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滘國小

增滘國小

增滘國小,成立於1969年,建校之初校舍非常簡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增滘國小
  • 外文名:Increasing Kau primary school
  • 類型:國小
  • 創建時間:1969年
歷史沿革,學校規模,辦學思想,辦學理念,

歷史沿革

廣州市荔灣區增滘國小,建校之初學校為七年制學校(國小五年,國中兩年),到了1977年9月改為八年制學校(國小六年,國中兩年),學校的始名是“增滘學校”。1981年9月不再設國中班,成為完全的六年制國小,這時定名為“增滘國小”。
八十年代初,學校校舍還比較簡陋,教室是磚木結構平房,但比較規範,1984年區政府撥款3.3萬元,東教鎮政府撥款1.5萬元在操場西南面建起一座兩層四室的教學樓。
1990年9月,在區鎮村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加上港澳同胞和增滘鄉親的鼎力捐資,學校平房得以重建,新建起了一座三層高、具有12個規範課室的教學大樓,並配套建起了一座2層的圖書館,從此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學校環境舒適、優雅。

學校規模

增滘國小地處荔灣區海龍街的增滘村,是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學校。學校始建於1969年,校舍非常簡陋,1989年由原芳村區東教鎮政府和增滘村集資改建而成。2005年原芳村區創建教育強區時學校進行了教學樓的內外牆面裝修,校園面貌得以改觀。多年來學校建築沒有統一的規劃布局,所以建築未能滿足學校教育教學的需要,辦學條件比較差。學校布局基本合理,校園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是街道的社區學校。學校占地2621多平方米,生均6.8平方米,建築面積1753多平方米,生均4.6平方米,學校的生均占地面積和建築面積離上級規範化學校建設的要求還有差距,場地設施條件比較差。學校按照規範化學校評估的要求,配有音樂室、美術室、科學實驗室、電腦室、多媒體綜合電教室等功能室16間,各室場的設施能夠按照廣州市規範化學校的標準配備,儀器設施基本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
增滘國小
近年來,學校為了適應規範化學校要求,逐步控制招生規模,教學班逐年縮減。學校現有10個教學班,學生385人。專任教師24人,管理職員3人(包括校長),國小高級職稱的教師19人,國小一級職稱的教師3人,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大專以上學歷教師占75%。目前有區品牌教師2人,學校中青年教師占在崗教師數的85.2%。
我校在區委、區政府和區教育局的直接領導下,在社會各方的關心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各學科均衡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能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改革內部管理,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辦學水平。根據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學校著眼未來,全面做好發展規劃,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辦學理念,以“環境美、校風好、有特色”為辦學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教風,把學校建設成為“園林性、書香性、精細化、質量高”的現代化學校。

辦學思想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教育進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改革時期,全國、省、市教育工作會議後,各地紛紛出台了《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當前學校的課程改革、辦學體制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挑戰與機遇。所以我們要對本校幾十年積累的豐富辦學經驗進行認真地總結,對教育發展的走向進行理性地思考,提出學校的發展思路;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將我校的軟體(辦學思想、學校管理、教師隊伍、校園文化)建設和硬體(辦學規模、教學設施、校園環境)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規划過程中,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注重抓好“四個必須、四個提升”,即:必須優先教育體系,提升發展水平;必須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質量水平;必須強化教育管理,提升辦學水平;必須細化教育規劃,提升投入水平。努力促進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進一步豐富辦學內涵,提升辦學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

辦學理念

在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與創新實踐中,學校教育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必須把“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統領一切的辦學思想。我們的辦學理念要體現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我們的辦學思想需有本質性,體現教育對人的關注;我們的辦學思想需有個別性,體現自己的辦學特色。由此,我們需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長,確立“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我校辦學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中心,實施“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科研促教、管理育人”的發展思路,堅持以思想品德和行為養成教育為首,以培養學生守禮、會學為重點,努力營造有利於學生成長的育人環境,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學校辦學目標:
學校中長期的發展目標要達到“現代化”:要以“信息校園、人文校園、和諧校園”為導向;以“尚德立校、規範治校、質量強校、科研興校、特色亮校”為策略;深化“禮、尚、書”的內涵;抓德育工作,創“文明校園”;抓教學工作,創“人文校園”;抓讀書教育,創“書香校園”;抓學校管理,創“和諧校園”;抓信息技術,創“數字校園”;抓安全教育,創“平安校園”。提升學校教育內涵,塑造高素質學生群體,打造專業型教師團隊,構建現代管理模式,建設人民滿意的學校。
(一)總體目標:
實行科學化管理,以科研為先導,注重發展學生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建設專業化教師隊伍;把學校建設成為“園林性、書香性、精細化、質量高”的現代化學校。
(二)近期目標(2010年--2012年)
規範學校管理,實施以人為本、科研興校發展戰略,最佳化校園環境,提升學校文化品位,提高師資水平,培養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本科學歷達到80%,大專學歷教師達90%;學校承擔開展區級研究課題1項以上。初步實施學校規範化、信息化、科研化的管理模式。
(三)中期目標(2012年--2015年):
1、要充分挖潛,加強硬體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學校要加強與教育局、街道、村委會等各方的溝通,爭取支持拆建部分功能室,統一規劃校舍建築,增加教學用房,改善教學所需。
2、探索內涵發展、彰顯辦學特色。我們將進一步豐富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本學年要科學規劃好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向社會宣傳學校的辦學成果,發揮環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時要深化特色班建設和學生禮儀教育、感恩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並與校園文化培育、德育工作和教學常規工作緊密結合。使之逐步形成校本課程特色。
3、要以創建現代化城區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規範化學校建設,創建“省、市平安校園”、省市“綠色學校”和區“品牌學校”,促進學校管理工作的更加規範化,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
4、要堅持科研引領,提高教育教學常規管理水平。深入實施學校規範化、信息化、科研化的管理模式。學校將各個學科的課題研究,融入校本教研。完善新形勢下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措施、方法,建設一支有一定教學風格和教研水平的教師隊伍,培養一批品牌教師(3名),爭取教育教學質量上一個檔次。促進教學質量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快提高。
5、不斷完善現代化教育設施,爭取各方支持,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全力打造數位化校園;繼續建好學校網站,構建校園信息平台;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再培訓,加快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的整合,整合率達100%;更新教室平台電腦,升級校園網路的配置,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四)長期目標(2015年--2020年底):
不斷加強教育現代化管理,構建校園信息化平台,學校實行全電子信息化教學和辦公,所有教室配置電子教學白板;實行校園管理閉路網路;深化學校教科研領域,總結鞏固教科研成果;真正體現科研促教。加強學校、社會、家庭多元化聯繫,儘量擴建或改建學校,擴大校園運動和綠化面積,進一步綠化美化校園。建設一支研究性教師隊伍,學校承擔3項以上區級研究課題,每位教師至少具有一項專業特長,學校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穩步提升,把學校建設成為“園林性、書香性、精細化、質量高”的現代化學校。
五、工作措施:
1.加強學習,提高教師的育人和敬業意識。
(1)切實加強教師政治思想工作,堅持學習制度,及時有效地組織教師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國家中長期規劃》、《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與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學習教育法律、法規,不斷提高教師的政治覺悟和依法執教的意識和能力。
(2)切實加強教師的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思想教育。有計畫地組織教師學習《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師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規,切實規範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學行為,提高教師自覺履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以身立教的自覺性。
(3)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學校的黨風廉政建設,繼續開展“強師德、鑄師魂、樹形象、再創業”系列教育活動,加強對教師的“為人師表”的言行教育,不斷規範教師教學行為,樹立教師形象,加強教師言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努力把學校的“校風、教風和學風”不斷深化和挖掘。
(4)以構建“書香校園”為指導,進一步建設學校的校園文化,紮實開展讀書教育活動,深入評比學習型教師和學生集體,爭創書香校園。
(5)重新構建學生、家長、學校相結合的多層面、多維度的教師評價制度。通過社會、家長評學校、評教師,學生評教師,教師評學校、評領導等活動,努力創建學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氛圍。努力創設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校工作的局面。
2.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與養成教育。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與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新的《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範》,以開展多種形式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五愛教育”,以“八榮八恥”為指導,在學生中紮實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1)充分發揮校本資源的作用,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地方德育基地、鄉情教育、地方文化等教育資源為載體,以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民族精神為目標,廣泛進行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2)深入貫徹《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重點,通過開展創建“特色班”、“文明班”、推普周、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宣傳月等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與文明習慣。
(3)進一步規範和細化學校的德育活動,以重大節日、紀念日、民族的傳統節日為契機,制定德育工作與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計畫,落實工作制度與要求,階段性地抓好系列教育活動,開展社會服務、勞動、社會實踐與體驗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勞動思想與技能,增強學生正確的學習目的性,培養良好的學風。
(4)建立健全並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的作用,積極有效地開展“讀書、大手拉小手、雛鷹行動、讀書徵文、演講、學雷鋒見行動、社會實踐、春秋遊”等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教育活動,不斷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與愛祖國的思想,培養學習探究與體驗的熱情。
(5)認真抓好學生的法制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制、安全和防範意識。以《社會治安條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游泳安全教育、食品衛生與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根據季節特點,有重點地做好學生的法律法規與安全教育,確保學生的健康成長。
(6)加強家長學校與社會德育工作站的建設,積極通過家長學校與德育工作站各項活動,宣傳學校工作,積極爭取家長與社會對學校各項工作的支持與理解,共建現代化教育的學校。
(7)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最佳化學校的育人環境。進一步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學儀器設備,完善教師教學和辦公環境,完善學校辦學條件,創設現代化的育人環境。
3、加強隊伍建設,努力實施名師工程
努力建設科研型、作風好、富開拓的幹部隊伍和一支觀念超前、師德高尚、有強烈責任感和較高學術修養、富有創造力、和諧團結的教師群體。
A、加強領導幹部隊伍建設,做到:思想上要有活力,工作上要有創新力,管理上要有凝聚力,成為“團結、廉潔、高效、開拓”的好班子。
B、加強中層幹部隊伍建設,積極推行競爭上崗制,目標考核激勵制度,通過換崗培訓、交流掛職等形式促進幹部隊伍的成長與成熟。
C、強化師德師風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加大骨幹教師的培養力度,形成競爭、合作、進取的良好氛圍和激勵機制,形成樂於奉獻、富有特色、積極反思、合作研究的教師群體。
抓好師德工程建設:①以“正行風、修師德、樹師表”為宗旨,以“敬業、愛生、奉獻”為主體,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以學習、研討等活動為載體,以考核、評比為機制,大力推動我校師德建設,提高我校教師道德素質,樹立為學生、為家長服務思想和敬業、勤業、精業、創業以及獻身教育的精神。
②充分發揮校務委員會、工會的職能作用,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③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創樹學校的師德標兵,對職業道德高尚的教師進行表彰獎勵,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依法管理教師隊伍。
4、開展優師工程建設:
(1)青年教師拜師學藝,骨幹教師幫帶徒弟。組織青年教師與骨幹教師結成師徒對子,互相聽課,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研討,以老帶新,以新促老,促進新、老教師素質的共同提高。
(2)強化基本功練習,深入開展基本功訓練。通過校本培訓,提高廣大教師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提高教師將信息技術熟練套用於課堂教學中的整合能力。 (3)加快各級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鼓勵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為青年教師引路子、搭台子、壓擔子,提供機遇。
(4)學校要營造教育科研的氛圍,使教師積極投身教育科研,努力做專家型的教師。學校將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課題實驗,促使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通過寫實驗日誌、論文等活動促使教師不斷反思,由經驗型向“科研型
5、加強名師工程建設,樹立學校師資品牌。
加大骨幹與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步伐,通過傳、幫、帶,結對子,外派進修培訓,壓擔子,承擔課題、課改研究任務等形式,在十年內,培養一批具有影響的骨幹教師、優秀青年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有步驟地選派骨幹教師參加省級、市級培訓,促進骨幹教師成長,發揮骨幹教師的帶頭示範作用,培養成為學科帶頭人。通過學科帶頭人評選,實行全員聘任制,職稱評聘分開、競聘上崗等政策,引入教育教學與競聘上崗機制,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隊伍建設,促進青年骨幹教師與學科帶頭人的培養。
6、加強課程改革的管理,開展小班教學研究工作。
(1)進一步組織學習新一輪課改的理論,加強課改的研究與實踐。進一步明確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新課改目的、意義、要求與實施辦法,把教師的思想統一到新一輪“課改”的認識上來。
(2)繼續加強教師課改的培訓,通過聽講座、觀看專題片、組織教師學習、進行課改實踐與研究、開展課題研究等辦法,不斷提高教師適應課改的能力,確保課改年段的延伸。
(3)加大課改項目的研究與實踐,努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充分挖掘校內外校本資源,開發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認真研究、上好綜合實踐課,培養學習的社會服務與實踐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現代信息技術能力,獲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加強評價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斷探索教師評價、學生評價方式,實現多維度、多層面,關注過程與方法、價值與情感的評價體系的形成。
增滘國小成立於1969年,建校之初校舍非常簡陋。當時學校為七年制學校(國小五年,國中兩年),到了1977年9月改為八年制學校(國小六年,國中兩年),學校的始名是“增滘學校”。1981年9月學校不再設國中班,成為完全的六年制國小,這時定名為“增滘國小”。
幾十年來,增滘國小經歷了多任校長的艱辛努力與開拓,篳路藍縷,嚴謹治學,校舍逐步得到改善,取得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成果,使學校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增滘國小歷任校長一覽表
任職時間
校長姓名
備註
1966年—1970年7月
陳漢輝
(文革初期籌建時期)
1970年8月---1972年7月
劉凱洪(女)
已退休
1972年8月---1975年7月
程伯桐
已退休
1975年8月---1990年8月
杜啟泰
已退休
1990年9月---1998年7月
朱瑞德
已退休
1998年8月---2003年7月
陳兆祥
2003年8月---現在
關偉文
八十年代初,學校校舍還比較簡陋,教室是磚木結構平房,但校舍比較規範統一,1984年原芳村區政府和東教鎮政府聯合撥款在學校操場一邊興建起兩座兩層四室的教學樓。1989年,在區、鎮、村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加上港澳同胞和增滘鄉親的鼎力捐資,學校全部平房進行了重建,新建起了三層高且配有12個規範課室的教學大樓,並配套建起了一座2層的圖書館,從此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學校環境舒適、優雅。
幾十年來,學校以人為本,認真執行國家的教育政策法規,積極開辦基礎教育,通過不斷的教育改革與實踐,逐步完善了學校的設施設備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益,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學校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