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代,塘嶺村境域屬東莞縣第九都。
清末,屬東莞縣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一區懷德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二區、第十區、第三區塘朗鄉,寮步人民公社連塘營,大嶺山人民公社大塘生產大隊,大嶺山區大塘鄉,東莞市大嶺山鎮大塘管理區,大嶺山鎮大塘行政村。
行政區劃
塘嶺村為東莞市大嶺山鎮
大塘村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大塘村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18219。
地理環境
塘嶺村,位於大嶺山鎮西南部,距鎮政府4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蓮花山,海拔約510米,有大坑洞水庫。東與楊屋村接壤,南臨蓮花山與長安鎮相接,西與水朗村、大嶺村毗鄰,北與矮嶺村接壤。
人口
2015年末,塘嶺村戶籍人口903人,其中男427人,女476人;80歲以上22人,最年長者96歲(女),海外留學人員1人。外來暫住人口2800人。
經濟
塘嶺村傳統經濟以種植稻穀、花生、甘蔗、木薯、番薯為主,還種植有烏杬、黃皮、荔枝、龍眼、橙、柑橘等果樹。1992年後隨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
2015年,大塘村(含塘嶺村)有外資企業29家,民營企業70家,涉及電子、五金、家具、化工、塑膠、模具、製鞋等行業。另有商鋪466家,出租屋393家。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果蔬種植收入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塘嶺村內(含塘嶺村)有大嶺山第三國小、嘉福民辦國小、大嶺山實驗幼稚園、大嶺山民眾幼稚園。
文體事業
塘嶺村有籃球場9個,文化廣場1所,大嶺山森林公園1處,老人活動中心1所,文化圖書室1間(2015年藏書1500冊)。
基礎設施
1964年,塘嶺村通電,1987年,由大塘社區投資鋪設的第一條水泥路經過塘嶺村。1996年通自來水,20世紀90年代末,通電話,2000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2000年,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塘嶺村有國道G107,縣道石大公路、厚大公路、東縱路大塘段,村道大塘路、蓮峰路、地塘嶺路等經過村境。
歷史文化
元末明初年間(1358~1378年)黎姓在大塘立村,後部分村民遷至大塘邊的山嶺,故取名塘嶺村。
塘嶺村有楊、韓、黎、黃、梁、侯姓,以黎姓為主。楊、韓先祖均於明朝遷居大圍村,後分居於此。黎姓先祖於元末明初(1358~1378年)從中堂鎮潢涌村遷至大圍村,後分居於此。侯姓先祖於民國二年(1913年),由香港到大塘蓮塘圩福音堂傳道,後在此定居。黃姓先祖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從東莞縣東坑黃屋遷至大圍村,後分居於此。梁姓先祖於民國十年(1921年),從東莞縣寮步鎮坑口村遷至大圍村,後分居於此。
塘嶺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
2007年,由黎鎮濤纂修《黎氏族譜》,2015年,由大塘老人會纂修《大塘村黎氏族譜》。
塘嶺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大嶺山話。
紅色革命
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21日,駐守在金桔嶺的國民黨頑軍楊參化、劉光部隊共400多人,向活動在大王嶺的東江游擊縱隊的第三大隊及其指揮機關發起進攻。第三大隊和連平、塘嶺民兵埋伏在大塘的鞋嶺山頭及四周高地進行伏擊,此戰史稱“鞋嶺伏擊戰”。
地方特產
塘嶺村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紅團、松糕、米餅、荔枝幹、龍眼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