和相關研究成果,闡發作者對時政、經濟、教育、社會等問題的看法和感想。

作者簡介

劉志勤,瑞士蘇黎世州銀行駐京首席代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就讀於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英語專業。早年在部隊、教育領域及國防工業、貿易、金融部門工作過

圖書目錄

域外感悟系列
應督促美國改革開放/3
應理直氣壯督促美國改革開放/6
一味謙讓帶不來尊嚴/8
搞工程前,不妨高估環境後果/10
中國人何必總是爭先恐後/12
對日本要敢愛敢恨/14
拚命賺錢,到底為了啥/18
雪災暴露現代化軟肋/21
瑞士人不迷信股份制/24
少套西方理論,多談中國現實/26
冷靜面對嘈雜的西方輿論/28
想當年,日韓沒少挨罵/31
多講中國精神,少論模式優劣/33
為奧運輿論主動權衝刺/35
西方“愚民”報導幫了中國/38
個人、集體權益關鍵在平衡/41
把西方挑剔當成調味品/43
中國的責任,不是西方說了算/45
中國企業要抑制暴利念頭/47
中國只能救市不能救世/50
慢速增長沒那么可怕/52
中國經濟需“巧著陸”/55
防止國際投機商打劫中國/58
誰不賠錢,誰先走出危機/61
“爭世界第一”沒有錯/63
後危機時代”,中國怎么走/66
“透明”不該再是時髦詞/68
朝核問題,中國不必挑頭/71
中國離“金磚”差多遠/73
讓德國人弄清“疆獨”真面孔/76
杞人憂國系列
不能對美國承諾寄望太高/81
國企改制別砸了工人飯碗/83
房價未必能決定競爭力/86
高房價有助於調控城市化/88
為人民服務是金融業金科玉律/90
利潤重要,朋友更重要/93
產能過大≠產能過剩/95
氣候鬥爭,中國要量體裁衣/98
送禮文化當與國際接軌/101
中國,“半發達”國家? /103
……
賢言隨語系列
甦醒,覺醒和清醒是中國崛起三步曲/243
如何解讀“半發達半落後”的中國現狀/246
“政冷經熱”需要新的思路/261
中國仍然有望兩位數增長/265
大國情緒PK小國心態/268
西德股票交易所一瞥/272
所有中國人都是Chinese/275
社會善意是刺激出來的/277
中國更應“以人才為綱”/280
讓溫州危機催促金融改革/282
中國社會要包容高調的人/284
政治改革是世界的集體需求/287
China,中國自己的幸福指數/289
中國應打造知名的和平研究所/291
抗Et劇重在拍好片/293
解決分配不公,必要時得動“手術”/295
後語/297

後記

近幾年來,不少的朋友勸我出一本書,把這些年寫的短文章收集成冊出版。總算把這部《多嘴集》整理完畢付梓。特別要感謝王文先生,因為他是最積極鼓勵我出書的。還有許多學者專家朋友,更是不斷提出建議,希望早點看到此書。特別有一位專門研究金融經濟問題的老專家,原公安部副部長朱恩濤先生說過,他看我的文章總要看1.5次,第一次通讀,第二次要細讀。這讓我受到鼓舞和激勵。我四十年前的許多學生更是我的文章的熱情讀者,每篇必看,每看必傳,這倒成為我不斷寫文的動力和源泉。
我感謝他們,永遠感謝朋友們。
最後一句話是,把此書送給我的孫子劉涵楊(小名小樹)和外孫女關茗月(小名小苗),願他們能有個乾淨、純潔的世界健康成長。因為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這一代。

序言

序言
寫在前面的感恩之言
王文
自古以來都是前輩給後輩寫序,以資鼓勵,鮮有晚輩“厚顏”將自己的話放在長輩大作的最前頁。但架不住志勤老師的幾番催促,我硬著頭皮,權當把“平生第一次寫序”視為“平生以來最大的感恩之言”。
我是在2006年認識志勤老師的。當時我還是《環球時報》的評論編輯,有一天,偶然在信箱中發現了一篇來自銀行界人士的投稿,觀點新穎,思路開闊,於是回復希望能夠刊用。我很快得到了答覆,就有了第一篇《一味謙讓帶不來尊嚴》的見報。這就是我與志勤老師的“第一次”。
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第N次,隨後幾年,“劉志勤”成了《環球時報》評論版最常見的名字,共有上百篇文章在《環球時報》上刊表,平均每一兩周就有一篇文章見報。這些文章有不少引起了重大的社會和國際反響,比如,在2010年年底,當歐洲通過授予中國某位異見人士以“諾貝爾和平獎”,藉此對中國政治施壓時,志勤老師的一篇《中國應設“孔子和平獎”》幾乎發揮了中外輿論鬥爭中力挽狂瀾的作用。當時,上百家歐美媒體都以該文為由頭,擔心中國真的設立該獎項對歐美進行政治反擊。志勤老師本人還 因此受到當時供職機構瑞士蘇黎世州銀行總部的壓力。
2012年初,志勤老師的《應督促美國改革開放》一文再次在中國輿論中引起軒然大波。數百家網站轉發了該文,一些價值理念上親美的人士用盡各類辭藻和看似有理的道理對該文和作者進行攻擊。幸運的是,歷史總是站在遠見者、愛國者的一邊,2013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舉辦國際研討會,再提這個話題,當時志勤老師也在場。此後的內參報告再次借用這個標題。2013年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接見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時,正式用了“美國也應當改革開放”的表述。
這兩篇力作並不只是志勤老師的心血來潮。事實上,志勤老師的許多大作都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睿智,比如,《“未富先老”沒那么可怕》、《社會善意是刺激出來的》、《中國應有第三個證交所》等。現在這些力作匯集成冊,得到一家好的出版社青睞,不只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長者多年沉澱與結晶,更可以視為中國社會對真正思想者的尊重與回報。
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段幸運人生的見證。作為編者,我有幸第一時間讀到這本書大部分作品的初稿,更有幸能夠參與到大部分作品的編輯始末。編輯的幸福,就在於有機會參與偉大思想的孕育過程。編輯志勤老師的文章,是我八年《環球時報》編輯生涯里催生幸福感的重要力量。這是我首先要感謝志勤老師的地方。更要感謝的是,志勤老師對我成長與生活的幫助與照顧。從編者與作者的互動開始,我和志勤老師很快就成了“忘年交”。我們常常相約某家咖啡廳,交流心得體會、人生感悟。真的非常感激志勤老師對我——這個比他兒女還要小好幾歲的“愣頭青”——過往無數幼稚想法、天方夜譚、胡思亂想、心煩氣躁的牢騷的耐心的傾聽、勸誡與教導。對志勤老師來說,這只是他幫助後生晚輩的無數次之一,而對於我——一個“北漂”級的“屌絲”——來講,卻是最寶貴的推動和扶持的唯一(動力)。
可能我現在的成長還是不夠理想,有時自己仍然覺得做得不夠,但我仍然希望借這篇文章向劉志勤老師表達一下正式的謝意:沒有您的幫忙,很難有王文的今天。
年輕人的最大幸運,在於能夠遇上貴人的相助。志勤老師無疑就是我的貴人。在同行看來,他是銀行家;在讀者看來,他是思想者;但在我眼裡,他更是一位受到晚輩們敬仰、佩服的長者。記得一次銀行圈聚會,我參與其中,席間所有銀行人士都相互稱“某行長”,而大家卻不稱“劉行長”,而統稱他為“劉老師”。這是志勤老師在業內地位和人格魅力的最佳證明。
文如其人,名更如其人。“劉志勤”三個字非常恰當地代表了他本身的個人氣質。
“文刀”代表著志勤老師尖銳獨到的文章風格,每一篇作品都有新穎的角度,與眾不同的視野,寫作者的真誠與豪邁。有人說,“只有敢批判,才算有勇氣。”非也!真正的勇氣,是在目前中國極度自由化、價值觀極度混亂的社會輿論背景下,還敢講真話、講實話、講心裡話。政府有錯,就勇於進行建設性地批判;國家受氣,就敢於對外亮劍,這才是真正的大無畏精神。在當今中國時評圈甚至整個文壇,幾乎很少有既敢於建設性地批判,又敢於對國際強權闡述中國獨到聲音的寫作者。這正是志勤老師文章的難能可貴之處。“志”正是這種難能可貴的見照。志勤老師年輕時曾在軍工企業工作,捧著“鐵飯碗”,此後在上世紀80年代毅然放棄舒適的生活,遊學歐洲,掌握數門外語,再在外資銀行工作數十年,構築中外貿易、投資、金融的重要橋樑。他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代中國金融家們服務於國家復興的志向。與志勤老師一樣,像前中國銀行副行長張燕玲、前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魏本華等,都是擁有如此遠大志向與抱負的前輩。我真的非常幸運,現在的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得到前輩們的全力相助。人大重陽作為新型智庫,就是希望能夠團結所有有志於報效國家的志同道合者,繼承上一代的志向,讓這個國家、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勤”的意味就更明顯了。志勤老師的“勤奮”是有目共睹的。他可能是中國最筆耕不輟、公開涉獵最廣的銀行家。唐代詩人韓愈言:“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志勤老師的許多文章,都是行一路,寫一路;評論的角度與高度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這樣的行文方式也直接影響到我個人的寫作,許多時候,我也愛走到哪,寫到哪。不同的是,我先前是記者,寫作是職業習慣;而志勤老師是銀行家,寫作是分外之事,需要額外的付出。透過本書的文字,讀者很快就會發現,為什麼志勤老師對寫作會有如此大的熱情。在我看來,那是因為他對社會的無限關注,對正義的無限追求,以及對生活無限的愛。
寫到這裡,我忽然萌生一個心愿:祝願志勤老師身體健康,至少要活到100歲。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志勤老師的母親還健在,已近百歲。等志勤老師100歲時,我也是65歲的老頭了。那時“小老頭”與“老老頭”可否在夕陽下再共飲咖啡,談談這個國家前進的不易,感嘆一下這個艱難的進程中,“老頭”們還是問心無愧地盡了一些力的。這個心愿一定要實現啊。
是為序,實為感恩與祈福。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