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風景園林的遊憩規劃設計標準與規範研究

基於風景園林的遊憩規劃設計標準與規範研究

《基於風景園林的遊憩規劃設計標準與規範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吳承照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風景園林的遊憩規劃設計標準與規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吳承照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針對與日俱增的國民戶外遊憩多樣化需求,風景園林學科對這一社會經濟需求回響的落腳點就在於遊憩規劃設計與資源管理,保護、創新多樣化的戶外遊憩環境。上世紀70s以來西方國家逐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遊憩規劃設計與管理標準規範體系,對自然文化資源的保護起了重要作用;而國內相對比較滯後,客觀發展態勢又要求必須儘快建立適應中國國情的引導性標準規範,推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本項目在多年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基礎上,以遊憩規劃設計與管理標準規範為目標,著重研究三個問題:一是各類遊憩活動和體驗及其配套服務設施的技術指標體系;二是遊憩規劃設計與管理中的科學方法和關鍵技術;三是明晰遊憩規劃設計與其他相關規劃設計的獨立性或融合性關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標準及其規劃設計的規範指南,在休閒遊憩旅遊與風景園林人文關懷之間建立一個技術平台,深化、完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與遊憩相關的標準和規範。

結題摘要

在生命、生存、生產、生活4種狀態中,遊憩是人類生活的高層次追求,是人類工作勞動之餘身心恢復調整與創造創意活動過程。遊憩如同生態修復一樣,是人類對自身生理、心理、精神和健康的一種修復、調整活動,是一種必要性生活需求。人類從事遊憩活動的環境需求自古以來東西方有共性也有差異性,共性均是以室內與戶外環境二大類為主,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形成荒野、半荒野、鄉野、半現代和現代環境序列,差異性主要是在人與自然空間關係上,西方強調自然的功能性,東方強調自然的精神性,自然價值觀的差異直接驅動東西方風景園林形態結構的不同,傳統理論更多是從形式上給予解釋,而遊憩理論從生活本源追求上給予解釋,從更深層次上解釋了風景園林的本質與發展規律。 遊憩理論作為風景園林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地關係規劃設計中強調景觀環境與精神健康的互動關係及其規劃設計策略,經過近4年的深入研究逐步從遊憩價值與需求、分類體系、時空行為、歷史發展、生態影響、健康影響、規劃設計、資源管理等8個方面構建了景觀遊憩學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實踐體系,初步建立了景觀與遊憩互動影響的實驗體系,包括景觀的健康影響實驗方法與技術,遊憩體驗的真實性感知測量方法、生態影響測量的實驗方法、遊憩行為跟蹤與測量方法等領域的開拓性嘗試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景觀遊憩學在科學化方向上邁出一大步。 在套用實踐方面,建立基於生態與遊憩需求融合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特別是在城市公園規劃與管理、郊野公園規劃與管理、國家公園規劃與管理、風景名勝區規劃與管理、大地景觀規劃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調研和重要實踐,在城市綜合性公園遊憩設施配置標準、郊野公園遊憩設施配置標準、國家公園管理規劃規範、公園解說系統有效性評價、健康景觀設計導則、遊憩容量管理指南、城市公園社會協同管理模式、大地景觀規劃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