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LUCC的西遼河流域人為干擾程度研究

基於LUCC的西遼河流域人為干擾程度研究

《基於LUCC的西遼河流域人為干擾程度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由劉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LUCC的西遼河流域人為干擾程度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東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干擾所造成的影響和變化正日益增強,科學評估人為干擾對現在和未來環境變化影響的程度以及疊加在自然變化上的幅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已成為人類對自然環境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最能直觀反映人為干擾的影響與綜合結果。以LUCC為切入點,西遼河流域為案例區,通過對近20年典型時段的遙感影像解譯,研究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時空格局,識別與劃分人為干擾類型;從空間結構變化、時間效應變化和利用強度變化等三個維度,建立人為干擾程度定量評價指標體系,採用GIS方法,以柵格為基本研究單元,系統評估西遼河流域人為干擾程度,揭示流域人為干擾程度的時空異質性和變化格局;在GIS支持下,全面評估西遼河流域人為干擾的潛在風險,結合實地調研,提出基於空間合理化利用的人為干預策略,為促進生態脆弱區土地合理利用,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空間信息支持與決策。

結題摘要

本研究綜合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實地調研等技術手段,通過遙感解譯,揭示了西遼河流域近20年內土地利用/覆被與景觀格局變化特徵及規律;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探討了西遼河流域人為干擾程度的時空格局變化;在此基礎上,研究並分析了人為干擾的潛在風險,提出了人為干預策略。研究表明:1990-2010年,西遼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發生了較大改變,但耕地、草地占主體、以農牧為主的社會經濟結構未發生明顯變化;土地利用的廣度和深度逐漸增強,景觀多樣性下降,景觀格局趨於破碎化。近20年來西遼河流域人為干擾程度呈增強趨勢,強值區範圍擴大,人類活動對流域的干擾日趨強烈。道路干擾呈以離散的強幹擾區域為中心,干擾強度向外圍逐漸減弱的格局;道路干擾程度與道路密度、地形地貌和道路組成結構密切相關。西遼河流域潛在風險高值區主要分布在上、下游,集中於地勢平緩、適宜開發,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河流兩岸的旗縣;低值區則主要集中在地勢較高的旗縣。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潛在風險程度不同,自然或半自然景觀(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潛在風險高於人為景觀(建設用地、耕地),西遼河流域遭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有進一步增強的趨勢。西遼河流域土地開發利用應堅持退耕還林(草),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加強草地保護,禁止大規模土地開墾,降低人為干擾風險;積極治理、合理利用未利用土地,將保護生態和環境擺在首位的人為干預策略。研究結果可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空間信息支持與決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