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壽光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建立時間:1960年
- 建築面積:32453 m
- 占地面積:210 畝
辦學理念,教學資源,
辦學理念
學校始終堅持“科學、民主、創新、發展”的辦學思想,致力於“以人為本、追求卓越,育人為本、成才於學”的辦學理念,短短几年時間,學校由一所普通的農村職業學校一躍成為全省有位置、全國有名氣的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張懷西、教育部副部長王湛、教育部學生處處長陳光、團中央第一書記周強、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光華、濰坊市委書記曹學成、壽光市教育局局長陳明智等領導先後視察學校,對我校的辦學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學科“四結合”教改實驗學校、中央電教館“十五”教育技術研究重點課題—現代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實驗學校、山東省職業教育重點課題項目學校、雙元制試點學校、山東省教學示範校、山東省文學藝術教育先進學校、山東省“十、百、千”工程骨幹示範性學校、山東省國語校園語言示範校、濰坊市現代教育技術示範校、濰坊市綠化美化先進單位、壽光市教學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連續兩年在壽光市教育局組織的全市職業學校綜合評估中獲全市第一名。在2004年全市教育教學工作會議上,我校獲得九項獎勵,是全市唯一獲大滿貫獎項的學校。
教學資源
學校規劃科學,布局合理,教學設施先進齊全。先後投資1000餘萬元,新建了教學樓、圖書實驗樓、實訓樓、教師公寓樓、學生公寓樓等;投資200餘萬元,建成了多媒體視聽教室、微機網路教室、電子備課室、電工電子電力拖動實驗室、六合一家電實驗室、財會模擬實驗室、汽車駕駛模擬室、製冷制熱實驗室、組織培養室等20多個現代化實驗室;建成了閉路電視雙向控制系統,所有教室均安裝了四機一幕,建立了校園網路,開通了101遠程教育網、169公眾信息網、IP數字教學系統;全校所有辦公室、教師家庭、學生宿舍全部配備了直撥電話,連通了寬頻信息網,信息化建設水平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學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認真總結職教發展新規律,探索出了一條新形勢下職教發展的新路子。積極實施就業預備教育和升學預備教育,做到“專業適應市場,學生適應社會,教師適應專業”,實行一年打基礎,二年定方向,三年重技能,畢業生“四證”(畢業證、專業技能等級證、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證)離校,實行分類教學,層次培養,對希望升學深造的學生,重點培養他們紮實全面的文化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為他們的求學深造奠定條件;對不願升學深造的學生,突出就業能力培養,使之學到一技之長,取得了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學校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並寓德育於各科教學中,進一步最佳化育人方式。學校聯合當地政府和企業董事長、學生家長,成立了社區教育中心,還聘請企業界、司法界人士擔任名譽校長,通過報告會、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訪問、生產實習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勞動教育、成功教育,並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做報告,幫助在校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學校還開設了健康教育課,向學生傳授科學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識,健全他們的人格。通過開展系列化的各種文體活動,豐富了學生生活,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
學校實施科研興校和名師帶動戰略,培養出了一流的教師隊伍。制定並實施了多項有利於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建成了一支雙師型、專家型的教師隊伍。學校還面向社會公開聘請名師,把學有專長的各類技術人才聘請到校,擔任專職或兼職教師,此舉最佳化了師資隊伍結構,也給學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來了一股新風。
學校有46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有16人被評為壽光市學科帶頭人,58人被評為市級以上教學能手,所有教師都能熟練運用微機進行輔助教學。每年有150多篇教學科研論文在省以上報刊發表或獲獎;語文、數學、政治“四結合”課件分獲全國一、二、三等獎;“新型拉線開關”、“電熱毯恆溫控制器”等獲國家專利,“環保型保濕花盆”、“家用縫紉機制動與繞線輔助器”等獲省科技發明二等獎。
系列化的教學改革,使學校的教學質量獲得全面豐收,在高職對口高考中,2002年352人被錄取;2003年387人被錄取,其中本科上線110人,占濰坊市本科上線人數的五分之一,在參考的9個專業中有6個專業獲濰坊市第1名,14名學生獲濰坊市單科第1名; 2004年有449人參考,147人本科上線。在全國機器人大賽學生代表隊獲團體二等獎,山東省第二屆學生藝術博覽會學校團體總分列全省第一名。
壽光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