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藥

外用藥

凡在體表或某些黏膜部位套用,具有殺蟲止癢、消腫散結、化腐排膿、生肌收口、收斂止血的一些藥物,稱為外用藥。

定義,功用,分類,適應症,注意事項,常見外用劑型,

定義

外治方藥有膏、丹、水、酒、散、藥線(藥丁)等劑型,對患部直接用藥。用法包括膏貼、塗、敷、摻、熏、洗、浸、浴、點眼、灌耳、滴鼻、吹喉及藥丁插入瘺管等。

功用

外用藥分別具有解毒消腫、提膿拔毒、祛腐平胬、生肌收口、止血、殺蟲、止癢、發泡等作用。部分藥物往往同時具有上述某幾種功能;有些藥物還具有補火壯陽、祛風通絡、瀉下通滯、散瘀定痛、破結消症、消痰定喘、鎮驚、截瘧、開竅等內治作用。

分類

1.根據機型分類:
常用外用藥物劑型包括洗劑,又可分為溶液型、混懸型、乳濁液型;軟膏劑,也可分為軟膏、乳膏、凝膠劑;還有酊劑、擦劑、醑劑、粉劑、油劑、糊劑、硬膏劑、塗膜劑、氣霧劑等。應了解每種劑型的製備特點,以及添加的輔形劑、溶劑、助溶劑、透皮吸收促進劑等,以免發生不良反應。如混懸劑不宜用於毛髮部位,凝膠劑久用可引起皮膚乾燥,對發炎組織會引起燒灼感、蟄刺感及瘙癢等。
2.外用藥由於性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2.1,有殺蟲止癢者,如硫黃、明礬、輕粉、冰片、樟腦、蛇床子、土槿皮、爐甘石等,用於疥癬、濕疹、痒疹等皮膚病。
2.2,有消腫散結者,如黃連、黃柏、大黃、腰黃、丁香、蟾酥、麝香、芙蓉葉等,用於瘡瘍初起,焮腫熱痛。
2.3,有化腐排膿者,如輕粉、升丹、珠砂、硼砂、雄黃、冰片等,用於瘡瘍已潰,膿腐較多。
2.4,有生肌收口者,如殊砂、珍珠、琥珀、龍骨、血竭、冰片、爐甘石等,用於瘡瘍已潰,膿汁將盡,瘡口未收者。
2.5,有收斂護膚者,如明礬、石灰、虎杖、地榆、象皮、龍骨、牡蠣、爐甘石、赤石脂、密陀僧、五倍子、海螵蛸、滑石、蜂蜜、麻油等,用於收斂,止血,潤滑,護膚。

適應症

外用藥主要用於癰疽瘡毒、瘰癧、疥癬、外傷、蛇蟲咬傷、燙傷及五官疾患等。根據其不同功用,可將外用藥分為消腫解毒藥、排膿祛腐藥、止血生肌藥、燥濕殺蟲止癢藥及發泡藥5類。①消腫解毒藥。能消散腫毒,用於各種瘡瘍初起、腫勢局限而未潰破者,以及蛇蟲咬傷者。常用的消腫解毒藥有木芙蓉葉、蓖麻籽、露蜂房等。②排膿祛腐藥。能提膿拔毒、化腐蝕瘡,促使瘡瘍內蓄膿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脫落。用於瘡瘍膿成未潰,或瘰癧、結核、惡瘡潰後膿毒未盡、腐肉不脫、胬肉突出、死肌、瘺管、竇道以及贅疣、息肉等。常用的排膿祛腐藥有升藥、降藥、鉛丹、砒石、硇砂、斑蝥等。③止血生肌藥。能制止出血,促進新肉生長,加速瘡口癒合。用於各種外傷出血,瘡瘍潰後腐肉已脫、膿水將盡之時,以及瘡口久不收口者。常用的止血生肌藥有兒茶、血竭、象皮等。④燥濕殺蟲止癢藥。能使皮膚潰瘍及濕疹局部減少滋水滲出,還有防腐、殺蟲、止癢之功。用於濕毒、濕疹浸淫不已,瘡面糜爛、滋水滲出較多,以及疥瘡、頑癬、癮疹瘙癢等。常用的燥濕殺蟲止癢藥有蛇床子、木槿皮、松花粉、爐甘石、硼砂、白礬、硫黃、雄黃、密陀僧、輕粉等。⑤發泡藥。能通過敷貼患處或穴位,使局部皮膚灼熱疼痛,出現水泡。用於瘧疾、哮喘、急性黃疸等。常用的發泡藥主要為毛茛。

注意事項

外用藥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製劑時應嚴格遵照一定的法度,以保證用藥安全。毒藥應謹慎使用,劑量不宜過大,尤其是劇毒藥物,如水銀、砒石、輕粉、斑蝥等,必須嚴格掌握劑量。對於創面過大的局部病變,藥量亦不宜過多,以防因吸收過量而中毒。同時,還必須避免連續用藥,以防蓄積中毒。一些刺激性較強的藥物,不宜在頭面、五官、黏膜、會陰等處套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或其他損害。
1 使用方法應正確 如混懸劑,用前先搖勻,日塗多次;濕敷套用6~ 8層紗布,紗布取出擠至不滴水為度,並保持敷料潮濕和清潔,寒冷季節濕敷液還應適當加溫。
2 貯布條件應適當 含凡士林的軟膏、W /O型乳膏受溫度影響較大,貯存時要保持適宜的溫度,室溫較高會發生有效成份的遷移,室溫較低塗展性能較差;含有機溶劑的藥水,要注意瓶塞的密閉,否則溶劑揮發後會析出結晶。
3 皮膚病用藥時還要注意觀察 一旦發現紅斑樣或濕疹樣皮疹,且有瘙癢、頭痛等過敏反應,就應立即停藥或及時去醫院就診。
4 長期套用某種藥物後,應更換另一種相同或不同性質的藥物。
5 用藥前,除了要清洗患部外,對於痂皮,應先消毒並用食物油軟化後拭去;對膿性分泌物多的患處,應先用生理鹽水清洗,然後塗藥; 皮損處若見直徑大於0. 5cm 的水皰,要以消毒空針筒抽出內容物,保留皰壁。有毛髮的部位用藥前,應先剃去毛髮,然後再上藥。
6 清潔局部塗藥處,不宜用熱水和肥皂,以免使局部更受刺激;一般混懸劑用溫水沖洗,糊劑用油類擦去。
7 皮膚病用藥時間和次數也有講究 藥水和洗劑,容易揮發而降低療效,用藥次數相對要多一些,一般每3h搽1次;酊劑、軟膏作用持久,每天早晚各用1次即可;混敷應每日數次,每隔5~ 10min重作1次。

常見外用劑型

1.酊劑
酊劑是指生藥或化學藥物用不同濃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得的醇性溶液。酊劑含酒精成分,而酒精容易揮發,故酊劑塗在皮膚上可帶走大量的熱,它有清涼止癢、消炎的作用。乙醇可以溶解皮脂,吸收皮膚水分,使表皮角質層易於鬆懈,擴張末梢血管,增強血管通透性,使藥物易於透入皮膚。使用酊劑時要注意: ①酊劑大多數有刺激性,使用不當易損傷皮膚,使用時,先將藥液輕輕塗於一個小面積的皮損面上, 24h 後觀察塗藥部位的反應,方可將藥液大範圍塗在患處皮損部位。如在使用過程中皮膚出現紅腫、水皰、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用清水沖洗塗藥處,必要時使用脫敏藥物。眼睛、口腔、會陰部等黏膜處禁止使用此藥。②嚴格掌握塗藥範圍。藥液要塗在皮膚病損面積之內,不要外溢或超過範圍使用,以免損傷正常皮膚。如體癬,只要塗在患癬的部位就可以了; 治療甲癬時,塗藥前在患病甲床周圍的皮膚上塗上軟膏,以保護正常皮膚。③皮膚有急性炎症或滲出糜爛的患者,禁用酊劑; 乾燥、皸裂皮損的患者不宜使用酊劑。④使用酊劑,一般每日塗藥1 次或隔日1 次。小兒皮膚嬌嫩,應減少用藥量和次數。
2 霜劑
霜劑也稱乳劑,外形和化妝品的雪花膏一樣,細膩而柔軟,是油脂或樹脂質與水的乳狀懸濁液,它含油和水兩種成分,油包水乳劑可用油稀釋,多供外用。塗在病損的皮膚上,藥物中的水分不斷蒸發,讓人感到涼爽有止癢消炎的作用,同時油的滲透性較強,能使藥物發揮更好的效能。霜劑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適用於皮損面有輕度紅腫、滲出結痂、輕度肥厚或角化等乾燥性皮膚病的治療; 而糜爛、滲出或有水皰的皮膚病則被禁用,否則會造成皮損炎症加重,至糜爛面加大。使用霜劑應注意; ①擦藥前先用溫水洗淨皮損部位,以便讓藥物更好地接觸患處②擦藥後暴露患處,不要包紮。③擦藥的面積不要超過皮損面,以免刺激皮膚,造成皮炎。④每日擦藥1—2 次,小孩或皮膚嬌嫩的區域( 如大腿內側) ,每天擦藥1 次。
3 粉劑
粉劑是以粉狀物質如澱粉、滑石粉、氧化鋅、爐甘石粉等為基質,由不同的粉料均勻混入治療皮膚病的藥物而製成的混合物,如痱子粉、足粉等。粉劑化學性質穩定,對皮膚無刺激性,用藥者也不會產生過敏反應。其主要作用有兩點,①使皮膚光滑,防止摺疊的皮膚摩。②去汗除濕,使皮膚乾燥。可用於痱子、小兒尿布皮炎。禁用於有糜爛和滲液的皮膚病的治療,因為粉劑和滲液混合變乾後,可形成硬而厚的痂,這樣易妨礙膿液、細菌及污物的排出,從而使皮膚感染加重。常見的腋窩、臍窩、腹股溝、陰囊、肛周等處的褶爛,尿布皮炎,或者病損的皮膚有痱子等症,均可使用粉劑。
4 軟膏
軟膏系藥物與適宜的基質均勻混合製成的一種易於塗布在皮膚或黏膜上的半固體外用製劑,如尿素軟膏、金黴素軟膏、皮炎平軟膏等。軟膏常用於乾燥皮膚病和角化皮膚病,如牛皮癬、神經性皮炎等,但對急性皮炎,或者病損的皮膚有糜爛和滲液時不宜使用軟膏治療。使用軟膏應注意: ①使用前先將患病處用溫水浸泡20 ~ 30min,使角化的厚皮泡軟,然後將浮起的上皮剝除,再塗上軟膏,這樣可以促使藥物成分充分滲入皮膚。②軟膏含油質較多,身體的暴露部位塗藥後不要加任何東西覆蓋,不能暴露的部位,塗藥後,可用油紙覆蓋,以防衣物蹭掉藥膏而影響療效。③軟膏吸收較慢,每日換藥1 次就可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