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疃

明成化年間(1465─1488年),另一說為元元統年間(1333-1335年),于姓來此定居建村。因北茂梓建村在上方,為上疃。故命村名為下疃,後演變為夏疃。繼之,徐姓家族由南廒子遷來,後有周、由、荀、盛、孫、趙等姓自外地來此定居,隸屬辛安鎮。 夏疃位於辛安鎮東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6°40′。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8公里。東與河寶村相鄰,南和趙家村相接,北與齊溝崖村接壤,西與灘西村相連。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105戶,315人,有於、徐、周、由、荀、盛、孫、趙姓,均為漢族。其中徐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疃
  • 原因:于姓來此定居建村
  • 事件時間:明成化年間(1465─1488年),
  • 位置:北茂梓建村在上方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成化年間(1465─1488年),另一說為元元統年間(1333-1335年),于姓來此定居建村。因北茂梓建村在上方,為上疃。故命村名為下疃,後演變為夏疃。繼之,徐姓家族由南廒子遷來,後有周、由、荀、盛、孫、趙等姓自外地來此定居,隸屬辛安鎮。 夏疃位於辛安鎮東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6°40′。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8公里。東與河寶村相鄰,南和趙家村相接,北與齊溝崖村接壤,西與灘西村相連。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盼欠設捆是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105戶,315人,有於、徐、周、由、荀、盛膠捆市、孫、趙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徐姓人口較多。煮槳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9人。其中去英國留學1人,大學教授1人,醫務專家1人,高級工程師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35公斤,全村總收入4.5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53輛,機車35輛,電話48部,彩電66台,電冰櫃16台,洗衣機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陳舊,全是婆芝旋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3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到1998年,共建新房75棟,室內裝潢一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1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本村徐先通、由聚芳、於得壽等3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和趙家村建起了一個黨支部。1948年,本村獨自成立黨支部,由聚芳任黨支部書記。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由聚芳、由玉芳、於素霞、孫立勝、於義、徐希本、徐希亭、荀榮、於文軍、周強。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1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到2002年,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由聚芳、趙秀英、王建綏、徐風山、於素霞、趙鞏己坑簽中、煉妹習徐希升、徐先勝、荀榮、徐希利、徐希亭、周強。1999年周強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巴洪匙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