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化學(第二版)》是由高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主要適用於臨床醫學、麻醉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醫學影像、臨床檢驗、生物技術、食品檢驗、護理學等醫學本科專業。
全書共分15章,主要介紹溶液理論、物理化學原理、物質結構基礎知識、常見儀器分析方法等高等醫學教育所需的化學知識。此外,每章末都有科學家簡介、參考文獻、習題,書末有六個附錄。
基本介紹
- 書名:基礎化學(第二版)
- 作者:張欣榮、閻芳
- ISBN:978-7-04-032512-6
- 類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 頁數:326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9-15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510千字
成書過程,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基礎化學(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由第二軍醫大學等13所醫學院校經近五年(截至2011年9月)的教學實踐聯合修訂而成。該教材採用國家標準(GB 3100~3102—93)規定的法定計量單位,選用規範名詞術語,並注意與後繼相關課程的銜接。
2011年9月15日,該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基礎化學(第二版)》共分15章,主要介紹溶液理論、物理化學原理、物質結構基礎知識、常見儀器分析方法等高等醫學教育所需的化學知識。教材中還配合主幹內容增加了一些學科科普知識、學科發展前沿知識及科學家簡介等內容。此外,每章末都有科學家簡介、參考文獻、習題,書末有六個附錄。
教材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參考文獻 | 第三節 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 |
第一節 醫用基礎化學概述 | 習題 | 一、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的基本要點 |
一、化學與生命科學的聯繫 | 第七章 化學動力學基礎 | 二、判斷共價分子空間構型的一般規則 |
二、醫用基礎化學的任務與作用 | 第一節 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 | 第四節 分子軌道理論簡介 |
三、怎樣學好醫用基礎化學 | 一、以反應物或產物濃度隨時間的變化率定義的反應速率 | 一、分子軌道理論的基本要點 |
第二節 國際單位制和法定計量單位 | 二、以反應進度隨時間的變化率定義的反應速率 | 二、分子軌道的能級及分子軌道中電子的排布 |
第三節 溶液的組成標度 | 三、平均速率和瞬時速率 | 三、鍵級 |
一、物質的量和物質的量濃度 | 第二節 化學反應速率理論簡介 | 第五節 分子間作用力 |
二、質量摩爾濃度 | 一、碰撞理論與活化能 | 一、van der Waals力 |
三、摩爾分數 | 二、過渡態理論 | 二、氫鍵 |
四、質量分數 | 第三節 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 科學家簡介 |
五、質量濃度 | 一、元反應和複合反應 | 參考文獻 |
科學家簡介 | 二、質量作用定律與速率方程 | 習題 |
參考文獻 | 三、反應分子數與反應級數 | 第十二章 配位化合物 |
習題 | 四、簡單級數的反應速率方程 | 第一節 配位化合物概述 |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數性 | 第四節 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 一、配位化合物的定義 |
第一節 溶液的蒸氣壓下降 | 一、van’t Hoff規則 | 二、配合物的組成 |
一、液體的蒸氣壓 | 二、Arrhenius方程 | 三、配合物的命名 |
二、稀溶液的蒸氣壓下降 | 第五節 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 四、配合物的異構現象 |
第二節 溶液的沸點升高 | 一、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 第二節 配合物的化學鍵理論 |
一、液體的沸點 | 二、催化作用理論簡介 | 一、配合物的價鍵理論 |
二、溶液的沸點升高 | 三、生物催化劑———酶 | 二、晶體場理論簡介 |
第三節 溶液的凝固點降低 | 第六節 藥物代謝動力學簡介 | 第三節 配合物的解離平衡 |
一、液態純物質的凝固點 | 一、體內過程 | 一、配合物的平衡常數 |
二、溶液的凝固點降低 | 二、速率過程 | 二、配位平衡的移動 |
第四節 溶液的滲透壓 | 科學家簡介 | 第四節 螯合物和生物配合物 |
一、滲透現象和滲透壓 | 參考文獻 | 一、螯合物的結構特點及螯合效應 |
二、溶液的滲透壓與濃度及溫度的關係 | 習題 | 二、影響螯合物穩定性的因素 |
三、滲透壓在醫學上的意義 | 第八章 氧化還原反應和電極電勢 | 三、生物配合物 |
科學家簡介 | 第一節 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 | 第五節 配合物在醫學上的套用 |
參考文獻 | 一、氧化值 | 科學家簡介 |
習題 | 二、氧化還原電對 | 參考文獻 |
第三章 酸鹼解離平衡 | 第二節 原電池 | 習題 |
第一節 強電解質溶液 | 一、原電池與電極 | 第十三章 滴定分析 |
一、強電解質溶液 | 二、電池的書寫方式 | 第一節 滴定分析概述 |
二、離子的活度和活度因子 | 三、常見電極類型 | 一、滴定分析的方法和特點 |
三、離子強度 | 第三節 電極電勢和原電池的電動勢 | 二、滴定分析法的操作程式 |
第二節 弱電解質溶液 | 一、電極電勢的產生 | 三、滴定分析的計算 |
一、弱電解質的解離平衡 | 二、原電池的電動勢與電極電勢的測定 | 第二節 分析結果的誤差和有效數字 |
二、弱電解質解離平衡的移動 | 三、電池電動勢與Gibbs自由能 | 一、誤差產生的原因和分類 |
第三節 酸鹼理論 | 四、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Nernst方程 | 二、準確度與精密度 |
一、酸鹼質子理論 | 五、電極電勢的套用 | 三、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
二、酸鹼電子理論 | 第四節 電勢法測定溶液的pH | 四、有效數字及其運算規則 |
第四節 水的解離平衡和溶液的pH | 一、指示電極 | 第三節 酸鹼滴定法 |
一、水的解離平衡 | 二、參比電極 | 一、酸鹼指示劑 |
二、溶液的pH | 三、溶液pH的測定 | 二、滴定曲線與指示劑的選擇 |
科學家簡介 | 第五節 生物感測器 | 三、酸鹼標準溶液的配製與標定 |
參考文獻 | 一、感測器工作原理 | 四、酸鹼滴定法的套用實例 |
習題 | 二、生物感測器概述 | 第四節 氧化還原滴定法 |
第四章 緩衝溶液 | 三、生物感測器套用實例 | 一、概述 |
第一節 緩衝溶液的組成和緩衝機制 | 科學家簡介 | 二、高錳酸鉀法 |
一、緩衝溶液的組成 | 參考文獻 | 三、碘量法 |
二、緩衝溶液的緩衝機制 | 習題 | 第五節 配位滴定法 |
第二節 緩衝溶液的pH計算 | 第九章 膠體分散系 | 一、EDTA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
一、緩衝溶液pH的近似計算式 | 第一節 分散系概述 | 二、EDTA配位滴定套用示例———水的總硬度測定 |
二、緩衝溶液pH計算公式的校正 | 一、分散系的分類 | 科學家簡介 |
第三節 緩衝容量和緩衝範圍 | 二、膠體分散系 | 參考文獻 |
一、緩衝容量的概念 | 第二節 表面現象 | 習題 |
二、緩衝溶液影響緩衝容量的因素 | 一、表面積與表面Gibbs自由能 | 第十四章 常用儀器分析方法概論 |
第四節 緩衝溶液的配製 | 二、表面活性劑 | 第一節 光度分析法 |
一、緩衝溶液的配製方法 | 三、乳化作用 | 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
二、標準緩衝溶液 | 第三節 溶膠 | 二、螢光分析法 |
第五節 緩衝體系在醫學上的意義 | 一、溶膠的基本性質 | 第二節 色譜分析法 |
科學家簡介 | 二、溶膠的穩定性與聚沉 | 一、色譜分析法概述 |
參考文獻 | 三、溶膠的製備和淨化 | 二、氣相色譜法 |
習題 | 四、氣溶膠 | 三、高效液相色譜法 |
第五章 難溶強電解質溶液的沉澱溶解平衡 | 第四節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與凝膠 | 四、毛細管電泳法 |
第一節 溶度積原理 |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特點與穩定性 | 第三節 電勢分析法 |
一、標準溶度積常數及其與沉澱溶解度的關係 | 二、高分子化合物對溶膠的保護作用 | 一、電勢分析法概述 |
二、溶度積規則 | 三、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滲透壓和膜平衡 | 二、離子選擇性電極 |
第二節 沉澱反應的利用與控制 | 四、凝膠 | 三、直接電勢法 |
一、沉澱的生成 | 科學家簡介 | 四、電勢滴定法 |
二、沉澱的溶解 | 參考文獻 | 科學家簡介 |
三、沉澱的轉化 | 習題 | 參考文獻 |
四、分步沉澱 | 第十章 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律 | 習題 |
第三節 生物礦化現象 | 第一節 氫原子光譜和Bohr理論 | 第十五章 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
一、骨骼的形成與齲齒的產生 | 一、Rutherford原子模型 | 第一節 人體元素組成 |
二、尿結石的形成 | 二、Bohr原子模型 | 一、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 |
科學家簡介 | 三、現代原子模型理論 | 二、人體必需元素的理化性質和生理功能 |
參考文獻 | 第二節 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徵 | 三、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
習題 | 一、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第二節 元素的選擇與演化 |
第六章 化學熱力學基礎 | 二、不確定原理 | 一、豐度規則和生物可利用規則 |
第一節 熱力學基本概念 | 第三節 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描述 | 二、有效規則 |
一、系統和環境 | 一、波函式和原子軌道 | 三、基本適宜規則 |
二、狀態和狀態函式 | 二、量子數及其物理意義 | 四、有效和特異性的進化規則 |
三、過程和途徑 | 三、原子軌道和電子云的角度分布和徑向分布 | 第三節 生物無機化學簡介 |
四、熱和功 | 第四節 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 一、新興的邊緣學科———生物無機化學 |
五、熱力學能 | 一、禁止效應和鑽穿效應 | 二、生物無機化學在發展中的研究課題 |
第二節 能量守恆和化學反應熱效應 | 二、多電子原子軌道的能級 | 第四節 幾種人體必需元素的研究示例 |
一、熱力學第一定律 | 三、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 一、常量元素鈣的生理功能和營養 |
二、熱力學能的變化與等容反應熱效應 | 第五節 元素周期表與元素性質的周期性 | 二、微量元素硒的研究 |
三、系統的焓變和等壓反應熱效應 | 一、元素周期表 | 三、微量元素鋅的研究 |
四、反應進度、熱化學方程式 | 二、元素性質的周期性 | 四、微量元素錳的研究 |
五、Hess定律和反應熱的計算 | 科學家簡介 | 五、微量元素鎂的研究 |
第三節 化學反應的方向 | 參考文獻 | 科學家簡介 |
一、自發過程 | 習題 | 參考文獻 |
二、熵與熱力學第二定律 | 第十一章 分子結構 | 習題 |
三、Gibbs自由能與化學反應的方向 | 第一節 現代價鍵理論 | 附錄 |
第四節 化學平衡 | 一、共價鍵的本質 | 附錄一 我國法定計量單位 |
一、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 | 二、價鍵理論的基本要點 | 附錄二 一些基本物理常數 |
二、化學反應的限度與標準平衡常數 | 三、共價鍵的類型 | 附錄三 標準溶度積常數(298 K) |
三、標準平衡常數與化學反應的方向 | 四、鍵參數 | 附錄四 一些物質的基本熱力學數據 |
四、多重平衡 | 五、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 | 附錄五 常見氧化還原電對的標準電極電勢表(298 K) |
五、化學平衡的移動 | 第二節 雜化軌道理論 | 附錄六 常見配合物的標準穩定常數 |
第五節 非平衡系統熱力學與生命簡介 | 一、雜化軌道理論的基本要點 | 漢英索引 |
科學家簡介 | 二、雜化軌道的類型和分子的空間構型 | 元素周期表 |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基礎化學(第二版)》依託第二軍醫大學化學基礎課程信息化教學平台,建設了“基礎化學”數字課程。該數字課程分3個層次:數位化課程資源(包括電子版教材、電子版參考書、課程標準、課程培養方案等);章節資源(包括教學視頻、教學課件、教案、學習指導、習題、難題解析等) ;知識點資源(包括知識擴充、最新研究、雙語素材、相關實驗、互動問題、常見問題、動畫與圖像等資源)。另外還有課堂自錄視頻(40min)、章節要點講授視頻、化學實驗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軟體、化學實驗視頻等。
教材特色
1、按照重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確定的目標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為體現和落實素質教育,該教材在建設目標上體現知識、能力、人格發展並重,內容編排上體現基礎性與發展性協調。因此,該教材在選材上既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等“三基”的訓練,同時也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科學研究基本手段的培養。
2、注重“醫學”特色和實際套用。結合與現代醫學相關的化學新進展,在大多數章節的最後都增設了化學在醫學研究領域的套用內容,適當引入一些與現代醫學研究相關的化學研究手段。注重實際套用,結合基礎化學“內容廣、學時少”的特點,該教材經過設計實現了知識體系的“板塊化”,以“模組整合”思路最佳化教學內容。
3、引入研究型案例。為體現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結合,加強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SRT),該教材增加了引導學生關注學科發展前沿的研究型案例,主要有以下3種形式案例:(a)信息式案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最新研究、前沿知識。(b)實錄式案例:敘述一個事件的情境,記錄實際發生的事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c) 問題式案例:以問題為主線而設計的案例。
作者簡介
張欣榮: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無機化學教研室教師。
閻芳:濰坊醫學院化學教研室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