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在1927 年,年輕的夏洛特·貝里安憑藉對自己閣樓公寓的改造,在巴黎秋季藝術沙龍(Salon d’Automne)上一戰成名,並成功獲得進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工作室的機會。就在幾個月前,Corbusier工作室才以簡短的理由拒絕她的工作申請——“我們這裡不做繡花枕頭。”
1929年,Charlotte Perriand 與Le Corbusier和Pierre Jeanneret共同設計了著名的 Chaise longue basculante B 306可調節躺椅。
1935年,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Brussels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Perriand 展示了21號橡木扶手椅,靈感源於在聖日耳曼大道上看到的來自囚犯用木頭和稻草製成的椅子。
1936年,她創作了巨型蒙太奇拼貼畫“The Great Misery of Paris(悲慘巴黎)”,以抗議機器和工業化帶來的住房問題、污染和收入不平等。
1937年,Perriand結束了自己在Le Corbusier工作室10年的設計生涯。
1940 年,她作為貿易和工業部的工業設計官方顧問赴日,就提高設計標準以生產供出口西方的產品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議。夏洛特·貝里安借鑑了當地木工和編織技藝——稻草、竹子和嫩枝成為她的首選材料。
1941年, 夏洛特·貝里安和Junzo Sakakura策劃了一場展覽,以“ Contact avec L'art japonais:tradition, selection, creation(與日本藝術接觸:傳統,選擇,創造)”為主題,展出了在日本的工作成果。
1941年,在偷襲珍珠港事件前離開日本,期間被困於越南。
1946年,回到法國。打造了一系列經典作品:滑動的櫥櫃門、梯級儲物櫃和不對稱的壁掛式架子等。
Perriand與日本的情緣並未因回國結束,曾多次返回日本。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一個法國外交官。
1953年,返回東京親自設計丈夫的住所。
1993年,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建造了一個日本茶館,室內裝飾有竹子和蔓延的綠色植物。
代表作品
Tokyo Bench東京長凳,桌腿為三個錐形腳,內置彎曲鋼板。顯示了對自然的觀察和對消除對稱性的堅持。用“形式自由(Forme Libre)”改變了現代設計,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成為拒絕既定慣例的表達。
設計思想
1929年,Charlotte Perriand 與Le Corbusier和Pierre Jeanneret在共同設計了著名的 Chaise longue basculante B 306。她在回憶錄中寫道:“雖然我們的椅子設計與人體工程學直接相關,但它們也取決於建築、環境和聲譽等要求。”
20世紀初期,夏洛特·貝里安曾用激烈的言辭譴責木材,認為它的“植物性本質(Vegetable Substance)必然會走向腐爛”。她堅信,未來屬於能最好地解決新興人類提出的問題的革命性材料——鋼。
1930年代中期,作為共產主義者,放棄帶來不平等現象的工業化和機器化,轉向自然的“藝術”。收集木材、岩石和動物骨骼,並將他們製成雕塑擺放在家中。
調查經濟社會的實際狀況後,進行大規模生產,並找到傳統和工業的融合點。“一直關注創新,而非試圖拘泥於一種革新模板”,參與許多知名住房開發項目設計,1949年與Le Corbusier共同建造的經典野獸派建築Unitéd' Habitation,1953年設計的巴黎留學生公寓,及與Jean Prouvé合作設計由Groupe Espace創始人André Bloc委託建立的圖書館。
Charlotte Perriand始終致力於維持人們的生活質量:無論是工人階級的住房開發,城市或農村的住宅,還是山區避難所或酒店,她始終著眼於人類本身,其舒適實用的作品在不同的環境中都經得起考量。
Jean Prouvé曾評價:“她是少數擁有自發和諧的當代思想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