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學術第二十四輯

基督教學術第二十四輯

《基督教學術第二十四輯》是2020年12月1日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慶熊、徐以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教學術第二十四輯
  • 作者:張慶熊、徐以驊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ISBN:97875426720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基督教學術(第二十四輯)》收錄的文章包括聖經研究、基督教的神學和哲學、中國語境下的基督教研究等方面,我們依照這樣的內容分類並結合時間次序進行編排。
其中有關聖經研究的文章只有兩篇,但有必要提一下聖經研究的重大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按照基督教的正統教義,聖經是神聖啟示的記錄,基督教神學應以聖經為依據論證基督教的信仰。然而,閱讀了這兩篇有關聖經文章的讀者會發現,聖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編撰起來的,且可以按照新的歷史發展情況加以解釋。對聖經編撰過程的研究和經義的詮釋是聖經學的重要課題。西方的經學如同中國的經學一樣在古往今來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主宰著人生意義的認識和社會政治思想的大方向。希伯來聖經中的歷代志(以《撒母耳記》《列王紀》為主)有點像儒學經典中的春秋三傳。歷代志的作者稱為“文士”,是大衛以來以色列王國所設立的官僚機構中的“史官”與“書記”,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也有類似的機構設定和文士階層。歷代志的內容決非僅僅是史料,更重要的是帶有褒貶的“微言大義”,這在聖經中被視為上帝通過歷史所展示出來的神聖啟示的內容,在中國的儒家思想中被認為是天道和天理的體現。這樣的對歷史意義的闡發和人物功過的評價有的是當時的“史官”與“書記”本來就加上的,有的是在後來的編撰過程中添加上去的。聖經學的研究旨在闡發其中的思想意義和揭示它們實際發生的過程。那么如何對此加以研究呢?找出各種相關的文本,梳理它們演變的譜系,尋找它們共同的“底本”,再加上考察帶有時代烙印的文士階層的“集體意識”和為某種政治目的或信仰認同而編撰的思路。近代以來西方聖經學研究與聖經批判相結合,構成西方啟蒙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現當代它又與民族解放運動和對後殖民主義的批判相結合。可見,聖經學決非一家之言,而是呈現出左與右、革新與保守的百家爭鳴的局面。
有關基督教的神學與哲學的關係也同樣是豐富多彩的。在本輯收錄的諸多相關文章中能夠看出基督教神學與哲學的互相影響和歷史演變的過程。在《康德(萬物的終結)中的末日審判思想考辨》那篇文章中能夠看到,康德對基督教末日審判教義的理性詮釋在當時的保守派眼中是對基督教信仰的大逆不道的惡毒褻瀆,但在今天的某些接受了理性啟蒙的基督教神學家那裡卻被視為對基督教倫理價值觀念之精髓的“抽象繼承”。

圖書目錄

論“歷代志作者”文士群體的教育制度、文獻編纂模式
及其思想觀念
蘇吉薩拉迦與後殖民主義聖經批評:評價與展望
國外伊西斯研究概論
——兼談基督教對希臘羅馬宗教研究的影響
略論中世紀一神論背景下柏拉圖主義的傳統與流變
“奧古斯丁範式”與當代共和主義
因德性稱義嗎?
——對多瑪斯·阿奎那道德神學的一項批判研究
逃離抑或忍耐:馬丁·路德論瘟疫的應對
從自然的內在秩序到“絕對的可能性
——試析康德早期神學的範式轉換
康德《萬物的終結》中的末日審判思想考辨
費希特、耶可比與無神論之爭
施萊爾馬赫論三一論:回應韋爾奇對他的批判_
論馬克思對宗教異化與勞動異化的雙重批判
白銀時代宗教哲學家對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東正教建構
——基於社會主義與東正教的考察
巴特與莫扎特
——對莫扎特及其音樂的宗教根源的探討
宗教經驗的分析性證明和現象學證明:奧爾斯頓和胡塞爾
後期維根斯坦與宗教命題的意義
卡爾·拉納三一論概述
潘能伯格早期的啟示論及其爭議與批評
泰勒的護佑自然神論的四重遮蔽及其效應
漢語神學的濫觴
——明末上帝的存在論論證及其意義
本土牧師謝錫恩傳:以儒術闡二約聖經
教會名校在清末民國時期扮演的角色
——以中西女塾為例
從《靈光》到《午飯之前》
——田漢文本中的”希伯來精神“話語
趙紫宸的基督教世界主義觀念
論證道團(生命社)與基督教新文化運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