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字,甲骨文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穀物成熟。(於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釋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穀類全年的成熟而言。”也就是說“年”最早的含義與怪獸無關,並且是褒義文字,並非給人帶來災禍,吃人的怪獸一說純屬是後世傳說杜撰的幻想);《詩經·豳風·東山》記載:“自我不見,於今三年。”(意思是自從我們不相見,至今時隔已三年;此時“年”這個文字已然引申出了歲月始末上的跨度概念)
《
穀梁傳·桓公三年》記載:“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 (由於五穀成熟需要一個周期,於是“年”逐漸演變成為時間單位);《
爾雅·釋天》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歲、祀、載三字都是年的異名,只是夏、商和唐虞三個朝代的稱呼各異。郭璞對此做出解釋:“歲,取歲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 載,取物終更始”。這裡詳細的解讀了年的演變。古籍中明確記載了年的由來,卻和“獸”沒有絲毫關係)
《荊楚歲時記》記載:“歲暮家家具餚蔌一作核,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最早在南北朝時已有熬年守歲的習俗,梁朝的不少文人都寫有守歲的詩文,如諺語詩:“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年獸”這種動物並未出現於古書記載,據祝淳翔考證,首次提到“年獸”的文獻來自20世紀30年代初的民國報紙中,在1933年1月17日,上海作家鄭逸梅主編小報《金剛鑽》中收錄了一篇由孫玉聲撰寫的刊文《滬壖話舊錄·歲時風俗之回憶》中記載:“其有懸紫微星畫軸者,畫家每繪一石柱,柱上鎖一似狗非狗之獸,或雲是獸即天狗星,或雲是獸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鎖系之,不令至下界肆惡,而使人不逢年患,故過年時懸此最宜。然腹儉如余,殊不知此典出處,且愧無從考證也。”(最早提及年獸的文字記載中,稱“年”是天界一隻會吃人作惡的猛獸,於是被鎖在石柱子上,由紫微星君看守,使此邪獸不能下界為患,並提到年獸長得像狗但不是狗,也有說法稱此獸是天狗星,然而歷代古文中從未出現有將天狗星與年獸相關聯在一起的記錄,該作者也表示不可考證)
1935年2月1日,報刊《金剛鑽小報》收錄的另一篇孫玉聲短文《說過年》提及:“憶幼嘗聞諸父老言,年惡獸也,其形似獅非獅,似狗非狗,專喜夜出食人,畫家繪紫微星,柱上所鎖之獸,即系此物。以是迷信之人,每有於新歲間懸之中堂,以為禳解者,此一說也。雖不見經傳,無從考證,或有為齊東野人之言,然年為惡獸,以邇日之社會觀之,頗為近似。蓋窮人之視年關,恆有生命危險之虞,其慄慄畏懼,有甚於猛獸當前,幾乎不膏其血吻者。是則安得有紫微星其人,為之執縛此獸,或竟撲殺之,以為民除此大患,使人人得安度殘冬,相率共游乎熙皞之天耶?”(意思是作者回憶到自己小時候常聽老一輩的人說“年”是一種兇惡的怪獸,外形像獅子但不是獅子,樣子和狗也很像卻並非狗,專門喜歡在夜間出沒吃人,某些畫家繪製紫微星君的年畫時,會額外在星君身旁畫個柱子栓鎖著一頭異獸,即是所謂的年獸,如果是封建迷信的人,每到新年壓歲時懸掛在大廳,用以作為消災解禍的吉祥物件供起來進行祈福,這是其中一種說法。於是作者孫玉聲以此為題材進行編撰並發表於報刊上連載,雖然不見到典籍經書有所記載,沒有任何古代文獻依據可考,或許只是個別俗人隨便編造的坊間傳聞,然而所謂年與惡獸掛鈎,根據近年來社會中對過年的負面理解來看,作者孫玉聲推測,大概是疾苦時代的窮人百姓將年關視作新一輪的生存危機,比如年底收賬,從而將窮凶極惡的追債者比喻成怪獸。總之,年獸的來歷取決於兩點:一幅特定內容的年畫外加年關概念,從而將“年”具象化,變成了一種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抽象型生物,“年”不僅被世人賦予了動物的形態並傳播,而且是以反面形象著稱)
1937年2月16日,上海小報《鐵報》一連五日在第四版設“年景”專刊,向讀者介紹各地年俗,新年氣象等。其中首日所刊啼紅(本名謝豹)的《年獸》及另一篇署名“春官”的《閒話拜年》短文里,都提及了年獸。後者開篇稱:“相傳混沌初開,有獨角怪獸曰年,每歲出面噬人一次,其時人類只知有晝夜,不知有歲時,逢年出現,則知一歲又除。今人宰牲祀神蓋即古人以牲飼年,俾少食人之意,歲首拜年,則互慶未為年食也。”(但其引文令人生疑:世人鹹知“年”為一種節序之名稱。殊不知另有一說,系指物而言,且為一種極可怖之怪物,其說雖荒誕無稽,類似神話,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可也。據云:“年,古獸名,形似獅,體大,性兇殘。以同類為餐,吼聲撼山嶽,虎豹聞聲,莫不懾伏,素穴深山,入臘,氣候嚴寒,同類深匿,無可為餐,乃離山入市,覓人飽腹,遇難倖免,迨除夕聞爆竹聲,方驚去。”)
1939年12月31日,《
申報》上一篇署名“申”的文章《過年的傳說》記道:“據說,在四千多年前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物,名叫年。這種動物很大,性喜冷,在每一年的終了,與第二年開始的那一夜,他就要出來吃人;所以,那時候的人,都是存有懼怕之人,並且沒有一個方法來制阻他的活動。於是在這時,大家就把他當做一個關,就是現在所說的‘年關’;又因為逃過了未被年吃掉的緣故,所以就把第二年的第一天,叫做:‘新年’。後來人類漸漸的聰明了,想了一個法子,就是在新年的前夕,大家掛了紅色的東西,因為年是最怕紅色,所以這一家倘掛了紅色的東西,年就不敢近了,於是人類得了較安定的生活。”
1947年4月1日出刊的《大家》雜誌里,李一的隨筆《年》短文開篇述及:“古老相傳,年是一種猛獸,食人傷生,殘暴無比,想起來,大概和恐龍之類差不多吧。不過據說年是怕光的,所以它在無月之夜才出現,俗諺形容欠債不還,說‘除非等大年三十齣月亮’,那意思就是說除夕無月,那也正是年出現的時候,生靈遭殃的時候。”
1949年1月28日,香港《大公報》“虛人”《年關考》記載:“中國有一個傳說故事:上古時代有一種非常兇猛的野獸,名叫‘年’,全身的毛像雪一樣白,腳跡行處留有粉白的印痕,每到十二月三十日便出來噬人,撞開大門到家家戶戶去揀選壯大的人吃掉,以後這種“年獸”們被人合力撲殺掉以致滅種,後人為紀念此事起見,特定十二月三十日為‘年’。”(這則白毛年獸與喜馬拉雅雪人傳說近似,後面又說這獸成群出現,甚至還被絕種,不知根據何在)
1959年2月15、16日《新民晚報》上曾刊載一個由王一萍編撰的《“年”的故事》,詳細描述了年獸的事跡及其外貌:“在中國古老的傳說里,‘年’是一種神奇的野獸。它長著兩個可怕的頭,四隻耳朵,八條腿,專門吃人過活。但是‘年’很懶惰,一年四季它都在昏沉沉地睡覺,一直到除夕的夜晚,才從陰暗的山洞裡爬出,尋找它的犧牲品。‘年’害怕日光,不喜歡紅色,尤其討厭喧鬧的聲音。因此,按照中國的習慣,在除夕的夜晚,應在大門上張貼紅色的對聯,窗上貼上紅色的紙花,點起耀眼的燈,同時,打鼓、放爆竹來驚嚇‘年’。”
1963年9月,陳來生所著書籍《無形的鎖鏈--神秘的中國禁忌文化》第29頁之中提到一句:“除夕夜通常是通宵不能睡覺的,因為要防備年獸侵襲。所以晚飯以後,就開始了‘守歲’活動。”並引用宋人袁文《瓮膽閒評》云:“守歲之事,雖近兒戲,然而父子團圓把酒,笑影相與,竟夕不眠,正人家所樂為也。”(陳來生以此將“歲”等同於年獸一類)
1967年1月1日,台北婁子匡所著《歲時漫談》中有一段話:“我們中國華北近海一帶的地區,卻把“年”看做是一隻怪獸,而且已給它定名為“年獸”。說它一年四季都住在深海里,只有一到“除夕”那一天,它便要從海里爬上岸來了,可怕的就是它底腳所踏到的地方,便立刻發生水災。因此沿海住民,在除夕之夜就忙著搬到高山上去避難了。”後文記錄了天津附近一則“年的由來”的傳說,大體是講有一年臘盡歲除之時,大量村民扶老攜幼搬家,為了避難躲在高山上遠離年獸來襲,有個老乞丐來到村內乞討,由於眾人急於逃難,沒空去施捨,老丐來到村子盡頭,有個老婦贈其一張餅,並告訴對方年獸會來,老丐好奇問年獸是什麼,老婦稱怪物一來會踏平全村,老丐自告奮勇幫村子趕走年,於是向老婦表示只要留自己在家過一夜,並且借其一件紅袍穿即可。半夜海嘯襲來,兩隻像紅燈的眼珠逼近,看見村尾有一戶人家門口貼著紅紙,院子裡燈光通明,站著一個紅袍老人,手裡拿著兩把菜刀製造刺耳的嘈雜聲,震懾住年獸,嚇得年獸逃回海里,從此再也沒有年獸出現。(海獸版主要流行於台灣一帶,隨後衍生於台版《歲時叢話》(民俗叢書103,1970)和《中國民俗搜奇·第五集》(金文叢書130,1983)等書里,內容均一脈相承;而《中外著名神話故事精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里的故事以之為藍本)
1973年3月,台灣民俗學家朱介凡撰《“年為怪獸”傳說質疑》(《台灣風物》23卷1期),說他自1948年赴台後才聽說此傳說,起初為其“說法新奇,很留下一番印象”,後因對南北各地禮俗稍加探討思辨,認為它“不合中原文化傳統”,“缺乏民俗學的情味,也缺乏現實生活的淵源”,故呼籲學界抵制。此文附錄編者毛一波的按語,引婁子匡《歲時漫談》里的記載,大致消解了朱的建言。畢竟,少年成名的婁氏不但是顧頡剛口中“研究民俗學同志中最努力的一個人”,渡台後又為彼處民俗學界的巨擘,其表述自帶權威氣場,不由人不信。於是該傳說立穩腳跟,流傳至今。
1980年2月16日,《
人民日報》第四版所刊趙慈風、康新民合撰的《過年的傳說和風俗》言稱:“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種兇惡的怪獸,長著血盆大口,人們叫它‘年’。每到臘月三十,它便出來挨村挨戶殘食人群。”“後來大家才知道‘年’怕響、怕紅、怕火。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想出了許多抵禦‘年’的方法,逐漸演化為過年的風俗。”(基本屬於年獸傳說的通行版,但該文章既不提流傳的地區,也無出處,可是大量後出的民間故事、民俗學著作,都或多或少受其薰染)
| | | | |
|
文化特色
故事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尖牙利齒;目露凶光,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就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也就是平年一年,或366天閏年)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
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君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年”就被人們降服,成了鎮宅保平安的益獸。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感謝紫微星君下界帶來的平安。
傳說在一個小村落里,每年都會出現一隻怪獸,發出“年”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年獸。年獸不會害人,但會毀田,困擾農民。於是農民用竹子做出一個怪獸形狀的布偶,再加三角布蓋在“獸”身上,並讓兩個人躲在裡面。次年,年獸再度出現,農民敲鑼打鼓發出巨大的聲音,“怪獸”舞蹈了起來,年獸受到驚嚇,逃人山中不見了。
還有人提出“除夕”的字面意思是去除“夕獸”而非“年獸”,並且認為“夕獸”是由一個名叫“年”的小孩神仙所降伏,然而這種說法來自於1984年的剪紙片《除夕的故事》,是幼兒動畫中的設定,此故事改編自童話作家郭明志筆下的中篇童話《“年”除“夕”的故事》(《巨人》1981年2期),是“夕獸”最早的出處,夕獸的故事晚於年獸出現,影響力也低,並且沿襲自年獸傳說。再從訓詁學角度探析,無論“年”、“夕”,乃至“歲”,均與野獸或怪物無關,甚至“除”原初也無“祛除”之意。
故事內容: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曆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鞭炮,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有的紅對聯、紅鞭炮。
根據20世紀80年代童話《“年”除“夕”的故事》改編的卡通片《除夕的故事》之中,稱“年”是天界的一個仙童,幫助百姓擊敗了作亂人間的夕獸,而降伏夕獸的法寶是一條紅綢(類似哪吒的混天綾),最後這條紅綢也變成了人間所謂的“紅春聯”,但這種故事並沒有出現在任何古代作品中,只不過是現代作品的原創設定。
年畫
民間關於年獸的典籍雖然不多,可是關於年獸的畫像卻屢見不鮮,年獸多出現在紫微星年畫裡,畫上除了紫微星君(即北極星)外,還有一隻被鎖在石柱上的猛獸,這猛獸便是年獸,其類似於獅子和狗的結合體。
民俗活動
雲端活動展演形式線上上將剪紙與二維動畫相結合講述年獸故事,藉助全三維場景互動體驗引導觀眾品味青瓷藝術、了解製作過程,製作手繪長圖風格的H5互動程式推廣動漫視頻,720度環物展示年畫等各類新媒體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
藝術形象
關係說明
角色 | 關係 | 名稱 | 簡介 |
---|
| | | 《滬壖話舊錄》中稱紫微星身邊被鎖在柱上的惡獸即是天狗星,天狗星是神話中預示血光之災的“凶星”,為災厄的象徵。 |
| | 夕獸是晚於年獸之後被創作出來的怪獸,並繼承了年獸的特徵,在故事中被年打敗。 |
| | |
史料索引
形象評價
(年獸的由來)儘管漏洞百出,年獸傳說卻風頭正勁。不僅故事納入國小課本,其形象還升級換代,改編入時興的遊戲、動漫作品中,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聞樂見。
(澎湃新聞評)年獸面目猙獰,生性兇殘,無所不吃,從磕頭蟲到大活人都不放過,讓人談“年”色變。(文清評)
“年”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人談“年”色變。(周巍峙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