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方大宗祠,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後宅街道塘下村,總占地面積約1859平方米,是清朝時期的建築。
塘下方大宗祠,始建於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遷建於現址。清末毀於兵燹,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在原址重建,清光緒廿二年(1896年),建成。主座,坐北朝南,含三進兩院的祠堂和右側的花廳一座。山面縱貫3座五花馬頭。建築平面基本上仍保存明代晚期的風格,饗堂、門廳台基,方池欄桿等均為明代遺物。從建築布局看,門廳九開間,饗堂七開間,寢堂七開間,祠中設水院,由護祠河、方池和拱橋組成,祠堂的等級是按王侯郡馬的宗廟等級規制建造的。花廳在祠堂西側,為迴廊式三合院結構。塘下方大宗祠,規模宏大,格局完整,且傳承有序,周圍環境保持歷史風貌。建築還保存了清代木雕、彩畫以及明清石雕藝術,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對研究明清社會政治、經濟及古代宗法制度均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
2019年10月,塘下方大宗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塘下方大宗祠
- 地理位置: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後宅街道塘下村
- 所處時代:清
- 占地面積:約 1859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294-3-097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塘下方大宗祠,始建於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年久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遷於塘下村水口現址。清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太平天國運動兵燹。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在原址重建,清光緒廿二年(1896年),建成。
1997年,由宗族籌資對方大宗祠進行保養維護。
建築格局
綜述
塘下方大宗祠主座,坐北朝南,含三進兩院的祠堂和右側的花廳一座,共有房屋29間。山面縱貫3座五花馬頭。整個祠堂依山勢而築,前低後高,寓意步步升高,周邊溪水環繞。鄉人將整座建築概括為“七廳七堂九門欄,九級踏步五石橋。”總占地面積約1859平方米。整體建築呈階梯狀,布局清晰。
塘下方大宗祠,在明萬曆基址上重建,建築平面基本上保存明代晚期的風格,饗堂、門廳台基,方池欄桿等均為明代遺物。據《稠岩石川塘方氏宗譜》記載,方氏七世祖榮一府君為郡馬,尚南宋濟陽王郡主趙氏。從建築布局看,門廳九開間,饗堂七開間,寢堂七開間,祠中設水院,由護祠河、方池和拱橋組成,祠堂的等級是按王侯郡馬的宗廟等級規制建造的,這在民間祠堂中較罕見。花廳在祠堂西側,原用於祭祀時招待年高德邵的族親吃住和看祠人的居所。
布局
塘下方大宗祠,一進前部有河道穿過,中間架有梁橋一座,兩側有石質欄桿。一進為門廳,面闊九間,硬山頂。正中三間闢為屋宇式大門,門前兩側置放石獅一對,門上懸掛“方大宗祠”木匾一塊。明次間為抬梁式結構,稍間、盡間、末間兩層,穿斗式結構。前檐和走廊設船篷軒,後檐設天花,兩側連廊廡,靠天井一周的廊柱間設尋仗式勾片木欄桿。梁、檁、枋雀替、牛腿等部位都有色彩艷麗、雕工細膩的木雕圖案。二進為大廳,面闊七間,計29.6米,進深11.25米,五架拾梁前後雙步,冬瓜月梁。丁頭拱均作雲頭出翹,單步梁作卷龍狀。用方形石柱,並置石鼓,方礎。大廳的木雕精緻華麗,部分人物圖案上還有鎏金裝飾。一、二進之間的天井較開闊,中間一座雙拱單墩橋,兩旁是兩個長方形泮池,水池邊上有明代的石護欄,石欄板上雕有瑞獸花草。三進面闊七間,系20世紀90年代在原址重建的,台基較高,共有九級踏步,建築為抬梁式結構。花廳在中軸線西側,三間加兩廂二層各兩間,為迴廊式四合院結構。
文物遺存
塘下方大宗祠門前兩側置放石獅一對,門上懸掛“方大宗祠”木匾一塊。
文物價值
塘下方大宗祠,規模宏大,格局完整,且傳承有序,周圍環境保持歷史風貌。建築還保存了清代木雕、彩畫以及明清石雕藝術,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對研究明清社會政治、經濟及古代宗法制度均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塘下方大宗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塘下方大宗祠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後宅街道塘下村。
方大宗祠
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塘下方大宗祠,路程約13.2千米,用時約2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