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戲研究

墨戲研究

《墨戲研究》是谷疏博創作的藝術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2年4月。

墨戲屬於文人畫的傳統,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有現象。該書以墨戲作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中國古典美學、西方藝術理論、文藝美學等理論,對墨戲從名實考辨、脈絡梳理、成因探析、美學特徵及哲學價值五個維度進行系統性研究,旨在揭示墨戲在中國繪畫美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還原其本來面貌,同時針對歷史上對於墨戲的曲解與誤判,嘗試予以其客觀的評介與判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墨戲研究
  • 作者:谷疏博
  • 類別:藝術學著作
  • 字數:326千字
  • 首版時間:2022年4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六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聚焦於墨戲的界定與內涵的闡釋,圍繞著對墨戲的詞源學考察、墨戲的內涵分析以及墨戲與其相關概念的辨析而展開。第二、三章系統地梳理了墨戲的發展歷程,以墨戲在“意”與“法”之間的價值攻守關係流變作為線索,總結墨戲在兩宋的產生、發生時期,元代的成熟時期以及明清的變革時期所呈現的面貌,關聯代表性的墨戲作品、畫家及其主要觀點,探討墨戲自宋代至清代的筆墨形式、題材選擇的變遷。第四章對墨戲誕生於北宋,並以蘇軾為代表的士大夫完成其理論建構的原因進行追問。第五章揭示了作為藝術現象的墨戲所獨有的美學特徵,從墨戲作品產生的動因與機制、作為墨戲畫作而呈現出的面貌特徵以及筆墨語言的塑造等維度予以觀照,對應闡釋了墨戲具有不可模仿性、尚奇以及詩性的外顯等美學特徵。第六章聚焦於墨戲的價值。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墨戲的界定與內涵分析
第二章 墨戲的發展歷程(上)
第三章 墨戲的發展歷程(下)
第四章 墨戲成因之探析
第五章 墨戲的美學特徵
第六章 墨戲的價值

創作背景

中國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三個主要體系,即民間畫體系、院體畫體系與文人畫體系,其中文人畫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並重視文學修養,彰顯了中國古代社會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旨趣與藝術觀念,故而在中國畫史中獨樹一幟。文人畫能夠在北宋時期作為具有獨立意識的繪畫形態登上歷史舞台,得益於一種被稱為“墨戲”的創作方式,它在解構以宮廷畫院為代表的專業性繪畫方式的同時,樹立了一種以隨興作畫為創作動機,以遊戲化為創作態度,超越形似、不拘泥法度限制並藉助水墨的表現語言,追求氤氳變化、瞬間揮灑等特殊效果的新規則。這種創作方式產生的墨戲之作,也正是文人畫中最具生命力的精華所在。基於此,《墨戲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認為,墨戲因北宋文人士大夫的自我意識的高揚和人文精神的高漲而得以生成,是他們從向外追求到向內探尋,從開放到封閉,從粗獷到細膩,以追求內聖、精神的圓滿知足為目標的體現。他們不是專業的畫家,也未受到過專業的訓練,但卻渴望在畫壇占據一席之地而與畫工畫抗衡,所以他們用自己更為擅長的文字、書法思維來作畫,並高標學問、胸次與人品,是“畫工不可為”的不落俗套的“逸品”風格的畫法;他們以閒適、優遊的心境作畫,並將這種繪畫方式冠以“墨戲”之名,而它也不是用好壞、高下得以評判的,因為它是畫家非正規情境、狀態下即興的筆墨遊戲,是心性的彰顯與抒發;也就是說,墨戲以其“思想性”而非“繪畫性”而得以建構。這也是中國畫形態轉變到水墨寫意形態,尋求形式語言與精神境界更緊密的對應所做出的實踐——走借古開今、借古人之程式發我之心胸的藝術創造之路。表現為追求形式的獨立意味與精神的獨立意味的緊密結合。形式以不依附於實在物象存在的藝術方式而獲得超越性的表達活性。隨之,元代在此基礎上為它建構筆墨的規則,以法度來對其進行約束,至於明清時期而對於筆墨技法的變革,使得墨戲在以專業畫家為主的文人中間得到了豐富、多元化的發展。元明清的墨戲畫家均繼承了北宋時期墨戲“人格批評”的主導思想,強調自己不是畫匠,也如同北宋士大夫那樣有學問、有品格,思想性就是他們自信的根柢。也就是說,不管墨戲以何種面貌出現,都能成為使文人士大夫們引以為傲的資本。而這“思想性”正體現在墨戲畫家受莊禪思想的影響下,對於生命永恆問題的探索,對於真我的洞見與省察。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墨戲研究》
2022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9979-1

作者簡介

谷疏博,1991年生,黑龍江大慶人,中國傳媒大學文藝學(中國古代文論與美學)專業博士、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後,現為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