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勞動力供給(External Labor Supply),外部勞動力供給是指外部的勞動市場可供企業錄用的人力資源。外部勞動力供給主要包括:應屆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待業人員、在職同行人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部勞動力供給
- 外文名:External Labor Supply
- 介紹:提供可供企業錄用的人力資源
- 類別:專業名詞
勞動來源,影響因素,主要渠道,
勞動來源
在企業中,企業人員的供給包括內部供給和外部供給兩種,企業未來內部人力資源供給一般來說是企業人力資源供給的主要部分(除新建企業外)。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的滿足,應優先考慮內部人力資源供給,而內部人力資源的供給量又需要考慮下述因素:企業內部人員的自然流失(傷殘、退休、死亡等)、內部流動(晉升、降職、平調等)、跳槽(辭職、解聘)等。但是企業職位和崗位的空缺不可能完全通過內部供給解決,企業人員因各種主觀和自然原因退出工作崗位是不可抗拒的規律,這就必然需要企業從外部不斷補充人員,於是就產生了外部勞動力供給。
影響因素
外部勞動力供給是影響企業招聘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人力資源供給預測、規劃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影響企業外部勞動力供給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地域性因素。主要包括:企業所在地的人力資源調整現狀、所在地對人才的吸引程度、企業薪酬福利對所在地人才的吸引程度、企業本身對人才的吸引程度等。地域性因素還包括全國性因素,如:全國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畢業人數與分配情況、該行業全國範圍的人才供需狀況、全國範圍從業人員的薪酬水平和差異等。
2、人口政策及人口現狀。人口現狀直接決定了企業現有外部人力資源的供給狀況,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人口規模、人口年齡和素質結構,現有的勞動力參與率等。
3、勞動力市場發育程度。社會勞動力市場發育良好,將有利於勞動力自由進入市場,由市場工資率引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健全,以及雙軌制的就業政策,勢必影響人力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也給企業預測外部人員供給帶來困難。
4、社會就業意思和擇業心理偏好。例如:部分城市失業人員寧願失業也不願從事一些苦、髒、累、險的工作;應屆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對職業期望過高的現象,大多數人希望進入國家機關、大公司或合資企業工作,希望從事工作條件舒適、勞動報酬較高的職業,而不願意到廠礦企業從事一般崗位的工作。
另外,嚴格的戶籍制度也制約著企業外部人員的供給,按照招聘的規則,高層次人員應在全國範圍內公開招聘,但由於戶籍制度的嚴格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人員,特別是高層次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員的補充。
主要渠道
企業外部勞動力供給的主要渠道有:大中專院校應屆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技職校應屆畢業生、失業人員、其他組織在職人員、流動人員。
大中專院校及技職校應屆畢業生的供給較為確定,主要集中於春季,且其數量和專業層次、學歷等均可通過各級教育部門獲取,預測工作容易;復員轉業軍人,由國家指令性計畫安置就業,也較易預測;比較困難的是城鎮失業人員和流動人員的預測,在預測過程中需綜合考慮城鎮失員人員的就業心理、國家就業政策、政府對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控制程度,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
對於其他組織在職人員的預測則需考慮諸如社會心理、個人擇業心理、組織本身的經濟實力及同類組織相當職員的福利、保險、工資、待遇等因素,企業應在可能提供的待遇前提下,科學地預測外部人員
可供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