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瀝村

塘瀝村,位於鳳崗鎮中部,距鎮政府2.7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山嶺連綿。村內有石馬河流過。與洪屋圍村、洋稠尾村、樓廈村、鳳凰圍村相鄰。始建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因村莊坐西北向東南,前有一塘,環繞三瀝(河瀝、橫瀝、雞公藤瀝),故名塘瀝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塘瀝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
  • 地理位置:鳳崗鎮中部
清初,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塘鳳鄉;1950年屬東莞縣;1983年,屬鳳崗區塘瀝鄉;1987年,屬東莞市塘瀝管理區;1999年,屬鳳崗鎮塘瀝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黃、張、何、楊、羅、魏、呂、許、鄭等姓,以黃姓為主。黃姓先祖由興寧縣長安遷居東莞縣白石坑村,清順治年間遷居塘瀝。何姓先祖從福建武平遷紫金縣清溪蒜子園,後移居塘瀝。楊姓先祖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從興寧長樂遷入。
2015年末,戶籍人口519人,其中男性250人,女性269人;80歲以上21人,最年長者98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4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80人,主要分布在蘇利南、蓋亞那、荷蘭、加拿大、美國、英國、比利時、魯姆、亞魯巴、法國、德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越南。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鳳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甘蔗、花生、薯類、豆類,也種植果蔗及蔬菜。1980年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經營行業涉及塑膠、五金、製衣、玩具、電子等。村總資產3379.8萬元,總收入613.8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鄉道鳳深大道經過該村。1965年通電,1987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並通自來水,1995年通電話,21世紀初通網際網路。
傳統節慶食品有粽子。
村中有民辦幼稚園2所,分別是英明幼稚園和萌迪幼稚園。有文化中心,內設電子圖書閱覽室,藏書500冊。有籃球場2個。
該村有客家民居20座。還有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同德堂碉樓、六桂頭碉樓、楊屋碉樓;還有關帝廟1座。
村內有黃氏宗祠。楹聯“面向江夏不忘祖宗發跡慎進遠;背依海南能啟兒孫昌盛繼開來”,存黃氏宗祠。
村裡有《塘瀝村村志》,由張月平於2005年編修。有《塘瀝村村規民約》,於2015年參與制定。
村裡有祭祖活動。昔時,村民何天生為祖墳代理,負責每年祭掃要買的公雞等祭品,作為報酬,祖墳田租歸何天生所有,祖墳近處的小河瀝冠名“雞公藤瀝”。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塘瀝圩有東和店、廣益店、楊丁龍、楊正合、仁和堂等十幾家商號,成為粗具規模的圩市。
村中有“秀才墩”的掌故。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村民楊喜春中秀才,為村民所敬仰,族長曾給予終生學谷獎,並將烏坑(土名)一小塊高地冠名為“秀才墩”,其妻被眾人尊稱為秀才娘。
1912年,由八約鄉紳商議籌款興建塘瀝高橋。
1937年,塘瀝大路劇團成立,團長張紹謂。
1942年,村里一批青年參加抗日隊伍。
1951年,鳳崗成立塘瀝醫藥協會。
該村代表性人物:
楊友才(1922—1943),1943年參加抗日游擊隊,同年,在博羅縣羅浮山戰鬥中犧牲。
楊官璘(1925—2008),29歲時攻下華東第一名手董文淵象棋擂台,開始稱雄全國棋壇。1956年,奪第一屆全國象棋賽冠軍。1982年,第四次奪得全國個人象棋賽冠軍。
何忠賢(1929—),1948年參加革命,曾任廣東省國營金星農場黨委辦公室主任,國營南光農場副場長,國營水豐農場中學校長。
魏運金(1936—),高級工程師,曾任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深圳發展部主任。
黃官送(1946—),曾任鳳崗派出所所長,1999年被省公安廳授予“全省人民滿意警察”稱號,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