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夏布繡由苧麻紡織的夏布作繡底,江西省先民有著種植優質苧麻和利用麻纖維的悠久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上江西的古越先民就開始懂得在麻布上印花了。1979—1980年,在鷹潭市貴溪龍虎山懸墓中發掘出大批的殉葬文物,其中包括5號和11號墓中出土的苧麻印花布,據中國紡織科學院經C14年代測定為2600年前左右的文物。江西省是優質苧麻的主要產地之一,所產的優質苧麻布曾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優質的苧麻夏布,悠久的文化歷史,為江西夏布繡孕育提供了物質與文化的土壤。
夏布繡傳承人張小紅女士認為麻布上繡花的夏繡,可能起源於北宋時期。據她推測:第一種可能,宋元以後,麻紡的主體地位讓位棉紡,棉紡的面料適合一年四季穿著,開始成為主要的服飾面料,而麻紡的布衣因適宜於夏季穿著,開始有夏布之稱,麻繡也開始稱“夏繡”;第二種可能,在北宋時期,以名人書畫為題材的美術刺繡勃興,正是這股風潮,在民間的麻繡基礎誕生了夏繡。可以肯定的是,在北宋時期麻繡開始分化,形成出以名人書畫為主要表現題材,有正統之美的夏繡,和以民間審美趣味為題材,有“俗”文化之稱的麻繡。當代江西人習慣於稱手工麻布為夏布,因而無論以上哪種形式的繡皆稱為夏布繡。
20世紀8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業機械製品開始逐漸取替傳統手工藝品,民間刺繡家庭式生產模式的解體,讓夏布繡的發展進入低谷。
21世紀,在夏布繡的傳承與發展中,江西人賦予夏布繡新的生命力,在以民間夏繡工藝的基礎上,吸收蘇繡、湘繡等繡系手法,發揮夏布繡底特色,用繡針描摹名人書畫,從而讓夏布繡重新在傳統美術繡的範疇內崛起。
文化特徵
技藝特徵
傳統夏布繡屬於實用繡的範疇,其針法樸實,既有適宜夏布色線連點的幾何型刺繡,又有對外埠刺繡技藝的接收。夏布繡有平繡、十字繡、納紗繡及鎖繡等。
平繡
平繡,亦稱細繡。為新余民間夏布繡中常見針法,運用範圍廣泛。平繡多與剪紙相結合,將剪好的紙樣用米漿固定在繡片上刺繡,繡完後,在清水中浸泡清洗紙樣。平繡針法繡出的圖案有淺浮雕感,針腳排列均勻,紋路清晰。夏布繡繡地結實、粗獷,常用雙股繡線及“迂折回復”的繡法,迴避藝術繡繡線分劈的精細暈色刺繡。
十字繡
十字繡,亦稱“挑花繡”“數紗繡”。夏布一般為經緯紋路清晰,按照經緯線交織的空隙有規律挑制各種幾何圖形,十字針簡潔明了。十字繡不需要紙樣貼繡,繡法簡單,一般先謀劃好圖案與布局,可以繡成二方或多方連續,也可以由單獨的幾何圖形組合物象。
納紗繡
納紗繡,亦稱穿紗繡、戳紗針、打點繡。納紗繡刺繡的圖案多呈現基本幾何形,針路規律均勻,紋路凸出。刺繡時找準紗眼可直紗、斜向刺繡,前後針之間不能堵塞紗眼。按紗眼逐格數紗進行刺繡,也可多個紗眼間隔刺繡,每一針錯開,形成參差不等的長短針。納紗繡要求繡地經緯紗線空隙大,傳統繡地選用紗、羅、粗棉布,在夏布上用納紗繡效果也佳。
鎖繡
鎖繡,亦稱辮繡。鎖繡是中國自商代至漢刺繡上的一種主要針法,具有結實、均勻的特徵。其由繡線環圈鎖套而成,針法環環相扣似一根鎖鏈,分雙針與單針兩種方式。雙針刺繡時,第一針,從紋樣始端起,落針時與起針相隔不大,繡線兜成圈形作扣。第二針從兜圈中間起針穿過後,拉緊兜圈,完成一個循環,以此重複;單針刺繡時,第一針同雙針刺繡時類似,再起針時,針返回從兜圈中穿入,拉緊兜圈,形成一環緊扣一環的紋路。鎖繡針法複雜,對眼力要求高,較難掌握,一般大面積刺繡時,只作一些點綴。
圖案藝術
江西傳統夏布繡的圖案藝術特徵中,色彩鮮明的刺繡用色是其圖案用色中的突出特徵,江西傳統的夏布繡在染色的過程中一直是運用植物染料來進行染色的,染色也與民間色彩有關聯,中的民間色彩有“鬧色”與“素色”之分,“鬧色”有代表著喜慶的意思,也有可以辟邪的寓意,而“素色”則代表了莊嚴與沉重的意義,所以,江西傳統的夏布繡在選擇繡地與色彩的過程中,為了可以使得夏布繡表達出有關的意義,其基本上在用色方面都會與民間色彩結合起來進行用色。
江西傳統夏布繡的圖案藝術特徵中,意義深遠的寓意是其特徵中的又一特點,江西傳統夏布繡圖案藝術中深遠的寓意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迷信文化是分不開的。在江西傳統的夏布繡技藝中一直流傳著“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夏布繡刺繡古言,所以,在對夏布繡進行圖案的選擇中,繡娘一般情況下都會選擇具有一定寓意的圖案,久而久之,在夏布繡圖案的選擇中,繡娘都會選擇有寓意的圖案。
江西傳統的夏布繡在圖案選擇的過程中,也追求於圖案的隨意與樸拙,例如在夏布繡博物館中珍藏的一件清代的夏布繡虎頭帽,虎頭帽上通過以碎布的方式而拼接成的老虎威武的形象,有祛除晦氣,希望新生兒長大後可以像老虎一樣厲害的寓意,也體現出了夏布繡圖案樸拙稚趣的原生態。
製作工序
夏布繡分為繡底處理、設計繡稿、上棚、過稿、刺繡、後整理與包裝等若干步驟。
(一)夏布繡底的處理
制好繡底是夏布繡的關鍵一步。繡坊在麻紡企業產品中選擇或定製高支、色澤柔和、紋理疏密有致的夏布作繡底。夏布材質粗糙、質地硬實,需要對前序的紡織和後序的整理把關。前序,苧麻紡織成夏布,需經過割麻、刮麻、脫膠、績麻、曬麻、刷漿、織布、清洗、漂白等多道工序完成。後序,麻紗或手工夏布通過浸酸、鹼液浸漬、水洗、酸洗、水洗、脫水、晾乾,這樣一個鹼煮法工藝流程脫膠,達到軟化。而要繡制仿真度高的藝術作品,繡坊還需對夏布進行後整理,使夏布表面平整光滑、質地柔軟。
(二)設計繡稿
夏布繡稿以書畫作品為主,作品多為江西書畫家創作的。選擇繡稿時需要有經驗的繡娘估測在刺繡過程中的難易程度與最終效果,並決定最終取捨。
(三)上繃
夏布繡繃架分為架式卷繃與小型手繃兩種。卷棚由木條通過榫卯結構連線,可伸縮木條控制繡底的長短。卷棚上繃時,先將多餘長度的面料捲起,後用壓條嵌入軸中的條形槽中,然後將木楔插入木條預留的榫眼中固定,寬邊則穿入粗棉麻線張緊繃在木架上。手繃選擇彈性良好的竹篾片彎曲成大小兩圓圈,在接頭處通過螺絲扣大圓圈固定,將小圓圈嵌入裡面,微調螺絲扣,調整小圓圈的鬆緊度。像宋代小品繪畫這樣類似的作品可用手繃繡制,用來做小屏風或是家紡裝飾配件等。手工夏布容易捲曲,棚架時要保持繡片平整,張力均勻。
(四)過稿
過稿的方式,可以直接描摹、複印或電腦噴繪。江西夏布繡採用複寫紙上稿的方式。首先,將選擇好的圖案,複印放大到繡底的大小方圓。然後,將複印好的圖案放在繡底上面,在複印圖案和繡底中間鋪上複印紙。再在複印圖案上,選擇與圖案顏色不一樣的描線筆,將圖案輪廓一一描繪出來,描繪的輪廓會通過複印紙顯示在繡底上。最後,進行調整,把繡底上不清晰的線條重新描摹,把錯誤的線條修改過來,同時也可以對畫面進行適當的再加工處理。
(五)刺繡
江西夏布繡的繡線選擇棉質線、絲質線、合纖線、絨線等,線可分劈,可合股也可多色拼合,施以不同的針法,可以滿足不同的繡品要求。繡針選擇類似的蘇繡繡針系列,針身均勻,針尖略鈍,鼻頭略粗。
(六)後整理與包裝
在刺繡完成以後,由於夏布毛羽多,外表粗糙,需要對夏布繡面進行熱燙熨平。刺繡成品不可放在潮濕的地方,也不可放在陽光下暴曬,防止夏布肌理與色澤變化。刺繡好的作品,應該儘快進行包裝。繡件有需要滾邊或裝配的,滾邊或裝配物需與繡件配合,色彩要與繡件內容相協調。
題材作品
夏布繡源於民間麻布刺繡,繡底取材於手工夏布,刺繡題材大多為民俗、山水、花鳥魚蟲等。受地域影響,夏布繡的作品中風景主題較受歡迎。其中以江西的山水風景畫作為刺繡題材更是不勝其數,常常取材於江西省內國家5A級風景區等,如以江西名山名水為創作原型的《廬陵風韻》《廬山飛瀑》《仙女湖畔人家》《井岡紅霞》《三清攬勝》《登閣追月》等系列刺繡作品,在展現刺繡工藝的同時也將江西名勝風景向世人進行了展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夏布繡繡底材質視覺上所呈現的歷史感與刺繡成品所蘊涵的豐富文化,使其發展成為具有觀賞性的中國藝術品。夏布繡傳承中的工匠精神也給其他工藝美術作品的創作帶來一絲啟發,值得人們借鑑。
傳承人物
張小紅,女,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民間繡活(夏布繡),申報地區:江西省新余市。
保護措施
2018年5月15日下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繡”進校園暨張小紅夏布繡大師工作室揭牌儀式在江西旅遊商貿職業學院舉行,這是江西省國家級非遺和職業院校的深入性產學研合作,為夏布繡的傳承及創新研發、學術研究積蓄新鮮力量,提供資源平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西渝州繡坊有限公司獲得“民間繡活(夏布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民間繡活(夏布繡)項目保護單位江西渝州繡坊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遇見中國——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系列文化展”在卡爾·馬克思的故鄉——德國特里爾市舉辦,渝州繡坊夏布繡作品《馬克思像》參展。
2019年,夏布繡《松林圖》在第二屆“中國好手藝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