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教育機構,民國二十七年(1938)三月下旬,由西安著名書畫家閻甘園聯絡封至模、劉仲秋、郭建英、任桂林、韓望塵、韓綰青等十八人在南院門封至模家組成董事會,封至模任會長,集資兩千三百餘元,籌建夏聲劇院、夏聲戲曲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聲戲曲學校
- 創辦時間:民國二十七年
- 所屬地區:漢中
- 類別:公立學校
- 學校類型:民族
- 主要院系:學校設有國文、算術、地理、歷史、常識、英文、戲曲選讀、戲劇概論、音樂、曲牌、步伐械舞、毯子功、戲劇習演等課。
- 知名校友:馬科、門學周、周福康、孫經田
- 集資:兩千三百餘元
- 建立者:封至模、劉仲秋、郭建英等
學校簡介,課程設定,師資力量,演出活動,學校改制,
學校簡介
1938年7月1日,夏聲劇院、夏聲學校正式開辦。校舍先設東木頭市劉定五公館,後遷漢中難民營--西安青年路澄華巷,以培養戲曲人才、研究戲劇藝術、實行改良中國戲劇為宗旨。貫徹以學文化為前提,學戲劇藝術為基礎,二者兼顧、並舉的辦校方針。
課程設定
學校設有國文、算術、地理、歷史、常識、英文、戲曲選讀、戲劇概論、音樂、曲牌、步伐械舞、毯子功、戲劇習演等課。
師資力量
封至模、劉仲秋、郭建英、任桂林、於君堂(廣東人)任文化課與藝術課教員外,聘楊少泉(醜)、筱俊峰 (彩旦)、韓盛岫(淨、武功)、楚公休(老生)、費文子(旦)、張寶奎(武功)、劉龍驤(淨)、關麗卿任主演兼義務教員。首批學員二十六名,教出楚育才、周福康、孫經田(蔚霞、旦)、仇九州、高培炎(蔚蔭、文生)、崔九齡(蔚零、旦)、董惠甫、戴蓮寶、趙普文、齊英才、聶振心、趙庭志、謝福惠(蔚霈、旦)、劉治全(蔚荃、文生)、孫象福(蔚理、武生)、楚希洛(蔚材、淨)、劉治發(蔚棟、淨)、崔志昌、聶振江、秦懷志、孫家福、辛清華、林徐民等新角。民國三十年,范少朴接任第四任校長,改聘王化三(深縣人)、王惠芳(揚州人、旦)、李葆華(河北人)、王仲元、呂錚(鐵聲)、孟霖等任文化教員。新招第二批學員三十六名,教出馬科、門學周、趙廷原、錢友忠、賀蘿黎、藍煜民等新角。
演出活動
先後排演《李家店》、《梅龍鎮》、《小放牛》、《玉堂春》、《黃鶴樓》、《牡丹亭》、《花木蘭》、《陸文龍》、《潞安州》、《生死恨》、《得意緣》、《大名府》、《霸王別姬》、《梁紅玉》和新編大型歷史劇《巾幗英雄》,以及大型現代劇《仗義疏財》(韓綰青作)等一百多個本、折戲,以西安、漢中為基地,進行教學演出。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劉仲秋、郭建英帶領全校師生,南下四川重慶,駐康健堂劇場,於翌年元旦在重慶大廈首場開演大型歷史劇《陸文龍》。接著又在國泰劇院、一園電影院、勝利大廈等處輪換演出。
學校改制
夏聲戲校在聲腔、服裝與舞台裝置方面的改進與創新,引起了中國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的普遍重視,驚動了蔣介石、陳果夫、孔祥熙為首的政府要員,他們紛紛前往觀看演出。國民黨中央與陝西省政府,分頭計議將夏聲戲劇學校收為國有,改稱陝西省京劇團。民國三十三年五月戲校師生被迫至成都,招收第三批學員。教出羅通明、李吉三、向明遠、蘇榮宗、鄭天濤、閻啟明等青年學生。以成都為基地,先後在重慶、內江、江津、白沙、自流井、隆昌、榮縣、犍為、瀘州、嘉定(樂山)、武通橋、宜賓、萬縣等市、縣巡迴售藝。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在江西廬山為三青團夏令營演出,受到蔣介石接見。隨後抵南京,在徐州、蚌埠、鎮江、揚州、無錫等地巡迴獻藝。並得梅蘭芳與上海劇專熊佛西校長大力幫助。民國三十六年八月抵滬,尋得一座日本人倉庫改作校舍,結束五年流浪生活。梅蘭芳、梅葆玥、梅葆玖父子進一步在天蟾舞台等處義演募捐基金,為夏聲戲校立足上海奠定基礎。是年冬,夏聲戲校聘請梅蘭芳任董事長,招收第四期學員,培養出男生朱錦華、陳正柱,女生劉松嬌、董松影、田玉珠、梅玉嬋、夏美珍、李文萱等人。演至民國三十八年五月,上海解放後,改編為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第三團,戲校歷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