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的文化闡釋·中國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與精神特質進行較系統的剖析,在此影響下的中國外交呈現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全書分16世紀以前的中國傳統外交、16~19世紀中期的中國外交、艱難轉型的晚清外交、中華民國外交及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外交五個階段論述文化在外交政策、外交思想、外交行為中的重要影響。此書適合對國際關係感興趣者及相關的研究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外交的文化闡釋·中國卷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頁數:313頁
- 開本:16
- 品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作者:趙劍 董秀麗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01130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外交的文化闡釋·中國卷》是一本具有創新意義的學術著作,不僅對我們系統了解中國的外交特點、文化根源和外交趨向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而且對研究中國的外交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堪稱是國際政治研究領域的重大成果。
作者簡介
趙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對外關係、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傳統文化,主要著作有《世界能源戰略與能源外交·中國卷》(專著)、《中美外交的文化解讀》(合著)、《美國外交的文化闡釋》(合著)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節文化概說
一、文化的定義
二、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三、文化的特徵
第二節國際政治文化理論體系
一、國際文化體系中的文化結構
二、國際文化體系中的文化單位
三、國際文化體系中的文化力
四、國際文化體系中的文化功能
第三節文化與國家外交
一、外交的影響因素
二、文化對國家外交的影響
第一章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與精神特質
第一節中國文化產生的自然環境基礎
一、中國的自然環境
二、中國歷史地理
第二節中國文化產生的經濟基礎
第三節中國文化的歷程:曲折發展、綿延不絕
一、上古時期——夏商周時代
二、秦漢——隋唐時代
三、宋元明清時代
四、近代以來
第四節中國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異彩紛呈
一、中國“文化”的概念
二、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
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徵
第五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
一、中國傳統文化過於注重人倫道德
二、中國傳統文化過分講求重義輕利
三、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對中國發展的消極影響
第二章16世紀以前的中國傳統外交
第一節宗藩一朝貢體系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一、宗藩體系的雛形是中國古代的畿服制度
二、朝貢制度基本確立成型
三、朝貢體系的完備
四、朝貢體系的頂峰
五、朝貢體系的衰敗
第二節宗藩體系的主要作用和影響
一、中華文化的傳播
二、朝貢貿易中的“市舶司”制度
第三節傳統宗藩一朝貢體系的主要特徵
一、和平主義不干涉政策
二、鬆散而脆弱的“中心—外圍”權力結構模式
三、經濟上平等互利,講求“厚往薄來”
四、具有聯盟外交的鮮明特色
五、文化制度層面的強大吸引力
六、朝貢國之間並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第四節傳統朝貢制度在明代盛極一時
一、鄭和下西洋
二、明代的朝貢貿易
三、朝貢體系的實際意義
第三章16—19世紀中期的中國外交
第一節16—19世紀中期的西方與中國
一、15世紀末的世界地理大發現
二、明後期、清前期海外貿易政策的變化
第二節近代以前中國與歐洲的碰撞
一、中國與沙俄的交涉
二、英國在中國的碰壁
第四章晚清外交的艱難轉型
第一節明末至清前期西歐殖民勢力開始人侵中國
一、明末西歐殖民勢力開始入侵
二、英國對中國殖民侵略的開始
第二節作為世界近代國際關係開端的歐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一、歐洲“三十年戰爭”
二、歐洲條約體系的開端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三、《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國際關係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第三節晚清士大夫階層傳統“華夷觀念”的轉變
一、“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瀛環志略》
三、寂寞、失意的郭嵩燾
第四節中國傳統宗藩體系的瓦解和崩潰
一、琉球
二、越南
三、朝鮮
第五節晚清外交思想的變化
一、鴉片戰爭前的外交理念
二、對時局的重新認識
三、中國中心觀的轉變
四、中華文明優越感的喪失
五、傳統“華夷觀念”的轉變
第六節逐漸走向近代化的晚清外交
一、國際法正式輸入中國
二、近代外交機構的誕生——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外務部
第五章東西方文化共同影響下的中華民國外交
第一節西方文化對民國時期外交的影響
一、西方文化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二、擁有中西合璧教育背景的民國外交家
三、民國早期職業外交家的代表性成就
第二節近代民族主義思潮對中華民國外交的影響
一、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
二、民國外交史上典型的民族主義運動
第六章“正其義不謀其利”: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外交
第一節儒家的“君子”之道
一、何謂“君子”
二、君子之“義”
第二節建政初期外交中的君子之道
一、建政初期的外交方針和政策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第三節以意識形態為主導的20世紀60~70年代中國外交
一、“兩面開弓”“四面出擊”的20世紀60年代中國外交
二、“反對兩霸,側重打擊蘇霸”的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
附錄
附錄一南京條約
附錄二中英北京條約
附錄三馬關條約
附錄四辛丑條約
附錄五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附錄六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附錄七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
附錄八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附錄九關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補充協定
附錄十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附錄十一中國近現代歷任外交部長列表
參考文獻
第一節文化概說
一、文化的定義
二、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三、文化的特徵
第二節國際政治文化理論體系
一、國際文化體系中的文化結構
二、國際文化體系中的文化單位
三、國際文化體系中的文化力
四、國際文化體系中的文化功能
第三節文化與國家外交
一、外交的影響因素
二、文化對國家外交的影響
第一章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與精神特質
第一節中國文化產生的自然環境基礎
一、中國的自然環境
二、中國歷史地理
第二節中國文化產生的經濟基礎
第三節中國文化的歷程:曲折發展、綿延不絕
一、上古時期——夏商周時代
二、秦漢——隋唐時代
三、宋元明清時代
四、近代以來
第四節中國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異彩紛呈
一、中國“文化”的概念
二、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
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徵
第五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
一、中國傳統文化過於注重人倫道德
二、中國傳統文化過分講求重義輕利
三、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對中國發展的消極影響
第二章16世紀以前的中國傳統外交
第一節宗藩一朝貢體系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一、宗藩體系的雛形是中國古代的畿服制度
二、朝貢制度基本確立成型
三、朝貢體系的完備
四、朝貢體系的頂峰
五、朝貢體系的衰敗
第二節宗藩體系的主要作用和影響
一、中華文化的傳播
二、朝貢貿易中的“市舶司”制度
第三節傳統宗藩一朝貢體系的主要特徵
一、和平主義不干涉政策
二、鬆散而脆弱的“中心—外圍”權力結構模式
三、經濟上平等互利,講求“厚往薄來”
四、具有聯盟外交的鮮明特色
五、文化制度層面的強大吸引力
六、朝貢國之間並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第四節傳統朝貢制度在明代盛極一時
一、鄭和下西洋
二、明代的朝貢貿易
三、朝貢體系的實際意義
第三章16—19世紀中期的中國外交
第一節16—19世紀中期的西方與中國
一、15世紀末的世界地理大發現
二、明後期、清前期海外貿易政策的變化
第二節近代以前中國與歐洲的碰撞
一、中國與沙俄的交涉
二、英國在中國的碰壁
第四章晚清外交的艱難轉型
第一節明末至清前期西歐殖民勢力開始人侵中國
一、明末西歐殖民勢力開始入侵
二、英國對中國殖民侵略的開始
第二節作為世界近代國際關係開端的歐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一、歐洲“三十年戰爭”
二、歐洲條約體系的開端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三、《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國際關係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第三節晚清士大夫階層傳統“華夷觀念”的轉變
一、“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瀛環志略》
三、寂寞、失意的郭嵩燾
第四節中國傳統宗藩體系的瓦解和崩潰
一、琉球
二、越南
三、朝鮮
第五節晚清外交思想的變化
一、鴉片戰爭前的外交理念
二、對時局的重新認識
三、中國中心觀的轉變
四、中華文明優越感的喪失
五、傳統“華夷觀念”的轉變
第六節逐漸走向近代化的晚清外交
一、國際法正式輸入中國
二、近代外交機構的誕生——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外務部
第五章東西方文化共同影響下的中華民國外交
第一節西方文化對民國時期外交的影響
一、西方文化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二、擁有中西合璧教育背景的民國外交家
三、民國早期職業外交家的代表性成就
第二節近代民族主義思潮對中華民國外交的影響
一、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
二、民國外交史上典型的民族主義運動
第六章“正其義不謀其利”: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外交
第一節儒家的“君子”之道
一、何謂“君子”
二、君子之“義”
第二節建政初期外交中的君子之道
一、建政初期的外交方針和政策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第三節以意識形態為主導的20世紀60~70年代中國外交
一、“兩面開弓”“四面出擊”的20世紀60年代中國外交
二、“反對兩霸,側重打擊蘇霸”的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
附錄
附錄一南京條約
附錄二中英北京條約
附錄三馬關條約
附錄四辛丑條約
附錄五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附錄六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附錄七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
附錄八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附錄九關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補充協定
附錄十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附錄十一中國近現代歷任外交部長列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