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
草本。莖高10-20厘米,不分枝或分枝,下部有稀疏短柔毛。莖下部葉小,有長柄,長約3.5厘米,其他莖生葉無柄,長達6厘米,莖中部以上葉稍密集,二至三回羽狀細裂,末回
裂片線形或披針狀線形,寬0.4-0.8毫米,無毛或葉片下部有疏柔毛。
花單生莖頂端,無毛,在開花時圍在莖近頂部的葉中;
萼片約5,膜質,狹菱形或狹卵形,長約8毫米;花瓣約8,橙黃色,下部黑紫色,倒披針形,長約10毫米;
花葯寬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0.8毫米;心皮多數,
子房狹卵形,有1條背肋,頂部漸狹成短花柱。瘦果卵球形,長約3.5毫米,脈網隆起,有明顯的背肋和腹肋。6月開花。
主要變種
小側金盞花(
Adonis aestivalis L. var.
parviflora M.Bieb.)與夏側金盞花的區別:花梗較長,在開花時長度超過莖頂部葉;花較小,花瓣長4-5.5毫米。分布於亞洲西部和歐洲;在中國分布於西藏西南部(吉隆)和新疆西部。生長於山坡草地。
產地生境
分布於亞洲西部和歐洲;在中國分布於新疆西部(昭蘇)。生長於田邊草地。
繁殖方法
播種採用小苗床,根據地塊可每苗床3-4行,行距30-50厘米。株距5-7厘米,密度約每平方米30-50株。10月中下旬,在大棚內播種。採取淺溝點播或耬播兩種方式,播前要在溝內施3%的米爾顆粒或0.5%的阿維菌素顆粒劑,每畝4袋,每袋1千克,防治地老虎、金針蟲、根結線蟲等地下害蟲,撒施五氯硝基苯防治土壤病害,每畝6袋(350克/袋)。播種深度1厘米為宜,播種後壓實,噴灑水濕透,要求在出苗前保持土壤的濕度,苗床不能有積水或出現澇地等現象。苗出齊後根據天氣保持大棚溫度在10-25℃。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地塊選擇: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有澆水條件的地塊,土壤要求土質酸鹼度pH值7-8、有機質含量大於2%,前一年噴過封閉除草劑的地塊不宜種植。第一次種植的新大棚最好用50-100千克生石灰或噴生石灰水消毒,重茬種植的大棚,播種前15-20天需要撒施生石灰或噴石灰水,每個棚200千克左右,密閉大棚消毒7-10天,然後敞開大棚晾曬7天左右,待土壤消毒後整壟溝、看濕度播種。蓋土厚度1厘米左右。
整地施肥:所選地塊用發酵好的農家肥作底肥,每畝2000-4000千克,複合肥或三元素複合肥15-20千克,或硫酸鉀和硫酸二銨混合肥,或用氮:磷:鉀=10:10:20的高鉀複合肥,均勻撒施旋耕耙平。
田間管理
出苗期及幼苗期的40-50天,幼苗易受乾旱影響,特別在出苗期30天,土壤要保持濕潤,以保證出苗整齊,及時補充水分。側金盞花前期生長緩慢,主要採用人工除草法,抽薹以前要除乾淨,否則影響生長。澆水要選擇晴天,早晚澆水為宜,避開高溫時間,但濕度不能太大,防止植株病害發生。適宜生長溫度為25℃左右,避免高溫、高濕。在生長期內,晴天應及時放風,把濕度控制在70%以下。在採花期間要及時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金葉豐、壯得豐等。使用硝酸鈣、沖施動力等沖施肥。追施三元素複合肥或有機肥。
採收
花朵長成商品花後,要及時採摘,否則花瓣會自動脫落,以2-3天1次為宜。採摘時,隨溫度升高,可在棚上用遮陽網、噴泥漿或用舊塑膠等方式遮陽,控制溫度大棚溫度不超過30℃。採摘時花柄控制在1厘米左右以下,要無露水、無雜質、無霉變的花,不能過夜。
病蟲防治
病害:黃化病、黑莖病是側金盞花的主要病害。發病後最底層葉變黃,莖基部變黑、腐爛。可用99%惡霉靈粉劑或3%的甲霜,惡霉靈水劑與天達2116混合,在第一對真葉時噴霧預防,每隔10-15天噴1次。發病初期,用7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灌根,每隔7天灌1次,連續2-3次。黑莖病可噴施25%的咪鮮胺乳油與多菌靈混用或25%的阿米西達懸浮液1500倍液,每次噴藥間期10天,連續3次即可。在生長中後期噴施葉面肥和殺菌劑,間隔7天,連噴3次。
蟲害:主要是
蚜蟲,在4-5月份發生,可用吡蟲啉和多威混合防治。
主要價值
夏側金盞花乾燥全草可入藥,具有強心、利尿功效,可用於治療心悸、水腫、癲癇等疾病。夏側金盞花花中具有較高含量的蝦青素。蝦青素是類胡蘿蔔素合成中的最高級別產物,具有極強的抗氧化活性,在保健品、藥品、高檔化妝品等方面均有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