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曼是2世紀具有世界影響的德國作家。張佩芬編著的《托馬斯·曼政治小說》收錄他的《幻滅》、《特利斯坦》、《神童》、《在預言家的屋子裡》、《雅伯和道·埃斯科巴爾如何大打出手》、《馬里奧的魔術師》等六個中短篇小說。《托馬斯·曼政治小說》創作特色:構思奇特、文風細膩、幽默,語言精緻。新版·新文藝外國文學大師讀本(共18冊),這套叢書還有《愛倫.坡神秘小說》,《卡夫卡荒誕小說》,《馬克.吐溫幽默小說》,《茨威格情慾小說》,《泰戈爾詩化小說》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托馬斯•曼政治小說
- 作者:張佩芬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143689, 7532143686
- 外文名:Thomas Mann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185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選本序
幻滅
特利斯坦
神童
在預言家的屋子裡
雅伯和道:埃斯科巴爾如何大打出手
馬里奧和魔術師
幻滅
特利斯坦
神童
在預言家的屋子裡
雅伯和道:埃斯科巴爾如何大打出手
馬里奧和魔術師
序言
張佩芬
托馬斯·曼是二十世紀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德國作家,在中國也不例外,他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自六十年代初譯成中文後風靡至今,許多人甚至譽為“德國式的《紅樓夢》”。十年動亂後又陸續出版了他的不少中、短篇作品以及長篇小說《魔山》、《綠蒂在魏瑪》和《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等,均獲得好評。在世界文學範圍,托馬斯·曼多半算不上最受中國讀者擁戴的作家,說他是我們閱讀得最多的德國作家大概並不過分。
托馬斯。曼還是一位文壇罕見的幸運兒,從出生到八十高齡去世始終生活豐裕,近七十年創作生涯幾乎年年都有著作問世。此外,他的六個子女人人都在文化領域卓有建樹,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擁有廣大讀者,儘管不少同時代與後輩人對其著作和為人頗有針砭,卻都無法“減弱他作品流傳的勢頭,……與他在世界範圍強烈反響相等的唯有卡夫卡一人。”
托馬斯·曼於1875年6月6日出生在德國北部商業城市盧卑克舊式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個能幹的商人,卻不能改變兒子的興趣。托馬斯·曼繼承了母親熱愛音樂的天性和文學稟賦,無意經商,自幼傾心的是席勒、海涅、沙末索,14歲時便自稱為:“托馬斯·曼,抒情詩人和劇作家”,他的童話劇曾在本城木偶戲院上演,他的詩名在學校里也是盡人皆知。1891年他父親病逝,1894年中學畢業後隨母親遷居慕尼黑,先在一家保險公司擔任見習生,其間寫了第一篇小說《墮落》,在當年頗有影響的雜誌《社會》上發表後獲得好評,這使他考慮專事寫作。這當然與曼氏兄弟每月可從父親遺產中獲得160至180金馬克的優裕條件分不開。1895到1898年,他與哥哥亨利希·曼兩度旅居義大利,在那裡著手撰寫自己家庭興衰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並潛心研讀了尼采著作。小說於1900年在慕尼黑完成,儘管作者不喜理財也並不留戀出生地,但是童稚年代經歷的“古老好時光”,仍然使他不由自主地把作品寫成一首懷念舊式資產階級生活和市民美德的感傷輓歌。
1898年,托馬斯·曼接觸了叔本華思想,連同尼采哲學與華格納的音樂,對他早年創作影響很大。1903年,作家發表了《特利斯坦》和《托尼奧·克勒格爾》等中篇小說。1905年,托馬斯·曼與德國著名數學教授普林斯海姆之女卡塔林娜結婚。同年發表劇本《菲奧侖察》和《沉重的時刻》等短篇小說。190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王爺殿下》。1912年發表中篇小說《在威尼斯之死》。作家青少年時代正值德國在俾斯麥領導下迅猛發展著工業與相應的現代政治,物質欲與物質化社會造成精神空虛,唯有從事精神工作的人還在悲劇性地衛護著人的個性。尼采之受到人們青睞正由於他敢於反對社會習慣勢力和觀念,敢於說出自己的社會裡“生命是病了,它病於工藝及其機械主義之破壞人性。”(尼采:《看這個人》)藝術家的悲劇直接反射著人類的悲劇,這也正是托馬斯·曼從寫第一篇小說起便始終把目光朝向“藝術家”的原因。
這批早期藝術家小說中,以《特利斯坦》里對疾病和死亡的處理最為體現他與叔本華、尼采、華格納的精神聯繫。悲觀主義哲學家的生存空虛理論與對華格納史詩式舞台歌劇的熾烈感情合而為一,最終克服了求生意志,“死”在這裡成為了勝利的象徵,“美”戰勝了與之相對的庸俗貪婪凡夫俗子生活。但是,托馬斯·曼畢竟是托馬斯·曼,小說結尾筆鋒一轉,寥寥幾筆便寫清現實生活中占上風的仍是凡夫俗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托馬斯·曼寫了論文《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衛護日耳曼文化與非理性主義傾向,客觀上助長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沙文主義勢力,導致一場文壇風波並與哥哥亨利希·曼反目。戰後,托馬斯·曼逐漸反省自己的觀點,努力以新的認識研究德國文化,並苦苦探索統一各種思想矛盾之道,1924年問世的《魔山》便是經過許多年思考後的果實。
托馬斯·曼曾自稱“《魔山》是《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另一個生活層次上的重複。”倘若說第一部小說寫了家族興衰,那么第二部的自傳性質則在於從個人精神經歷寫出了一段德意志文化史。小說里的眾多人物大都各有原型,如:霍普特曼、盧卡契等。此外,《魔山》還標誌著作家早期創作的截止和新創作時期的開端。托馬斯·曼青年時代,歌德的教育小說,十九世紀俄國、英國、法國和斯諶的納維亞國家的現實主義文學也曾是他學習研讀的偉大範例,他尤其景仰歌德和托爾斯泰,75歲高齡時還說:“我總是本能地、有時也自覺地恪守著舊的資產階級傳統,因為在我的觀念里,一般的精神財富這個概念是和十九世紀的精神財富有連帶關係的。”(《我的時代》)《魔山》的寫法遵循了十九世紀敘事傳統,而主人公的精神訓練道路也符合歌德的名言:“把生命視作永不停息的分解和復原過程。”托馬斯·曼式的“教育小說”便自此開始,直至最後一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
1929年托馬斯·曼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在答謝辭中說獲獎是“世界同情(德國)的象徵”。但是,政治現實粉碎了作家的樂觀願望。1930年,德國納粹分子在議會大選中獲勝,托馬斯。曼發表文章《告德國人,對理性的呼籲》,指出納粹“奇蹟”與敵視人文精神的法西斯哲學之間的關係。同年又寫了著名反法西斯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1932年,作家借紀念歌德逝世一百周年撰寫多篇文章,強調人道主義傳統。1933年發表長篇論文《華格納的苦惱和偉大》,反對納粹知識界歪曲作曲家的民族性,由於矛頭直刺法西斯主義侵略野心,使托馬斯·曼險遭殺身之禍,被迫攜家流亡國外,最初客居法國和瑞士,1938年後移居美國。
……
本選集稱“政治小說”,當然不是指所選作品直接或狹義地寫了任何具體政治事件,而因為作品在精神層次上具有真正的政治性。就像十九世紀德國詩人艾沁多夫的著名小說《一個無用人的生涯》以一則自然純樸不容於虛偽浮華的故事,被後人譽為有力抨擊普魯士腐朽統治的政治小說,開了具有政治內容的非政治小說之先河。此外,也可同托馬斯·曼自己的文章《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從另一角度作出反證。文章不僅掀起政治風波,還導致兄弟不和,“不問政治”恰恰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著實際存在的政治。
這裡所收六篇小說均為托馬斯·曼著名的中、短篇作品。《幻滅》、《特利斯坦》、《神童》、《在預言家的屋子裡》屬同一主題:商品化社會裡文化無由發展和藝術家的精神危機。儘管《神童》里的藝術家還只是孩子,但也已學會為掙錢而惺惺作態。《雅伯和道·埃斯科巴爾如何大打出手》寫了作者學生時代的一次事件,雖然寫的是青少年打架的故事,卻反映了普法戰爭後普魯士軍國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影響這一重要政治問題。《馬里奧和魔術師》是托馬斯·曼唯一直接寫了法西斯統治下政治現實的作品,以1929年夏天自己一家人在義大利的遭遇,濃墨重彩渲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義大利國內的惡濁政治氣氛,以致一出版就被墨索里尼政府列入禁書名單。
最後再補充一句,托馬斯·曼的藝術特點:構思奇特,文風細膩、幽默,語言精緻,從這六篇作品也可“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托馬斯·曼是二十世紀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德國作家,在中國也不例外,他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自六十年代初譯成中文後風靡至今,許多人甚至譽為“德國式的《紅樓夢》”。十年動亂後又陸續出版了他的不少中、短篇作品以及長篇小說《魔山》、《綠蒂在魏瑪》和《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等,均獲得好評。在世界文學範圍,托馬斯·曼多半算不上最受中國讀者擁戴的作家,說他是我們閱讀得最多的德國作家大概並不過分。
托馬斯。曼還是一位文壇罕見的幸運兒,從出生到八十高齡去世始終生活豐裕,近七十年創作生涯幾乎年年都有著作問世。此外,他的六個子女人人都在文化領域卓有建樹,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擁有廣大讀者,儘管不少同時代與後輩人對其著作和為人頗有針砭,卻都無法“減弱他作品流傳的勢頭,……與他在世界範圍強烈反響相等的唯有卡夫卡一人。”
托馬斯·曼於1875年6月6日出生在德國北部商業城市盧卑克舊式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個能幹的商人,卻不能改變兒子的興趣。托馬斯·曼繼承了母親熱愛音樂的天性和文學稟賦,無意經商,自幼傾心的是席勒、海涅、沙末索,14歲時便自稱為:“托馬斯·曼,抒情詩人和劇作家”,他的童話劇曾在本城木偶戲院上演,他的詩名在學校里也是盡人皆知。1891年他父親病逝,1894年中學畢業後隨母親遷居慕尼黑,先在一家保險公司擔任見習生,其間寫了第一篇小說《墮落》,在當年頗有影響的雜誌《社會》上發表後獲得好評,這使他考慮專事寫作。這當然與曼氏兄弟每月可從父親遺產中獲得160至180金馬克的優裕條件分不開。1895到1898年,他與哥哥亨利希·曼兩度旅居義大利,在那裡著手撰寫自己家庭興衰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並潛心研讀了尼采著作。小說於1900年在慕尼黑完成,儘管作者不喜理財也並不留戀出生地,但是童稚年代經歷的“古老好時光”,仍然使他不由自主地把作品寫成一首懷念舊式資產階級生活和市民美德的感傷輓歌。
1898年,托馬斯·曼接觸了叔本華思想,連同尼采哲學與華格納的音樂,對他早年創作影響很大。1903年,作家發表了《特利斯坦》和《托尼奧·克勒格爾》等中篇小說。1905年,托馬斯·曼與德國著名數學教授普林斯海姆之女卡塔林娜結婚。同年發表劇本《菲奧侖察》和《沉重的時刻》等短篇小說。190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王爺殿下》。1912年發表中篇小說《在威尼斯之死》。作家青少年時代正值德國在俾斯麥領導下迅猛發展著工業與相應的現代政治,物質欲與物質化社會造成精神空虛,唯有從事精神工作的人還在悲劇性地衛護著人的個性。尼采之受到人們青睞正由於他敢於反對社會習慣勢力和觀念,敢於說出自己的社會裡“生命是病了,它病於工藝及其機械主義之破壞人性。”(尼采:《看這個人》)藝術家的悲劇直接反射著人類的悲劇,這也正是托馬斯·曼從寫第一篇小說起便始終把目光朝向“藝術家”的原因。
這批早期藝術家小說中,以《特利斯坦》里對疾病和死亡的處理最為體現他與叔本華、尼采、華格納的精神聯繫。悲觀主義哲學家的生存空虛理論與對華格納史詩式舞台歌劇的熾烈感情合而為一,最終克服了求生意志,“死”在這裡成為了勝利的象徵,“美”戰勝了與之相對的庸俗貪婪凡夫俗子生活。但是,托馬斯·曼畢竟是托馬斯·曼,小說結尾筆鋒一轉,寥寥幾筆便寫清現實生活中占上風的仍是凡夫俗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托馬斯·曼寫了論文《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衛護日耳曼文化與非理性主義傾向,客觀上助長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沙文主義勢力,導致一場文壇風波並與哥哥亨利希·曼反目。戰後,托馬斯·曼逐漸反省自己的觀點,努力以新的認識研究德國文化,並苦苦探索統一各種思想矛盾之道,1924年問世的《魔山》便是經過許多年思考後的果實。
托馬斯·曼曾自稱“《魔山》是《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另一個生活層次上的重複。”倘若說第一部小說寫了家族興衰,那么第二部的自傳性質則在於從個人精神經歷寫出了一段德意志文化史。小說里的眾多人物大都各有原型,如:霍普特曼、盧卡契等。此外,《魔山》還標誌著作家早期創作的截止和新創作時期的開端。托馬斯·曼青年時代,歌德的教育小說,十九世紀俄國、英國、法國和斯諶的納維亞國家的現實主義文學也曾是他學習研讀的偉大範例,他尤其景仰歌德和托爾斯泰,75歲高齡時還說:“我總是本能地、有時也自覺地恪守著舊的資產階級傳統,因為在我的觀念里,一般的精神財富這個概念是和十九世紀的精神財富有連帶關係的。”(《我的時代》)《魔山》的寫法遵循了十九世紀敘事傳統,而主人公的精神訓練道路也符合歌德的名言:“把生命視作永不停息的分解和復原過程。”托馬斯·曼式的“教育小說”便自此開始,直至最後一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
1929年托馬斯·曼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在答謝辭中說獲獎是“世界同情(德國)的象徵”。但是,政治現實粉碎了作家的樂觀願望。1930年,德國納粹分子在議會大選中獲勝,托馬斯。曼發表文章《告德國人,對理性的呼籲》,指出納粹“奇蹟”與敵視人文精神的法西斯哲學之間的關係。同年又寫了著名反法西斯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1932年,作家借紀念歌德逝世一百周年撰寫多篇文章,強調人道主義傳統。1933年發表長篇論文《華格納的苦惱和偉大》,反對納粹知識界歪曲作曲家的民族性,由於矛頭直刺法西斯主義侵略野心,使托馬斯·曼險遭殺身之禍,被迫攜家流亡國外,最初客居法國和瑞士,1938年後移居美國。
……
本選集稱“政治小說”,當然不是指所選作品直接或狹義地寫了任何具體政治事件,而因為作品在精神層次上具有真正的政治性。就像十九世紀德國詩人艾沁多夫的著名小說《一個無用人的生涯》以一則自然純樸不容於虛偽浮華的故事,被後人譽為有力抨擊普魯士腐朽統治的政治小說,開了具有政治內容的非政治小說之先河。此外,也可同托馬斯·曼自己的文章《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從另一角度作出反證。文章不僅掀起政治風波,還導致兄弟不和,“不問政治”恰恰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著實際存在的政治。
這裡所收六篇小說均為托馬斯·曼著名的中、短篇作品。《幻滅》、《特利斯坦》、《神童》、《在預言家的屋子裡》屬同一主題:商品化社會裡文化無由發展和藝術家的精神危機。儘管《神童》里的藝術家還只是孩子,但也已學會為掙錢而惺惺作態。《雅伯和道·埃斯科巴爾如何大打出手》寫了作者學生時代的一次事件,雖然寫的是青少年打架的故事,卻反映了普法戰爭後普魯士軍國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影響這一重要政治問題。《馬里奧和魔術師》是托馬斯·曼唯一直接寫了法西斯統治下政治現實的作品,以1929年夏天自己一家人在義大利的遭遇,濃墨重彩渲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義大利國內的惡濁政治氣氛,以致一出版就被墨索里尼政府列入禁書名單。
最後再補充一句,托馬斯·曼的藝術特點:構思奇特,文風細膩、幽默,語言精緻,從這六篇作品也可“管中窺豹,時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