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叔鼎”發現於1952年,通高89.5厘米,屬於西周早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叔鼎
- 外文名:Outer uncle tripod
- 時期:西周早期
- 發現時間:1952年
- 通高:89.5厘米
基本信息,發現經過,
基本信息
飪食器。西周早期鑄品。1952年陝西岐山青化鎮丁童家村農民童懷義、童周錢二人在起土時發現,一直放置家中,1958年文物普查時主動交給國家,現藏陝西省博物館。原器通高89.5厘米,口徑61.3厘米。下垂腹,立耳。口沿下飾回顧狀夔紋和卷尾倒置的獸紋,足飾獸面紋。腹內有銘文六字,記作器人為外叔。此鼎器體之大僅次於大盂鼎和大克鼎,整器形制雄渾,裝飾風格樸素而不失華美,是青銅時代鼎盛時期的代表之作。
發現經過
1952年,岐山縣青化鄉童家村村民童兆乾、童玉乾、童懷義、童銓和童生民五人在村子東南的瓦家壕土崖上挖土,突然䦆頭被震了回來,它正好砸在一個方形的銅件上。五人順那東西的邊沿往下挖,出現了一個像鍋一樣的大傢伙,裡面填著土。隨著他們的挖掘“鍋”漸漸鬆動並順著土坡滑了下來。於是,他們掏出“鍋”里的黃土,把這個二百多斤的大傢伙抬了回來。當時他們都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就先放在童銓家房頂的小閣樓上,半年後,又轉到了童兆乾家,放在火炕與屋牆間隔處,並用土坯和泥封了起來。這時候他們曾動心當做廢銅爛鐵買了,按照當時的市價可以買到636元,在52年那可是一筆巨款。
幸運的是,雖然家庭都不富裕但是五人認定這是周公的寶貝(岐山是周的建都之地,周公墓就在這裡)不捨得賣掉,這件巨鼎就這樣被放在家裡一直到1958年。那年國家開始了農村文物普查工作,縣文化館工作人員來向村民講解文物保護政策。五人找了村長說明情況並上報到縣上,隨後用牛車將鼎送到了岐山縣文化館,當時岐山縣人民委員會對五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獎給每人一條毛巾、一個搪瓷水杯,同時頒發了“保護文物有功”獎狀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