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廊式

外廊式是採用靠外牆的走廊來進入各戶的住宅形式。一條公共外廊位於住宅一側,外廊為敞開式、半封閉式或封閉式。與內廊式住宅不同的是長廊在建築外的可見性。

歷史背景,概念,

歷史背景

洋式建築出現的兩個途徑:一是被動的輸入,而是主動的引進。它在近代中國建築中占據很大的比重。
被動輸入時再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背景下展開的,主要出現在外國租界、租借地、附屬地、通商口岸、使館區等被動開放的特定地段,展現在外國使領館、工部局、洋行、銀行、飯店、商店、火車站、俱樂部、花園住宅、工業廠房以及各教派的教堂和教會其他建築上。這些統稱為“洋房”的龐大新類型建築在輸入新功能、新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洋式建築風貌。這類建築最初曾由非專業的外國匠商營造,後來多由外國專業建築師設計,它們是近代中國洋式建築的一大組成。
主動引進的洋式建築,指的是中國業主興建的或中國建築師設計的“洋房”,早期主要出現在洋務運動、清末“新政”和軍閥政權所建造的建築商,如北京的陸軍部、海軍部、總理衙門、大理院、參謀本部、國會眾議院和江蘇、湖南、湖北等省的咨議局等。這些活動本身帶有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的性質,這批建築大多仿用外國行政、會堂建築常見的西方古典式外貌。進入20世紀20年代後,第一代、第二代中國建築師相繼登上設計舞台,他們的設計工程涉及到中國業主的居住、金融、商業、企業、工業、娛樂、文化、教育等整套新類型建築,在這些建築涉及中,大部分也採用該類型建築的西方通用形式。這些由中國業主和中國建築師引進的建築類型和建築形式,構成了洋式建築的另一組成,形成洋式建築在近代中國大城市廣泛分布的局面。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外廊式)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外廊式)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外廊式)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外廊式)02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外廊式)02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外廊式)02

概念

從風格上看,近代中國的洋式建築,早期流行的是一種被稱為“殖民地式”(Colonial Style)的“外廊洋式”(veranda Style)
這種建築形式以帶有外廊為主要特徵。它是由英國殖民者將歐洲建築傳入印度、東南亞一帶,為適應當地炎熱氣候而形成的一種流行形式。一般為一二層樓,帶二三面外廊或周圍外廊的磚木混合結構房屋。據藤森照信研究,外廊洋式建築進入中國,最初是在廣州十三行街登入的,後來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商貿都市都曾廣泛採用。
《中國建築史》(第五版)東南大學 第369頁——第370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