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壹學校支持不同角色用戶的統一入口登入。系統為不同角色的用戶分配了不同層級的操作許可權,用戶通過相應的套用完成功能的實現。不同用戶之間的功能互動、整合,最終實現了完整的教學活動實現。
首先對用戶角色進行描述:
Ø 系統管理員:系統管理員為最高許可權用戶。系統管理員為壹學校體系中的獨立學校主體分配角色,創建學校管理員賬號。同時系統管理員可在後台對其他用戶的許可權進行調整、對資源進行審核,還可以發布訊息和通知。系統管理員一般不參加學校的教學活動。
Ø 學校管理員:學校管理員為個體學校的管理員。學校管理員對教學和教務活動進行統籌。管理員負責進行後台信息管理,創建班級、教研組,分配老師和學生賬號,指派教研組組長。
Ø 老師:老師通過平台上的套用進行教學設計,進行班級管理、與學生、家長進行互動;根據身份許可權的不同,老師的賬戶可進一步細分為普通老師、班主任、教研組組長。
Ø 學生:學生通過平台進行學習、完成作業、與老師家長互動。
Ø 家長:家長通過平台,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並與老師進行互動。
學校門戶
學校門戶基於站群管理系統構建,採用“主站+子站+資源整合”的架構思想,可以集中部署,分布管理。通過入口網站的後台管理功能,可以實現對於網站內容的管理。編輯管理採取所見即所得的編輯管理界面等,清晰的業務邏輯:各種子系統的許可權控制機制等;站群管理系統既滿足普通新聞,圖片新聞、音視頻資源等信息的發布的需要,也同時支持數據查詢、報名、投票、留言板等互動套用的需求。
採取CMS建站系統,支持學校與各站點門戶系統一體化建設。①網站界面的板塊、欄目和內容支持可視化的拖拽和調整;②模板與內容徹底分離,可擴展成各學科、部門網站群;③與Portal系統有機集成,靈活生成精品課程等網站套用;④網站無需人工轉換,能實現主流格式檔案(Word、Excel、音視頻等)的線上閱覽、播放;⑤實現網站內容、視頻、辦公檔案的“百度”式全文搜尋;⑥在數位化校園平台中能夠實現統一登錄,一鍵登錄,訪問門戶、教務、辦公、教學資源平台,無需二次登錄。
主要功能要求如下:
功能或模組
描述
支持校園門戶與子網站獨立域名管理,使用統一認證作為單一的用戶管理,各網站獨立的界面設計、欄目設計和獨立的欄目許可權分配。
提供豐富的發布欄目形式,包括單記錄和多記錄普通新聞欄目、圖片新聞欄目、圖片瀏覽欄目、音視頻欄目等豐富的欄目形式,欄目內容支持文字、圖片、音視頻、flash、附屬檔案等豐富的媒介。
提供通用數據查詢、報名、投票、留言板等互動欄目,支持用戶的數據結構自定義功能,提供方便的信息導入導出功能。
系統提供獨立的搜尋引擎設計,能對欄目、單個網站、全部網站分別進行搜尋,搜尋結果按關鍵字相關程度排序。
網站的靜態網頁設計與程式代碼完全隔離,模板支持HTML、CSS、javascript等所有網站前端設計。
班級空間
班級空間是以班級集體為主體的,基於SNS(社交網路系統)思想和網際網路技術構建的師生、家長間的互動平台。老師、學生和家長可以通過平台發布、更新狀態,共享資源、信息。
系統功能:
(1)班級信息展示:班級主頁是一個信息聚合、展示的平台,老師、學生、家長用戶可查看系統信息、通知公告,同時發布更新自己的狀態;師生、家長通過動態、博文等方式進行思想交流、資源共享,學生以文字、多媒體等方式,對日常的生活感悟、學習心得、課堂感受、課外學習經驗、課外交往、業餘愛好等發表自己的見解;
(2)線上作業:教師用戶通過該區域發布作業信息,學生和家長用戶則通過該區域接受、查看相關信息;教師用戶線上發布作業,對學生進行推送;學生線上完成作業。
(3)才藝展示:用戶可在該板塊發布文字日誌,並在日誌內添加多媒體連線;該模組同時對日誌進行了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小類的細分;學生和家長發布的日誌需經老師用戶審核;
(4)照片牆和視頻區:支持用戶上傳、分享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資源,支持本地上傳和網盤上傳兩種上傳方式;
(5)光榮榜:模擬現實中的師生活動,以“班級小明星”、“榮譽牆”、“表揚欄”等方式虛擬現實教育活動;教師用戶通過平台對學生進行表揚,而家長用戶則可以即時查看相關信息;
(6)班級管理:教師用戶通過模組功能創建虛擬班級,對班級信息進行設定,並對學生和家長用戶進行賬戶管理,學生和家長用戶可以查看虛擬班級基本信息、虛擬班級成員信息。
主要特色:
(1)支持SNS社交,用戶可通過平台發布、更新狀態,查看他人狀態,實現即時通訊,滿足師生間課堂外的交流溝通需求;
(2)支持老師、學生、家長三種角色登入,可實現不同賬號、統一入口登入。系統為三種身份角色分配了不同的許可權。
(3)支持
教學資源庫的構建,用戶可通過平台上傳、分享、下載教學資源,平台可對資源進行歷史版本的記錄,支持資源的模組化分類。
(4)通過資源共享,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限制,能促進課內外混合學習、協同學習與互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5)將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感悟、心得、課堂實錄等上網發表,並通過學生線上作業答疑功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情診斷和學習計畫,從而超越傳統的時間局限,更具個性特色,又不乏溝通共享,有利於學生個性化和諧發展。
家校聯繫本
家校聯繫本是一個家長和學校間互聯互通的信息交流平台;通過平台,家長和學校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成長情況的跟進。
系統功能
(1)用戶登入:家校聯繫本支持班主任和家長兩種角色登入;
(2)作業公示:教師在該板塊發布作業信息,信息同時推送至家長和學生用戶;學生用戶可在班級空間的“作業 公示”板塊查看作業信息,家長用戶可通過“家校聯繫本”和班級空間的“作業公示”兩個板塊獲取相關信息;
(3)通知公告:教師在模組發布通知,信息會同步出現在“家校聯繫本”和“班級空間”主頁,家長和學生可以查看通知;
(4)對話交流:教師和家長通過該板塊實現線上交流、互動。
主要特色
(1)通過作業、通知、對話三種方式建立家長與教師交流互動,增強教師與家長相互理解與信任、融合關係, 使教師與家長達成共識,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家長可以與教師輕鬆線上溝通,了解孩子學習情況,並通過成績分析報告,形成成績統計歷史分析,見證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教研平台
教研平台是為教師教學教研設計的互動式套用平台,是教師間的資源共享、信息溝通和開展教研合作的平台,使教師能進行網路備課、聽課評課、互動研討等教研活動,提升教研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平台功能
(1)登入管理:平台首頁對用戶進行登入管理,對教研組信息進行展示,可查看教研資源貢獻狀況、成果排名等信息;教研組用戶可在首頁發布、更新狀態,分享外部連結;
(2)教研資訊:通過文本或圖片等形式展現特定內容,如教育新聞、校園資訊,教研、教學、課程改革等規定性檔案,教研工作的計畫與總結、教研活動紀要、領導講話,科研課題的研究情況、學術分析文章,可交流和推廣的成果等,為教師提供動態的教研信息服務。
(3)資源生成:該板塊是一個類網盤式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上傳分享課件及相關檔案,平台支持包括office、視頻、音頻在內的多種格式檔案;平台同時支持用戶對資源進行按資源版本和資源類型(如網路課程、課件、習題、教案)進行標註、分類;以教學設計、課件、論文、課題研究報告、學術專著、校本教材、試題、教學案例等成果形式,成為學科教學資源生成站。
(4)備課平台:可以使用文本、圖片、聲音、視頻、動畫、課件、OFFICE資源、WEB超級連線等各類教學素材製作成教案,可以直接訪問多媒體資源庫,方便快捷地使用資源庫中的資源;編輯完成的教案可以共享、交流和評論批註,可製作出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的教案。
(5)協同評課:教師可通過教研視頻系統有目的、有選擇地發布各類教研視頻資源,其他教師能夠在網路上點播和瀏覽課堂實錄視頻,相互開放課堂,互相探討,相互評價,從而有效開展網路觀課、評課議課活動。
(6)課題研究:提供各類立項研究課題的管理服務支撐,涵蓋省、市、區、校等各級各類教學研究課題,包括課題研究的政策信息、工作信息,課題計畫、立項信息,研究活動安排,成果展示、成果評價,線上研討等功能。
(7)個人部落格:基於網路教研平台為教師創建個人空間,教師以真實身份註冊,顯示真人照片、真實信息,可自主地創建個性化的欄目,可自由選擇功能、外掛程式,展示教師的個性特色和風采,可以全面記錄教師的專業發展信息,包括教師的檔案信息、學習工作歷程、教學反思、行動研究成果等信息,形成教師成長紀錄的全景實錄。
(8)成員管理:教研組組長可以對教研組成員進行管理,邀請新用戶加入、刪除已有用戶;可以通過該板塊對教研組進行配置,如修改現實頭像、修改名稱,添加簡介、設定訊息發布許可權等。
主要特色
(1)全面記錄教師的成長。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綜合信息、成長檔案信息記錄,如教師的學歷經歷、成長曆程、教學反思、教師行動研究成果等。教師可以方便地利用部落格日誌功能,隨時記載自己在教學中的精彩細節、失敗環節、自己的反思等,並可以隨時進行修改。
(2)實現資源交流共享。教師通過自己的教研部落格積累豐富的教學資料,把這些資料分門別類地存放,使其真正成為教師的數字資源庫,無須攜帶、隨時可用,便於交流共享。與互動式教學資源管理與套用系統對接,實現與基礎平台、資源平台的無縫對接。
(3)開展網上備課評課。基於網路環境進行集體備課、個人備課、網路評比、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隨網路套用的發展而形成一種系統的、嶄新的教研模式。
(4)支持協作研究活動。教師可以藉助網路環境進行實時問答、討論、辯論、協商等活動,有效地實現成員之間的互動與協作,優勢互補,共同成長。
(5)拓寬專業引領途徑。突破傳統教研中學科專家與專業教師間的小範圍、短時間、面對面互動的局限,有利於發揮學科專家和骨幹教師的作用,擴大教研互動的範圍,使部分參與向全員參與轉變、小範圍教研向大範圍經常性交流轉變,更好地實現對學科教師的專業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