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園派

把自己超脫出來,自己詮釋自己的心情,不受任何約束,不被人和事影響。有點顧影自憐的意思。文風有些悲傷。也以說是完全主觀,放任自己的創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墓園派
  • 外文名:Graveyard School
  • 出自:《寫於一個鄉村墓園的輓歌》
  • 類型:詩詞
  • 主要人物:托馬斯·帕內爾,托馬斯·格雷
  • 主要時期:18世紀
  • 國家:英國
代表人物,緣由,

代表人物

“墓園派”詩人有Thomas Parnell, Thomas Warton, Thomas Percy, Thomas Gray, James MacPherson, Robert Blair, William Collins, Mark Akenside, Joseph Warton, Henry Kirke White and Edward Young.
代表作有Thomas Parnell的A Night-Piece on Death
Edward Young的Night Thoughts和Blair's The Grave
Thomas Gray的Elegy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 ),英國18世紀重要詩人,也是英國新古典主義後期的重要詩人。
格雷一生作詩不多,僅十餘首傳世,其中以《墓園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1750) 最為著名。此詩創作長達8年之久,最初是為了哀悼他在伊頓公學讀書時的好友里查德 ·韋斯特,至少詩末所附的“墓志銘”是為他而作。但縱觀全詩,其內容已經明顯超越了對某個具體人物的哀思,而是通過對鄉村一處墓地的描寫,表達對下層默默無聞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對他們純樸善良品質的讚揚,為他們沒有機會施展天賦和才華而惋惜,同時也表現了對權貴、人間虛榮的蔑視和嘲諷,對大人物傲慢奢侈生活的譴責。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格雷的民主思想。由於貧困,農民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能成為像彌爾頓John Milton 那樣的文學家,像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那樣的政治家。但是從另一方面說,在他們身上沒有“野心”,“傲慢”,“驕”“奢”和“諂媚”。他們雖然“貧瘠”,沒有知識,但卻有“德性”和“天良”,他們是自然本身。這樣的思想和瀰漫於全詩的感傷情調,使《墓園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1750) 成為18 世紀後期感傷主義詩歌的典範之作。
《墓園輓歌》之所以是歷代注評家青睞的對象。是因為“第一,它凝聚了一個時期中的某種社會情緒;其次,它有比較完整的形式表達了這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如何革新舊傳統的問題,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從《墓園輓歌》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英國詩人從新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過渡。一方面,格雷的詩歌語言精雕細琢,符合新古典主義推崇的詩歌辭藻要求,另一方面,他的詩歌表現了浪漫的對自然以及對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渴望。這兩者的結合用以表達深一層的感傷,使古典主義者所追求的對永恆真理的描述,這一古往今來始終如此的嘆惋被精美的詩歌形式架構起來,更有著動人心弦的力量。

緣由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1750)《寫於一個鄉村墓園的輓歌》。這是一首有關人生短暫的沉思,他的名聲也就建立在這首詩上。他和一圈朋友以此類主題寫了許多詩篇,故而被後人稱為The Graveyard School“墓園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