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戰爭形勢
1948年10月初,東北野戰軍主力對錦州國民黨守軍形成合圍之勢。蔣介石派出由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和由廖耀湘統領的“西進兵團”,意圖從東西兩側增援錦州。1948年10月7日,奉命堅守塔山的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先後抵達。34團一營擔任團前衛。經過50公里的急行軍,占領了村後兩側高地,開始搶修工事。
7日下午,第四縱隊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團以上幹部參加,大家經過充分討論,判斷出敵人的主攻方向和軍事目的。會議上,我軍制定了選擇防禦要點,以精兵堅守,組織嚴密火網;保持強大的預備隊,用反覆衝擊打垮敵人的作戰方針。在兵力部署上,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決定以一個師外加一個營為第一梯隊,以另兩個師為第二梯隊,來保持強大的後勁兒。
塔山地勢
塔山位於錦西與錦州之間,是個只有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這裡東臨
錦州灣,西接白
台山,山與海之間最狹窄的一段,僅有十二公里寬。
北寧鐵路從村子的東側穿過,山海關至瀋陽的公路與鐵路並行。村南有條幹涸的河灘,架有一座鐵路橋。村子周邊地勢平坦低洼,村西通向
高橋的地方,是一片寬約八千多米的開闊地,散布著一些高差不大的小丘陵;東邊靠著錦州灣的山包就是打漁山島,漲潮的時候是島,退潮的時候是和海岸連成一片的灘涂。從海邊往西,地勢逐漸抬高,西面的白台山高兩百米,是唯一的防禦制高點。
塔山距錦州30公里,距錦西4公里,離葫蘆島不過5公里。周圍是平緩的起伏坡地,東臨
渤海,西靠虹螺峴山和白
台山。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我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兩軍在這裡進行了生與死的搏鬥。
戰役經過
國民黨軍對塔山的進攻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0月10日到10月11日,以54軍、62軍為主的攻勢;10月13日至10月15日,以獨95師為主導的攻勢。10月16日之後至10月28日,由於遭受了重挫,國民黨軍實際放棄進攻,只在前沿保持小部隊的接觸。
第一階段:10月10日到11日的進攻
由於輕視解放軍的防禦力量,國民黨軍在進攻前僅進行了半小時的炮火準備,雖然對塔山的陣地有較大破壞,但仍遺留有大量的地堡、鐵絲網,成為阻撓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礙。守軍依託殘破的工事進行了堅強的抵抗,同時,解放軍的炮兵同
國民黨炮兵進行了激烈的炮戰,並以密集火力猛擊國民黨軍二梯隊的集結地域。當日國民黨軍共向白
台山陣地進行了七次衝鋒,向塔山陣地進行了九次衝鋒,在遭受了重大人員傷亡之後,毫無進展。
11日國民黨軍仍按原部署繼續攻擊,只加強了炮火配備及海空軍的
火力支援。各部隊將10日的預備隊調上一線,希望能保持進攻的銳氣。十一日拂曉,62軍151師453團曾通過夜襲奪取了二○七高地,但旋即為解放軍重新奪回。稍後451團正、副團長帶頭衝鋒,均被擊斃陣地前。戰到傍晚,國民黨軍已經付出了傷亡1300人的重大代價,但還是不能進塔山一步。
由於敵54軍、62軍在前兩天的攻擊中損失太大,國民黨軍調整了兵力部署。以10日到達的獨95師擔任對
塔山村的主攻,以54軍第8師代替暫62師進攻塔山鐵路橋頭堡,62軍仍攻擊白
台山。以92軍和暫62軍作為預備隊。
第二階段:10月13日到15日的進攻
13日是塔山戰鬥中戰況最激烈的一天。拂曉四時三十分,國民黨軍的炮兵就開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陣地猛烈轟擊,我軍防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國民黨軍士兵一衝到我軍陣前,馬上就被密集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原來我軍利用12日休戰一天的機會加固工事,增修防坦克壕,在前沿埋設了地雷與各種鐵絲網。前兩日的守衛部隊傷亡太大,四縱將主力團10師28團調到了塔山以東陣地。四縱在塔山堡陣地約1000米寬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機槍、49挺輕機槍、數十門各種身管炮和團屬迫擊炮。在這種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國民黨軍仍採取密集衝鋒的
人海戰術,必然要遭到重大傷亡。
10月14日,國民黨軍對塔山的攻擊進入了第五天。凌晨五時,各軍的炮火就開始向塔山陣地轟擊,海軍的大炮也同時開始。在猛烈炮火鼓舞下,國民黨軍士兵的士氣振作起來。第8師仍採取三路密集衝鋒的戰法,反覆衝鋒,曾一度攻入塔山鐵路橋頭堡的防禦陣地,黑壓壓的士兵有的爬到了地堡蓋子上面。在塔山以南陣地觀戰的62軍軍長林偉儔正準備調21師的部隊上去增援,第8師已經被解放軍的反衝鋒趕出了陣地。
上午10時,塔山陣地的後方響起了震天動地的炮聲,錦州總攻開始了。塔山之戰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國民黨軍及在不顧一切地向解放軍防線衝擊。雙方一直激戰到黃昏。獨95師幾乎被打殘,全師縮編起來不過三個營多一點。其它部隊也是傷亡慘重。國民黨軍的鬥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陣地真正成了他們不可跨越的銅牆鐵壁。
14日晚,期待已久的戰車部隊終於海運抵達葫蘆島。15日,從煙臺來的第39軍也已抵達。然而這都為時已晚。15日之後,錦州方面的炮聲漸漸減弱,敵東進兵團仍在塔山地區未能前進一步。15日錦州解放,歷時六天六夜的塔山阻擊戰終於勝利結束。
戰役結果
塔山阻擊戰,從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共進行了六天六夜,我軍四縱等部斃傷敵軍7000餘人。塔山阻擊戰的勝利,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
戰役評價
勝利原因
塔山阻擊戰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四野正確的作戰部署。事實證明,正是實行了全面防禦和重點防禦的相結合,第一線和第二線合理配備的相結合的部署,才使我軍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是我軍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縱隊黨委層層動員,提出"死守陣地"、"與陣地共存亡"、"保衛錦州勝利"等口號,開展"立功運動",號召共產黨員帶頭英勇殺敵,戰後,僅12師通令嘉獎的160人中,黨員就占了70%。
再次是廣大人民民眾強有力的支持。戰地人民民眾積極、熱情地支持我軍作戰,塔山一線陣地出現了熱烈的支前場面,正是在人民民眾的支持下,才取得了塔山阻擊戰的勝利。
塔山阻擊戰歷時6晝夜,國民黨軍隊雖然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是海陸空三軍卻未能有效地協同作戰,最終未能攻下塔山。作戰中,解放軍直接傷亡3000餘人,敵軍傷亡6000人以上。塔山阻擊戰的勝利,為
東北野戰軍主力攻克錦州贏得了寶貴時間。堅守塔山堡的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戰後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的稱號;12師35團被授予“白
台山英雄團”稱號;10師28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守備團”稱號;炮兵團被授予“威震敵膽炮團”稱號。
敗因分析
國民黨軍在
葫蘆島匯集了很多高級指揮官,出動了海、陸、空三軍的精銳部隊進攻塔山,攻克塔山從理論上說是有可能的。但是,現實情況永遠比書本理論要複雜多變。
蔣介石置衛立煌派往葫蘆島的指揮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
陳鐵等人於不顧,安排
闕漢騫指揮,這一方面打亂了衛立煌的指揮部署,另一方面闕漢騫也無法統一指揮,他作為
五十四軍軍長指揮不了六十二軍軍長
林偉儔,而羅奇又妄加干預,陳鐵等人也發揮不了半點作用。並且當時的海軍司令
桂永清、空軍司令
王叔銘等人所領導的海、空軍更不是闕漢騫所能指揮的,就是
侯鏡如也只能幹瞪眼。所謂的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只是徒具形式,或者說只是喊一喊而已。
例如重慶號巡洋艦因擔心吃水深擱淺,缺少主炮彈再加上畢重遠為首的地下組織作用下,只打了20多發炮彈就草草收場。
蔣介石給了他們的職務,卻並沒有給予他們相應的權力。因此,陸軍進攻時,海軍、空軍的協同只是造造聲勢,儘管海軍的炮擊、空軍的轟炸,一度嚴重地威脅著我軍塔山陣地,惠德安曾經這樣描述:“從葫蘆島北山上向塔山遙望,但見海空火力集中轟擊,真是地動山搖,霎時間塔山成了一片火海,硝煙直衝雲霄,凝結成一團巨大的烏雲。在這樣的瘋狂攻勢下,解放軍塔山英雄團,竟創造了戰史上偉大的奇蹟,打得國民黨軍看著塔山的紅旗失魂喪膽敗下陣去。”但是實際上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林立彼此傾軋,軍事指揮難以令行禁止思想統一,看似聲勢浩大的海陸空作戰卻難以形成有效地協同效果也就順理成章了,如10月11日為國軍提供掩護的只有4門榴炮,10門山炮和5架螺旋槳飛機。另一方面,實際上解放軍擁有的火力並不弱。4縱有1個炮兵團擁有26門75MM山炮,10門野炮,3門105MM榴彈炮和10門高射炮。給4縱打下手的11縱相對弱,只裝備了24門75MM山炮。為了更好的完成阻擊任務,四野還從東北炮兵縱隊和兵團直屬部隊里為塔山阻擊部隊增加了150MM重型榴彈炮(口徑上壓倒敵軍),105MM榴彈炮,105MM野戰加農炮,75MM山炮,57MM戰防炮和75MM高射炮(可用於平射)。
國民黨軍內有著“趙子龍師”綽號的獨立95師以大量金圓券組織了敢死隊,並於1948年10月13日,在
塔山前線,全師連續高呼“沒有95師攻不下的陣地”,以整營整團排成密集陣形的衝鋒,這種戰法固然強悍勇猛,但相當愚蠢的,當即遭到了解放軍輕重武器的反擊,獨立95師雖然憑藉作風強悍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多次突入解放軍塔山陣地,但在解放軍堅決反擊之下,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只經過兩天的較量,敵獨立95師傷亡了三分之二,最後縮編成3個營撤回華北。
歷史影響
這場發生在1948年10月上旬的阻擊戰,其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個局部戰場——塔山之戰的勝負,不但關乎
遼瀋戰役的進展乃至結局,而且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自此以後解放戰爭的進程。
戰場名將
吳克華
吳克華(1913~1987),中畈鄉芳家墩人。1913年出生於農民家庭。1929年秋參加紅軍,入伍即被選送信江軍政學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隨部隊離開中央蘇區進行長征。部隊出發1個月,又調任紅五軍團13師39團參謀長。抗日戰爭時期,他在膠東半島極其艱苦的鬥爭環境中,堅持執行黨的堅持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方針,率領部隊和組織民眾,壯大抗日武裝力量,積極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反投降戰役,粉碎日軍多次掃蕩,建立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在解放戰爭時期,他精心組織部隊參加了三保本溪、四保臨江戰役,指揮了解放鞍山、遼陽、營口之戰。在遼瀋戰役中,他直接指揮四縱投入興城攻堅戰,並迅速取得勝利。接著,他堅決執行中央軍委命令,出色地指揮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他與四縱全體指戰員一道,以“與陣地共存亡”的英雄氣概,在塔山阻擊國民黨的增援部隊,激戰6晝夜,擊退敵人11個師的進攻,確保了攻克錦州的勝利,創造了名震中外阻擊戰的典型範例。1987年2月13日在廣州逝世。
胡奇才
1914年10月28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高橋區李家田村一個佃農家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70團副團長。1937年底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抗大總校中隊長。1938年8月,奉派由延安赴山東,歷經3個多月,行程三千餘里到達沂蒙山根據地。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8支隊副司令員,不久任第4支隊政治委員、第1支隊司令員兼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此後堅持魯中抗戰達7年之久。1946年指揮新開嶺戰役,贏得遼東我軍首次大捷。在遼瀋戰役中,參與指揮塔山阻擊戰,與優勢之敵鏖戰6晝夜,有力保障了攻錦作戰的勝利。1997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
後世紀念
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63年,位於連山區塔山鄉,是在塔山阻擊戰戰役原址上修建的,陵園總占地面積1100畝。陵園正門於1982年建設牌樓,頂部鐫刻有時任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的“塔山革命烈士陵園”牌匾;陵園中心部建有塔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成於1963年,正面是陳雲同志題詞:“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鐫刻碑文詳述戰爭經過和英雄事跡。紀念碑的正南方建有塔山阻擊戰紀念館,2013年10月,經過改擴建的新紀念館落成開館,陳展面積2000平方米。在紀念碑的正北方,是1998年修建的革命烈士公墓,安葬著塔山阻擊戰中犧牲的700多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