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宋村

夏宋村

夏宋村,在鄉駐地東南3.5公里處,是5000多人口的大自然村,東與北元疃為鄰,西以老曲尼路與辛莊村相望,南以廖河為界,北與東陬、杜莊村接壤。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宋村
  • 別名:夏宋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鐵馬石人鎮
概述——夏宋村,歷史沿革,古蹟,近況,商貿,規模建制,工副業,改革後,

概述——夏宋村

息陬鄉夏宋村在鄉駐地東南3.5公里處,是5000多人口的大自然村,東與北元疃為鄰,西以老曲尼路與辛莊村相望,南以廖河為界,北與東陬、杜莊村接壤。
北夏宋村

歷史沿革

宋代已成村落,以夏、宋兩姓人家先居而得夏宋村名。據大湖村元至正十年(1350年)立《創建顯靈英洛王廟記》碑,施財名中就有夏宋之名。《曲阜縣誌》載: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夏宋村離城四十里,住民共87家,甲長9名。隨著人口的繁衍,人們按各姓氏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分稱劉家行、張家行、李家行、王家胡同、聶家行、孔家胡同、卓家行等,對外統稱夏宋。清光緒版《鄒縣續志》載:“夏侯社、夏宋”。1946年由鄒縣劃歸曲阜縣第五區,1958年劃歸息陬人民公社,現屬息陬鄉,1960年為便於領導,把夏宋分為三個行政村即:南、北、西夏宋。

古蹟

村中央路南立宋代遺物石人一尊,身穿鎧甲,上戴頭盔,手持寶劍,兩眼圓瞪,身高1.93米,肩寬0.68米,1985年列為曲阜市文物保護單位。這石人是路標?是領地樗?還是墓葬之用不可孝,但卻留有鐵馬石人鎮,五路三江口之說:相傳宋代年間,村內有一鐵馬,夜間圍村奔跑,數圈後,便去山西地里啃青,後回村入地,影無足跡,久之,莊田毀、人睡不沉,便集眾意按鐵馬出沒方位把它挖出來;挖之不深露馬背,人喜,盡下挖,馬隨之下沉,只露馬背不現其身;晚,鐵馬照常出沒,人們認為是鐵馬精,有化緣和尚,說有辦法治住鐵馬,便多於銀兩讓其快拿辦法,和尚讓石匠雕刻了一尊身穿鎧甲、懷抱寶劍的武將石像,立在了鐵馬出沒地方,自此,石人鎮住了鐵馬。石人在此鎮守後出了怪事,有人家把糧食磨成糊狀稱為沫子,準備攤煎餅,而石人夜間去偷吃,嘴巴被利器削去一塊,至今石人嘴巴不全。傳說:村西山角東有舊時修建崇德山廟取土留下的三個大坑,後存有積水成為三個水坑,恰有五條小路在水坑間穿插而過,人們把其狀喻稱謂“五路三江口”故有“五路三江口,鐵馬石人鎮”之傳說。
村西有崇德山,山勢平緩,海拔100米。孔子曾在此給學生子張等人講解“崇德、辨惑”故而人們將此山命名為崇德山。山上原有南天門,後有玉皇殿,殿內有玉皇大帝塑像,兩側列有八大金剛,四大天王塑像,殿東有鼓樓,殿西有鐘樓,殿前有文昌閣、魁星樓;山腳下有靈官廟(廟內有大雄寶殿、殿內有十八羅漢塑像)、奶奶廟、關公廟;山南咫尺築有兩層戲樓,山坡為天然看台,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為傳統的古廟香火大會(正月初九為玉皇大帝生日)延續至正月十五日,古廟年久失修而廢,“七.七”事變後廟會廢,因山石層薄,多產檐石,長年開採,現山體幾乎被挖平。

近況

商貿

1926年立農曆四、九為集日,1951年撤銷;1984年恢復,集市設在村中,南北300米,東西200米。

規模建制

1952年此村組織起全區第一個聯戶木工組,組員40餘人;1954年擴建為全縣第一鐵木生產合作社,社員60餘名;1957年改為縣木業社;1958年改為息陬公社工業總廠,並附設有酒店(廠),有職工32人。1959年建夏宋糧站(在西夏宋),占地10畝,房舍52間,庫容1500萬公斤;有國小一處(在西夏宋)占地十餘畝。

工副業

該村有傳統的條編、竹編及糊簸萁手工藝;有地方小吃大燒餅,李太軒家的大燒餅手藝傳到今有六七輩的歷史,特點是:大(兩個1斤)、軟、乾、脆、香,李太軒做生意實在,從不因銷路快而偷工減料,燒烤技術好,人緣也好,所以他的燒餅出了名,因實在還有他的一段笑呱:他燒餅鋪前自然形成了閒散人員聚集點。有人拉閒呱說三國赤壁之戰,諸葛亮用火燒戰船計燒掉了曹操82萬人,李太軒烤著燒餅插話說:燒掉的是83萬人不是82萬,有人搭趣說他別燒糊了你的燒餅,李說:“燒糊我的燒餅不要緊,咱得找著那一萬人弄哪去了”,大家笑他認實理。還有卓治本家的油炸散子,也有一百年歷史,特點是散絲細勻,酥不硌牙。

改革後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二十多年的建設,從一個消費型的農業大村,發展成為有糧油加工、食品加工、木器加工、條、竹編制、縫紉店、預製件、百貨、建築材料商店等十里八村來此特資交流的集貿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