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泰戈爾內容介紹:讀者對泰戈爾的詩熟悉,但對他的小說不很熟悉,但泰戈爾的小說也非常好。此次集結泰戈爾的小說重新出版也是對大家小說的再次梳理。其中收入泰戈爾經典中短篇小說《女乞丐》《郵政局長》《河邊的台階》《還債》《棄絕》《素芭》《人是活著,還是死了?》《四個人》《兩姊妹》《偷來的寶物》《人生四幕》《花圃》等篇目。所收入的篇目經過專家審核,集結了泰戈爾小說創作中的精粹,加之名家冰心等翻譯,為此書再添色彩。
基本介紹
- 書名: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泰戈爾
- 譯者:冰心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7890
- 作者:泰戈爾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362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鄭振鐸
名人推薦
圖書目錄
是活著,還是死了?
金鹿
棄絕
素芭
喀布爾人
摩訶摩耶
深夜
法官
太陽和烏雲
贖罪
吉莉芭拉
凱依拉斯老爺
饕石
美麗的鄰居
加冕
獻祭
得救了
教師先生
履行了的諾言
一個女人的信
四個人
偷來的寶物
附錄:
泰戈爾談自己的短篇小說創作
序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印度近現代偉大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同為印度人並在一九九八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馬蒂亞·森在論及泰戈爾時指出:任何熟悉具有千年之久的孟加拉語文學的“博大精深而又欣欣向榮的傳統的人,都會對泰戈爾在孟加拉國和印度的影響力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詩作和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以及散文現在依然為人們所廣泛閱讀,而他創作的歌曲至今依然迴蕩在印度東部和整個孟加拉國。”引自《慣於爭鳴的印度人——印度人的歷史、文化與身份論集》,阿馬蒂亞·森著,劉建譯,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69頁。
泰戈爾不但是印度文學史上罕見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史上少有的大師。在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始終保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過人的創作精力,以其全面的藝術天才在文學園地里辛勤耕耘,在詩歌、小說、戲劇和散文等領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給後世留下了數量驚人、種類繁多的藝術珍品。他畢生創作五十餘部詩集、十幾部中長篇小說、九十多篇短篇小說、二十餘種戲劇,同時著有數量可觀的散文作品和其他雜著。這些作品主要收在多達三十餘卷的《泰戈爾文集》之中。此外,他還創作了兩千餘首歌曲和大量繪畫作品。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詞曲均出自他的手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作品愈益放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顯示出永恆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並被編入教材在中學和大學講授,產生著持久的影響。
泰戈爾一八六一年五月七日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加爾各答市。當時的印度,正處於英國殖民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也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泰戈爾出生時,加爾各答是英屬印度的首府。當時,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孟加拉宗教改革運動、文學革命運動和民族主義運動潮流涌動。這三大運動匯流,構成了孟加拉乃至印度近代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為印度贏得民族獨立做了思想和人才準備。泰戈爾家族是孟加拉的望族之一,不但在城市擁有豪華的宅邸,而且在農村擁有大片的田產。這一家族雖然屬於婆羅門這一最高種姓,但從泰戈爾的祖父起,便不再把種姓制度的“神聖”放在眼裡,頗多離經叛道之舉。泰戈爾的父親是一位宗教哲學家和社會改革家。他的高尚人格和神秘主義哲學思想對泰戈爾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泰戈爾是家中第十四子,上有兄長和姐姐十三人。他的兄長大都多才多藝。他們的非凡才能和家庭濃郁的文學藝術氣息,對泰戈爾產生了重大影響。泰戈爾家族是富有的,也是開明的。多少年後,詩人在回憶童年時說,自己的“心智是在一種自由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引自《人的宗教》,泰戈爾著,劉建譯,收入劉安武等主編《泰戈爾全集》第2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頁。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他遵從父命離開加爾各答到主要位於今孟加拉國的鄉下長期經管祖上的田產,在鄉間生活了整整十年。農村別樣的生活與旖旎的自然風光喚起了他的創作激情。詩歌、短篇小說、戲劇等多種樣式的文學作品從他的筆端源源流出。這是他創作生涯中最多產也最輝煌的黃金時期。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三年,是他創作的又一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他的生活和思想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他的作品從內容到風格都展現了不同的風貌。他除了創作中長篇小說之外,還沉浸在對宗教哲理的思考之中,寫了許多帶有神秘主義氣息的宗教抒情詩。一九○一年,他在聖諦尼克坦(意譯為“寂鄉”)創辦了一所國小。這所學校在一九二一年發展成為著名的國際大學。他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這裡,努力實踐自己的教育思想。一九一三年,他以宗教抒情詩集《吉檀迦利》及短篇小說的非凡成就榮膺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印度人也是亞洲人首次獲此殊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詩人為人類的命運深深擔憂。他的目光轉向印度之外的廣闊世界。他的作為“世界公民”的國際活動時期開始了。他的足跡遍及歐洲、美洲和亞洲的數十個國家。從此時到辭世,是詩人創作的又一重要時期。一九二四年,他應梁啓超先生邀請訪問中國,對中國文化表示高度讚賞,對中國人民表達了極其友好的感情。他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期間寫詩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和虛偽,寫信痛斥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的戰爭罪行。這些大義凜然之舉令人感佩。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泰戈爾病逝於加爾各答。
泰戈爾主要用自己的母語孟加拉文寫作,但也用英文寫了一些詩歌和大量演說。在印度之外,甚至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之外的地區,他的作品主要以英文譯本流傳。他曾將自己的不少詩歌和一些短篇小說譯成英文。他的《吉檀迦利》等英文詩集就是自己翻譯的。中國的翻譯家、學者和讀書界對泰戈爾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在泰戈爾來華訪問前後,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以及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曾先後出現三次泰戈爾熱。眾多名家相繼參與譯事。
泰戈爾既是個偉大的抒情詩人,也是個傑出的短篇小說作家。他的短篇小說,廣泛描繪了十九世紀後期、二十世紀前期的孟加拉社會生活,深刻揭示了這一社會的種種問題,表現出強烈的進步傾向。他的短篇小說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非凡的審美價值。在短篇小說的藝術技巧方面,他顯示出了大師的本色,將詩人的才華運用在創作中,形成了以濃郁的抒情性和強烈的寫實性為主要特色的藝術風格。他的藝術成就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之林卓爾不群。他與幾乎與他處於同一時代的世界短篇小說聖手莫泊桑、契訶夫可謂鼎足而立,各有千秋。他以詩集和短篇小說創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充分說明了世界對他在這兩個領域裡的成就的肯定。
泰戈爾是印度孟加拉語短篇小說的開創者與奠基人。在泰戈爾之前,在體裁上與短篇小說相近的民間故事,主要是基於往世書及其他神話傳說和宗教故事。這些故事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很少直接涉及。十九世紀上半葉,羅姆·莫罕·羅易發動了印度近代啟蒙運動,創立了孟加拉語文學中的散文文體,作為傳播新思想的工具。隨後,發生了孟加拉全面的文藝復興運動,以迅速反映現實生活為主的短篇小說應運而生。泰戈爾猶如一位拓荒者,在這一新的文學領域縱橫馳騁,從一八七七年發表處女作到逝世,一生共寫了近百篇短篇小說。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不但是泰戈爾詩歌創作的井噴階段,也是他短篇小說創作的全盛時期。他的創作激情沿著兩條渠道奔涌:作為一個詩人,他不時馳騁在浪漫瑰麗的遐想之中;作為一個小說家,他又常常徘徊在苦難重重的大地上。一八九○年底,他隻身來到今孟加拉國東部帕布納縣經管家族的田產。他以船為家,在煙波浩淼的恆河及其大小支流上任意東西。他深入觀察生活,找到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他在每日上午處理農事,接見佃戶,傾聽他們的呼聲。此外,他還接觸過鄉村教師、郵局職員、學生、村婦、木匠、船夫、漁民等各種人物。他在與這些淳樸善良的人們的交往中,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從那時起,人道主義思想使他一直關心著農民的命運,構成了他短篇小說創作的基調。
從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五年,泰戈爾集中創作了四十四篇短篇小說。他的許多優秀短篇小說都寫於這一時期。其中有《還債》、《郵政局長》、《少爺的歸來》、《委託保管的財產》、《棄絕》、《是活著,還是死了?》、《金鹿》、《喀布爾人》、《假日》、《素芭》、《摩訶摩耶》、《太陽和烏雲》、《贖罪》、《法官》、《深夜》、《吉莉芭拉》、《凱依拉斯老爺》、《饕石》、《如願》等。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泰戈爾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換言之,他約有三分之二的短篇小說創作於他鄉居生活的十年期間。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當時孟加拉地區的農村生活。長期的封建壓迫、殖民掠奪及頻繁的天災,使得廣大農民過著貧困、愚昧、無奈、麻木的生活。泰戈爾在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中對這種社會現實均有所揭示,但以短篇小說反映得最為強烈,最為集中,也最為深刻。他這一時期的短篇小說大都充滿了清新的生活氣息,為後世留下了一幅幅色彩斑斕、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畫卷。
泰戈爾於一九○一年底離開鄉間。他的生活和思想從此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生活的源頭活水消失了,他的短篇小說的創作盛期過去了。作家在其人生的後四十年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斷斷續續,作品數量約二十篇。其中《埋藏的珍寶》、《教師先生》、《一個女人的信》、《藝術家》、《偷來的寶物》均屬名篇。他晚年創作的《實驗室》等作品帶有實驗性質。這些屬於作家短篇小說創作後期的作品,接觸到現代社會的許多問題,婦女地位和婦女解放的主題十分突出。他在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中表現了前所未有的勇氣。他因此招致沒落勢力的惡毒攻擊,也有人藉此貶低他的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從藝術上講,泰戈爾後期的一些短篇小說讀來不及其前期作品那樣感人,但他對藝術表現手法不斷探索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實際上,他在後期也寫了一些相當優秀的作品。作家晚年曾無限感慨地總結道:“青年時代,我所看到的一切都以十分強烈的動情力吸引著我。所以,我早期的短篇小說渾樸自然,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然而,現在情況不同了。我後期的短篇小說雖然有了必要的技巧,但我還是希望能再次返回到昔日的生活中去。”引自《泰戈爾談自己的短篇小說創作》,載《前進報》(Forward),1936年2月23日,又見孟加拉文《泰戈爾短篇小說集》附錄,加爾各答,國際大學出版社,1977年版,第1009頁。泰戈爾對自己前後兩期作品的這種看法是中肯的,也是基本恰當的。
在泰戈爾的短篇小說中,反對印度教婚姻制度的作品數量最多。對於這種制度的種種弊端,如童婚制、妝奩制、一夫多妻制、寡婦殉夫制、禁止寡婦再婚、禁止不同種姓通婚等,他都給予揭露和鞭撻。寡婦殉夫制是印度封建婚姻制度殘酷性的突出表現。僅在一八一八年,孟加拉地區就有八百名寡婦殉夫。由於羅姆·莫罕·羅易的鬥爭,英國殖民當局於一八二九年從法律上廢除了這一制度,但這樣的事情在民間仍時有發生。泰戈爾在《摩訶摩耶》中描繪了這種人間慘劇。美麗多情的姑娘摩訶摩耶被迫嫁與一個行將就木的老婆羅門,翌日就成為寡婦,又被迫按照印度教慣例殉葬,活生生與丈夫的屍體一同火化。只是由於天降暴雨,她才得以死裡逃生,但卻永遠失去了原先的美麗。這一作品因其典型性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泰戈爾詩人的氣質賦予他的短篇小說以驚人的藝術美。可以說,他是以詩的筆調來寫短篇小說的。因此,他的短篇小說透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在語言上表現出高度的詩意美,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別林斯基說過,在一切批評家中,時間是最嚴厲、最無情也是最公正的。泰戈爾的短篇小說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悠長歲月里經受了各國無數讀者的檢驗,牢牢奠定了自己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地位。
泰戈爾畢生創作五部中篇小說,本書收入了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四個人》。
一九六一年,為了紀念泰戈爾誕辰一百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的《泰戈爾作品集》,產生了長期而廣泛的良好影響。我們這部新編的《泰戈爾中短篇小說選》中的作品就主要選自那部《泰戈爾作品集》,同時新增了筆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及新近翻譯的泰戈爾短篇小說四篇。
行文至此,應當循例對本書的譯者予以簡介。畢竟,沒有譯者的辛勞,泰戈爾的作品是無法與一般讀者見面的。
《喀布爾人》等篇目的譯者謝冰心(1900—1999),是我國讀者普遍熟悉和敬重的作家、詩人兼翻譯家。她在一九二三年從燕京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波士頓地區威爾斯利學院留學,於一九二六年獲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她的新詩創作受到過泰戈爾詩歌的啟迪和影響。她翻譯過泰戈爾的兩部詩集,也翻譯過泰戈爾的一些短篇小說。她的譯筆清新典雅,凝練傳神,令人稱許。
《太陽和烏雲》等篇目的譯者俞大縝(1904—1988),出身於名聞遐邇的浙江俞氏家族,母親曾廣珊系曾國藩子曾紀鴻之女。俞大縝是知名的英文教授和翻譯家。她的長兄俞大維固然是一代聞人,她的胞妹俞大(曾任北大西語系主任)、俞大(傅斯年夫人)也都是馳譽學界的英文教授。俞大縝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赴英國留學,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她無論在北大西語系任教還是退休後從事翻譯工作,均以認真和嚴謹而著稱。
《四個人》的譯者石真先生(1918—2009)通曉孟加拉文,是我國首位孟加拉語文學翻譯家。泰戈爾逝世後不久,我國知名梵文學者和古典文學專家吳曉鈴先生(1914—1995)赴詩人創辦的國際大學,在中國學院執教數年(1942—1946),他的夫人亦即石真先生隨夫君在那裡留學,主修孟加拉語。石真先生翻譯的泰戈爾詩集《故事詩》及長詩《兩畝地》等都是難得的經典譯作。她的譯文音韻鏗鏘,與原文不但神似,而且形似。她的小說譯作亦可謂難得之精品。我在讀研究生期間曾多次赴他們在宣武門內校場頭條的府上請益和借書。兩位先生均熱情好客,平易近人。吳先生學識淵博,文筆精妙,多次與筆者侃侃而談。石先生真誠獎掖後學,不吝賜教,並將自己珍藏的泰戈爾著作借我長期使用。我曾私下猜想,作為石先生的第一位讀者,吳先生可能對夫人的譯作提出過修訂建議。因此,那些譯作或許包含吳先生的心血。如今,雙棔書屋的兩位主人均已仙逝,我且在此聊備一說。
《摩訶摩耶》與《法官》的譯者唐季雍先生(1921—2004),是知名梵文學者和翻譯家金克木先生(1912—2000)的夫人。唐季雍為江西吳江人,一九四三年入西南聯大,一九四七年畢業於北大哲學系。她在當時以才女著稱,發表過文藝評論和隨筆等類文章。由她翻譯並由金克木校對的《摩訶婆羅多的故事》是一部頗有影響的名著。她翻譯的泰戈爾短篇小說雖僅有兩篇,卻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我曾對讀孟加拉文原著、英文譯本和她的中文譯本。我認為,她的譯作雖系從英文轉譯而來,但卻與孟加拉文原著極為貼近。
《加冕》的譯者張夢麟先生(1901—1985),1930年畢業於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文學系,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部編審,有美國文學譯著數種。
《一個女人的信》等篇目的譯者柳朝堅生平不詳。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以翻譯蘇俄兒童文學而著稱,有多種作品行世。
以上所有譯者均有深厚學養,而他們的譯風也都十分嚴謹。他們的譯作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檢驗,值得保存和流傳下去。
筆者於一九七七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一九八一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學系印度文學專業,導師為季羨林先生。在讀研的三年期間,我有幸師從我國孟加拉語教學的開創者、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孟加拉語部譯審李緣山先生學習孟加拉語和泰戈爾短篇小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我曾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南亞學系深造數年。本書收錄的我的幾篇譯文,大多是在一九八二年完成的,其中三篇曾刊布於《印度20世紀經典小說》一書中。趁本書出版之機,我再次對照原文和英文本修訂了拙譯並增添了新譯《饕石》一文。我翻看著李緣山先生贈送我的孟加拉文《泰戈爾短篇小說集》,辨認著包括他的手跡在內的那些批註,當年他給我上課的一幕幕情景於是浮現在眼前,懷念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感慨唏噓。
今年是泰戈爾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一百周年,我謹以此文表示自己對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研究員劉建
二○一三年三月十八日於京師園
前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印度近現代偉大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同為印度人並在一九九八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馬蒂亞·森在論及泰戈爾時指出:任何熟悉具有千年之久的孟加拉語文學的“博大精深而又欣欣向榮的傳統的人,都會對泰戈爾在孟加拉國和印度的影響力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詩作和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以及散文現在依然為人們所廣泛閱讀,而他創作的歌曲至今依然迴蕩在印度東部和整個孟加拉國。”引自《慣於爭鳴的印度人——印度人的歷史、文化與身份論集》,阿馬蒂亞·森著,劉建譯,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69頁。
泰戈爾不但是印度文學史上罕見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史上少有的大師。在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始終保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過人的創作精力,以其全面的藝術天才在文學園地里辛勤耕耘,在詩歌、小說、戲劇和散文等領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給後世留下了數量驚人、種類繁多的藝術珍品。他畢生創作五十餘部詩集、十幾部中長篇小說、九十多篇短篇小說、二十餘種戲劇,同時著有數量可觀的散文作品和其他雜著。這些作品主要收在多達三十餘卷的《泰戈爾文集》之中。此外,他還創作了兩千餘首歌曲和大量繪畫作品。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詞曲均出自他的手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作品愈益放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顯示出永恆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並被編入教材在中學和大學講授,產生著持久的影響。
泰戈爾一八六一年五月七日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加爾各答市。當時的印度,正處於英國殖民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也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泰戈爾出生時,加爾各答是英屬印度的首府。當時,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孟加拉宗教改革運動、文學革命運動和民族主義運動潮流涌動。這三大運動匯流,構成了孟加拉乃至印度近代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為印度贏得民族獨立做了思想和人才準備。泰戈爾家族是孟加拉的望族之一,不但在城市擁有豪華的宅邸,而且在農村擁有大片的田產。這一家族雖然屬於婆羅門這一最高種姓,但從泰戈爾的祖父起,便不再把種姓制度的“神聖”放在眼裡,頗多離經叛道之舉。泰戈爾的父親是一位宗教哲學家和社會改革家。他的高尚人格和神秘主義哲學思想對泰戈爾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泰戈爾是家中第十四子,上有兄長和姐姐十三人。他的兄長大都多才多藝。他們的非凡才能和家庭濃郁的文學藝術氣息,對泰戈爾產生了重大影響。泰戈爾家族是富有的,也是開明的。多少年後,詩人在回憶童年時說,自己的“心智是在一種自由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引自《人的宗教》,泰戈爾著,劉建譯,收入劉安武等主編《泰戈爾全集》第2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頁。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他遵從父命離開加爾各答到主要位於今孟加拉國的鄉下長期經管祖上的田產,在鄉間生活了整整十年。農村別樣的生活與旖旎的自然風光喚起了他的創作激情。詩歌、短篇小說、戲劇等多種樣式的文學作品從他的筆端源源流出。這是他創作生涯中最多產也最輝煌的黃金時期。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三年,是他創作的又一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他的生活和思想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他的作品從內容到風格都展現了不同的風貌。他除了創作中長篇小說之外,還沉浸在對宗教哲理的思考之中,寫了許多帶有神秘主義氣息的宗教抒情詩。一九○一年,他在聖諦尼克坦(意譯為“寂鄉”)創辦了一所國小。這所學校在一九二一年發展成為著名的國際大學。他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這裡,努力實踐自己的教育思想。一九一三年,他以宗教抒情詩集《吉檀迦利》及短篇小說的非凡成就榮膺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印度人也是亞洲人首次獲此殊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詩人為人類的命運深深擔憂。他的目光轉向印度之外的廣闊世界。他的作為“世界公民”的國際活動時期開始了。他的足跡遍及歐洲、美洲和亞洲的數十個國家。從此時到辭世,是詩人創作的又一重要時期。一九二四年,他應梁啓超先生邀請訪問中國,對中國文化表示高度讚賞,對中國人民表達了極其友好的感情。他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期間寫詩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和虛偽,寫信痛斥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的戰爭罪行。這些大義凜然之舉令人感佩。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泰戈爾病逝於加爾各答。
泰戈爾主要用自己的母語孟加拉文寫作,但也用英文寫了一些詩歌和大量演說。在印度之外,甚至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之外的地區,他的作品主要以英文譯本流傳。他曾將自己的不少詩歌和一些短篇小說譯成英文。他的《吉檀迦利》等英文詩集就是自己翻譯的。中國的翻譯家、學者和讀書界對泰戈爾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在泰戈爾來華訪問前後,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以及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曾先後出現三次泰戈爾熱。眾多名家相繼參與譯事。
泰戈爾既是個偉大的抒情詩人,也是個傑出的短篇小說作家。他的短篇小說,廣泛描繪了十九世紀後期、二十世紀前期的孟加拉社會生活,深刻揭示了這一社會的種種問題,表現出強烈的進步傾向。他的短篇小說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非凡的審美價值。在短篇小說的藝術技巧方面,他顯示出了大師的本色,將詩人的才華運用在創作中,形成了以濃郁的抒情性和強烈的寫實性為主要特色的藝術風格。他的藝術成就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之林卓爾不群。他與幾乎與他處於同一時代的世界短篇小說聖手莫泊桑、契訶夫可謂鼎足而立,各有千秋。他以詩集和短篇小說創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充分說明了世界對他在這兩個領域裡的成就的肯定。
泰戈爾是印度孟加拉語短篇小說的開創者與奠基人。在泰戈爾之前,在體裁上與短篇小說相近的民間故事,主要是基於往世書及其他神話傳說和宗教故事。這些故事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很少直接涉及。十九世紀上半葉,羅姆·莫罕·羅易發動了印度近代啟蒙運動,創立了孟加拉語文學中的散文文體,作為傳播新思想的工具。隨後,發生了孟加拉全面的文藝復興運動,以迅速反映現實生活為主的短篇小說應運而生。泰戈爾猶如一位拓荒者,在這一新的文學領域縱橫馳騁,從一八七七年發表處女作到逝世,一生共寫了近百篇短篇小說。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不但是泰戈爾詩歌創作的井噴階段,也是他短篇小說創作的全盛時期。他的創作激情沿著兩條渠道奔涌:作為一個詩人,他不時馳騁在浪漫瑰麗的遐想之中;作為一個小說家,他又常常徘徊在苦難重重的大地上。一八九○年底,他隻身來到今孟加拉國東部帕布納縣經管家族的田產。他以船為家,在煙波浩淼的恆河及其大小支流上任意東西。他深入觀察生活,找到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他在每日上午處理農事,接見佃戶,傾聽他們的呼聲。此外,他還接觸過鄉村教師、郵局職員、學生、村婦、木匠、船夫、漁民等各種人物。他在與這些淳樸善良的人們的交往中,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從那時起,人道主義思想使他一直關心著農民的命運,構成了他短篇小說創作的基調。
從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五年,泰戈爾集中創作了四十四篇短篇小說。他的許多優秀短篇小說都寫於這一時期。其中有《還債》、《郵政局長》、《少爺的歸來》、《委託保管的財產》、《棄絕》、《是活著,還是死了?》、《金鹿》、《喀布爾人》、《假日》、《素芭》、《摩訶摩耶》、《太陽和烏雲》、《贖罪》、《法官》、《深夜》、《吉莉芭拉》、《凱依拉斯老爺》、《饕石》、《如願》等。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泰戈爾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換言之,他約有三分之二的短篇小說創作於他鄉居生活的十年期間。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當時孟加拉地區的農村生活。長期的封建壓迫、殖民掠奪及頻繁的天災,使得廣大農民過著貧困、愚昧、無奈、麻木的生活。泰戈爾在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中對這種社會現實均有所揭示,但以短篇小說反映得最為強烈,最為集中,也最為深刻。他這一時期的短篇小說大都充滿了清新的生活氣息,為後世留下了一幅幅色彩斑斕、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畫卷。
泰戈爾於一九○一年底離開鄉間。他的生活和思想從此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生活的源頭活水消失了,他的短篇小說的創作盛期過去了。作家在其人生的後四十年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斷斷續續,作品數量約二十篇。其中《埋藏的珍寶》、《教師先生》、《一個女人的信》、《藝術家》、《偷來的寶物》均屬名篇。他晚年創作的《實驗室》等作品帶有實驗性質。這些屬於作家短篇小說創作後期的作品,接觸到現代社會的許多問題,婦女地位和婦女解放的主題十分突出。他在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中表現了前所未有的勇氣。他因此招致沒落勢力的惡毒攻擊,也有人藉此貶低他的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從藝術上講,泰戈爾後期的一些短篇小說讀來不及其前期作品那樣感人,但他對藝術表現手法不斷探索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實際上,他在後期也寫了一些相當優秀的作品。作家晚年曾無限感慨地總結道:“青年時代,我所看到的一切都以十分強烈的動情力吸引著我。所以,我早期的短篇小說渾樸自然,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然而,現在情況不同了。我後期的短篇小說雖然有了必要的技巧,但我還是希望能再次返回到昔日的生活中去。”引自《泰戈爾談自己的短篇小說創作》,載《前進報》(Forward),1936年2月23日,又見孟加拉文《泰戈爾短篇小說集》附錄,加爾各答,國際大學出版社,1977年版,第1009頁。泰戈爾對自己前後兩期作品的這種看法是中肯的,也是基本恰當的。
在泰戈爾的短篇小說中,反對印度教婚姻制度的作品數量最多。對於這種制度的種種弊端,如童婚制、妝奩制、一夫多妻制、寡婦殉夫制、禁止寡婦再婚、禁止不同種姓通婚等,他都給予揭露和鞭撻。寡婦殉夫制是印度封建婚姻制度殘酷性的突出表現。僅在一八一八年,孟加拉地區就有八百名寡婦殉夫。由於羅姆·莫罕·羅易的鬥爭,英國殖民當局於一八二九年從法律上廢除了這一制度,但這樣的事情在民間仍時有發生。泰戈爾在《摩訶摩耶》中描繪了這種人間慘劇。美麗多情的姑娘摩訶摩耶被迫嫁與一個行將就木的老婆羅門,翌日就成為寡婦,又被迫按照印度教慣例殉葬,活生生與丈夫的屍體一同火化。只是由於天降暴雨,她才得以死裡逃生,但卻永遠失去了原先的美麗。這一作品因其典型性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泰戈爾詩人的氣質賦予他的短篇小說以驚人的藝術美。可以說,他是以詩的筆調來寫短篇小說的。因此,他的短篇小說透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在語言上表現出高度的詩意美,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別林斯基說過,在一切批評家中,時間是最嚴厲、最無情也是最公正的。泰戈爾的短篇小說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悠長歲月里經受了各國無數讀者的檢驗,牢牢奠定了自己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地位。
泰戈爾畢生創作五部中篇小說,本書收入了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四個人》。
一九六一年,為了紀念泰戈爾誕辰一百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的《泰戈爾作品集》,產生了長期而廣泛的良好影響。我們這部新編的《泰戈爾中短篇小說選》中的作品就主要選自那部《泰戈爾作品集》,同時新增了筆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及新近翻譯的泰戈爾短篇小說四篇。
行文至此,應當循例對本書的譯者予以簡介。畢竟,沒有譯者的辛勞,泰戈爾的作品是無法與一般讀者見面的。
《喀布爾人》等篇目的譯者謝冰心(1900—1999),是我國讀者普遍熟悉和敬重的作家、詩人兼翻譯家。她在一九二三年從燕京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波士頓地區威爾斯利學院留學,於一九二六年獲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她的新詩創作受到過泰戈爾詩歌的啟迪和影響。她翻譯過泰戈爾的兩部詩集,也翻譯過泰戈爾的一些短篇小說。她的譯筆清新典雅,凝練傳神,令人稱許。
《太陽和烏雲》等篇目的譯者俞大縝(1904—1988),出身於名聞遐邇的浙江俞氏家族,母親曾廣珊系曾國藩子曾紀鴻之女。俞大縝是知名的英文教授和翻譯家。她的長兄俞大維固然是一代聞人,她的胞妹俞大(曾任北大西語系主任)、俞大(傅斯年夫人)也都是馳譽學界的英文教授。俞大縝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赴英國留學,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她無論在北大西語系任教還是退休後從事翻譯工作,均以認真和嚴謹而著稱。
《四個人》的譯者石真先生(1918—2009)通曉孟加拉文,是我國首位孟加拉語文學翻譯家。泰戈爾逝世後不久,我國知名梵文學者和古典文學專家吳曉鈴先生(1914—1995)赴詩人創辦的國際大學,在中國學院執教數年(1942—1946),他的夫人亦即石真先生隨夫君在那裡留學,主修孟加拉語。石真先生翻譯的泰戈爾詩集《故事詩》及長詩《兩畝地》等都是難得的經典譯作。她的譯文音韻鏗鏘,與原文不但神似,而且形似。她的小說譯作亦可謂難得之精品。我在讀研究生期間曾多次赴他們在宣武門內校場頭條的府上請益和借書。兩位先生均熱情好客,平易近人。吳先生學識淵博,文筆精妙,多次與筆者侃侃而談。石先生真誠獎掖後學,不吝賜教,並將自己珍藏的泰戈爾著作借我長期使用。我曾私下猜想,作為石先生的第一位讀者,吳先生可能對夫人的譯作提出過修訂建議。因此,那些譯作或許包含吳先生的心血。如今,雙棔書屋的兩位主人均已仙逝,我且在此聊備一說。
《摩訶摩耶》與《法官》的譯者唐季雍先生(1921—2004),是知名梵文學者和翻譯家金克木先生(1912—2000)的夫人。唐季雍為江西吳江人,一九四三年入西南聯大,一九四七年畢業於北大哲學系。她在當時以才女著稱,發表過文藝評論和隨筆等類文章。由她翻譯並由金克木校對的《摩訶婆羅多的故事》是一部頗有影響的名著。她翻譯的泰戈爾短篇小說雖僅有兩篇,卻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我曾對讀孟加拉文原著、英文譯本和她的中文譯本。我認為,她的譯作雖系從英文轉譯而來,但卻與孟加拉文原著極為貼近。
《加冕》的譯者張夢麟先生(1901—1985),1930年畢業於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文學系,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部編審,有美國文學譯著數種。
《一個女人的信》等篇目的譯者柳朝堅生平不詳。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以翻譯蘇俄兒童文學而著稱,有多種作品行世。
以上所有譯者均有深厚學養,而他們的譯風也都十分嚴謹。他們的譯作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檢驗,值得保存和流傳下去。
筆者於一九七七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一九八一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學系印度文學專業,導師為季羨林先生。在讀研的三年期間,我有幸師從我國孟加拉語教學的開創者、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孟加拉語部譯審李緣山先生學習孟加拉語和泰戈爾短篇小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我曾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南亞學系深造數年。本書收錄的我的幾篇譯文,大多是在一九八二年完成的,其中三篇曾刊布於《印度20世紀經典小說》一書中。趁本書出版之機,我再次對照原文和英文本修訂了拙譯並增添了新譯《饕石》一文。我翻看著李緣山先生贈送我的孟加拉文《泰戈爾短篇小說集》,辨認著包括他的手跡在內的那些批註,當年他給我上課的一幕幕情景於是浮現在眼前,懷念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感慨唏噓。
今年是泰戈爾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一百周年,我謹以此文表示自己對詩人的敬仰和紀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研究員劉建
二○一三年三月十八日於京師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