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騷屋夫

塔騷屋夫,阿拉伯文“加入蘇非派”的音譯,特指伊斯蘭神秘主義,包括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即塔騷屋夫思想與修道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騷屋夫
  • 外文名:Tasawwuf
  • 別名:加入蘇非派
  • 定義:伊斯蘭神秘主義
產生因素,歷史沿革,

產生因素

塔騷屋夫的產生因素有伊斯蘭教的、基督教的、新柏拉圖主義的、印度的和東方的。
作為一種宗教哲學,塔騷屋夫與禁慾主義有兩點不同:
①禁慾主義者為了追求後世而拋棄今世,塔騷屋夫思想希望在今世與安拉合一。
②禁慾主義者對於安拉心存畏懼,塔騷屋夫思想要求人們相信安拉的仁慈、寬容和高貴。

歷史沿革

7世紀中期至8世紀初,對於穆斯林上層的爭權奪利、穆斯林社會的日益世俗化以及伊斯蘭教的分裂與內戰,一部分穆斯林開始以守貧、苦行和禁慾的個人生活實踐進行消極的抗議,逐漸形成蘇非派。
8世紀中葉以後,隨著苦行主義、禁慾主義的形成,神秘主義思想逐漸展開。首先,將簡單素樸的宗教禮儀引向神秘,如“五功”之外的長時間贊念、祈禱等;形成系統的修道理論,認為修道分為“努哈”(精神)的修煉與“乃夫斯”(靈魂)的修煉。“努哈”所處的各種階段稱為“麥嘎瑪特”,“乃夫斯”所呈現出的各種狀態稱為“艾哈瓦勒”。其次,對於基本信仰予以神秘化闡釋,如將“萬物非主,唯有安拉”解釋為“除安拉外,無物存在”。認為人生就是不斷趨向安拉的旅行,人人都是通往安拉之路的過客,宇宙萬有也只是安拉的外顯與幻相。再次,強調信仰的最高境界是與安拉合一,認為對於安拉的認識源於心靈而非理性。
8世紀中葉以後女蘇非拉比阿·阿達維婭提出通過“神愛”接近安拉並與之合一的主張,進而形成神愛論。該說以安拉為永恆的、絕對的美,認為通往安拉的道路就是忘我的、無限的愛。這種神秘的愛的學說,是對“凱拉姆學說”所努力建構的理性教義的一種反動,構成塔騷屋夫思想的第一階段。
9世紀中葉,埃及人祖奴提出通過“神智”(ma’rifah)和入神來認識安拉。“神智”是安拉的精神之光與人心的交融,是憑藉個人靈魂的閃光所獲得的神秘直覺,由此形成神智論。如果說“神愛”是一種神秘的感性認識,那么“神智”就是一種神秘的理性認識,這構成塔騷屋夫思想的第二階段。
9世紀中葉以後,艾卜·宰德·比斯塔米提出通過“寂滅”(Fana’,消亡)與安拉合一。認為個體靈魂只有通過“塔吉里德”(Tajirid,剝離,抽取)才能“寂滅”於全體靈魂,實現人神合一。波斯人海珊·本·曼蘇爾·哈拉智將“人神合一論”發展到極致,提出“神人合一說”,從嚴格的一神論趨向絕對的一神論,從而導向泛神論,構成塔騷屋夫思想的第三階段。至此,塔騷屋夫思想經歷了正統派、哲學派與神人合一派三個階段。
12世紀初,安薩里將塔騷屋夫思想納入以艾什爾里派神學為基礎的官方信仰,最終完成伊斯蘭教正統教義學的古典形式。12世紀晚期,蘇哈拉瓦迪將安拉比喻為絕對的、終極的光,宇宙萬物因其照明而顯現並存在;人的認識,也是安拉之光“照明”的結果,由此形成“照明學派”與“照明哲學”。
13世紀,伊本·阿拉比提出“存在單一論”思想,認為安拉是絕對的存在,世界作為其外顯,是相對的存在。安拉由隱而顯,經曆本質、屬性、行為、觀念世界、感覺世界五個階段。他是晚期神秘主義思想之集大成者。波斯著名詩人魯米和加米的神秘詩在神秘主義思想中享有盛譽,是中世紀塔騷屋夫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2世紀以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以精神導師為中心形成許多蘇非教團。教團內的宗教生活以“穆勒什德”(murishid,導師)為核心,導師又稱為篩赫、辟爾(pir,長者);修道者稱為“穆里德”(murid,學生),其修道活動以道堂為中心,導師在其中向穆里德傳授神秘奧義並指導其日常的宗教功修即“齊克爾”(zikr,“贊念”)。蘇非教團的活動曾遍及伊斯蘭世界,迄今在某些伊斯蘭國家和地區仍有活動;其神秘主義思想在文學、詩歌、哲學著作以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中都有一定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