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中義集

夏中義集

《夏中義集》是2017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夏中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中義集
  • 作者:夏中義
  •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頁數:2258 頁
  • ISBN:9787552019568
  • 定價:600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夏中義集(第一卷)藝術鏈》:
《夏中義集(第一卷)藝術鏈》屬文藝心理學。它探索性地用近、現代心理學方法,將文學的創作、接受及批評諸環節置於人類審美—文化心理水平,而邏輯地整合成既呈詩意性綿延、又不無分析哲學精微的心理美學專著。
《夏中義集(第一卷)藝術鏈》誕生於1980年代文論新潮,不曾傳染那時節所流行的生硬的“新名詞爆炸”,也是其特點。若問中國文藝心理學在新時期的學科重建究竟走了多遠,《夏中義集(第一卷)藝術鏈》或能實在地為你呈示一二。
《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
《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收《新潮學案》、《思想實驗》。
《新潮學案》所涉20世紀80年代新潮文論系20世紀中國人文學術的厚重一頁。《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評述的諸位學人如李澤厚、劉再復、劉小楓、魯樞元等,皆是學界公認的新潮文論作者,既然他們或深或淺地影響了新時期思潮,其人其說也就不再是純個體存在,而已轉化為不無思想史意味的學案。《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注重個案研究,旨在通過對上述諸家諸說的邏輯解構及價值重估(微觀),以迫近對該時期的大陸人文精神境況的總體俯瞰(巨觀)。
《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全部章節,曾以單篇專論在1989-1996年分別刊於《文學評論》《二十一世紀》(香港)《學術月刊》《當代作家評論》等雜誌。《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由生活。讀者·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11月初版,1997年1月第2次印刷。1997-2002年在著者執教的華東師範大學作本科生“新時期文藝學史案研究”選修課教材。
《思想實驗》菟集著者主要撰於20世紀80年代(未輯入《藝術鏈》、《新潮學案》)的文藝學論文,在1982-1992年分別刊於《上海文論》《文藝論叢》《學術研究(內部文稿)》《文學評論》叢刊、《名作欣賞》《社會科學》等雜誌。《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由學林出版社1996年1月作“火鳳凰”新批評文叢之一出版。
《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
《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清華園,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文學術的聖地,曾幾何時,它荒蕪了。故當《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依次函謁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胡適、吳晗、聞一多、馮友蘭、王瑤等有涉清華背景的三代巨子,這無異於“盜墓暨招魂”——即在發掘百年先哲埋於其間的睿智、傲骨、苦淚、悔悟的同時,又向21世紀中國學界疾呼“魂兮歸來”,魂即“學統”。
《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由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初版,北京,21世紀出版社2013年再版。
《夏中義集(第四卷)王國維世紀苦魂》:
《夏中義集(第四卷)王國維世紀苦魂》是一部比較美學專著,重在探究叔本華哲學與王國維人本—藝術美學的關係。王國維是20世紀中西美學關係史的開山祖,又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者,1908年便有此學術史地位。王國維青春期特有的憂生之苦,是其師承叔本華意志哲學的直接心境動因,也是其再創人本—藝術美學之魂。《夏中義集(第四卷)王國維世紀苦魂》特點不僅是在文獻學水平認證了王國維從叔本華那兒接受了什麼,更是在發生學水平探詢王國維為何要師承叔本華,進而在轉益西哲的基礎上,又如何再創出有中華特色的人本—藝術美學。
本卷附錄包括初版序(劉輝揚)、北大版跋,還有《西學與中國文學的百年錯位及反正——以王國維從<紅樓夢評論>到<人間詞話>的發展變化為中心》,原載《河北學刊》2011年第6期。
《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
《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面對朱光潛(1897—1986)留給百年中國學術的深重背景,《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嘗試以“文獻—發生學”方法來系統透視《朱光潛全集》,這就亟需《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在予對象作編年史細讀且在邏輯上給出整體還原之同時,尚需深入追問其1949年前後美學研究差別何以發生的直接心境動因——這就勢必引出百年中國學術史暨知識分子心靈史的宏大背景,因為心憂天下的朱光潛的治學動機,總與他所置身的百年國史變動,微妙相通。
《夏中義集(第六卷)學人本色》

圖書目錄

《夏中義集(第一卷)藝術鏈》
引言
第一章 文學素材論
第一節 素材是多元心理融合的統覺性印象
第二節 素材的心理內化過程
第三節 素材域與作家的心理定勢
第二章 文學想像論
第一節 想像自由與素材的心理可塑性
第二節 想像規範與審美情趣的流變
第三節 想像動力與人物造型的格式塔質
第三章 文學靈感論
第一節 靈感情境中的雙重主體
第二節 靈感的非自覺性的心理奧秘
第三節 靈感的審美空間或心理距離
第四章 文學傳達論
第一節 傳達動態:從壓縮式到展開式
第二節 傳達的美學情調與符號機制
第三節 傳達媒介的語象造型功能與文本結構
第五章 文學接受論
第一節 接受的發生、審美形態及其限度
第二節 接受的合形式性與文化時差
第三節 接受主體結構的調整與文體實驗
第六章 文學批評論
第一節 批評:文學生命的闡釋
第二節 批評家的超前意識與全球意識
第三節 批評的非文學化現象及其時態
第七章 文學生態論
第一節 生態的社會心理模式與藝術鏈
第二節 生態的人格中介與單向度效應
第三節 生態最最佳化的邏輯起點
附錄
初版序言一
初版序言二
初版跋
理論的長跑——第2版導讀
第2版後記
完美的極限與極限的美麗——關於《藝術鏈》理論
建構的對話
《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
《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
《夏中義集(第四卷)王國維世紀苦魂》
《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
《夏中義集(第六卷)學人本色》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