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社會網路分析技術對獼猴社會結構的量化研究

基於社會網路分析技術對獼猴社會結構的量化研究

《基於社會網路分析技術對獼猴社會結構的量化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張鵬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社會網路分析技術對獼猴社會結構的量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鵬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社會結構是動物行為生態學的基礎研究課題,也是認識一個物種生存狀態及其在複雜環境中進化過程的基本途徑。獼猴是種群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和適應能力最強的靈長類動物。它們具有怎樣的社會結構,如何量化分析其特點和適應性意義,是靈長類學者關心的熱點科學問題。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局限於對飼養種群的觀察,對野生種群的研究較少。本項目在掌握了海南南灣野生獼猴的組成檔案、種群動態及識別群內個體的基礎上,擬引入社會網路分析技術(SNA),配合GPS項圈跟蹤和遺傳學親緣譜系鑑定方法,首次建立野生獼猴的社會網路多維模型,量化個體間、派系間和群間等不同層次的社會結構,分析海南獼猴的社會結構特點,從系統進化、生態因素和社會因素等角度綜合理解獼猴社會的進化背景和適應意義,完善靈長類社會生態學理論。通過推廣SNA技術在靈長類研究中的跨學科套用,改善國際相關研究主要局限於對飼養種群觀察的現狀,開拓動物行為生態學的研究領域。

結題摘要

社會結構是行為生態學研究中核心課題之一,也是了解一個物種生存狀態及其在複雜環境中進化過程的基本途徑。獼猴是種群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和適應能力最強的靈長類動物。它們具有怎樣的社會結構,如何量化分析其特點和適應性意義,是靈長類學者關心的熱點科學問題。本項目首次建立野生獼猴社會網路結構的多維模型。在突破了個體識別、個體親緣關係鑑定和GPS項圈跟蹤等技術瓶頸的基礎上,量化個體間、派系間和群體間的社會關係,全面理解海南獼猴的社會和行為特點。 從生態學、系統進化和社會因素等多個角度綜合討論靈長類社會多樣性及其適應性意義,完善靈長類行為生態學研究理論。推動了社會結構分析方法的跨學科套用,改善國際上相關研究主要局限於對飼養種群觀察的現狀,開拓了動物行為生態學的研究領域。四年來,出版4本專著/譯著100餘萬字,發表43篇靈長類學論文(其中包括12篇SCI論文和4篇SCI會議論文),主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6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16次,項目負責人張鵬受邀前往日本、印尼、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學術交流,受聘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SSC)物種保護委員會委員、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編委、Primates編委、《獸類學會》和《人類學學報》編委,被推選為中國動物學會中國靈長類學分會秘書長,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和廣東省高層次人才計畫。協助組建廣東省首個文科重點實驗室“人類進化與科技考古實驗室”,培養1名教授,1名高級實驗師,1名副教授,博士生,6名碩士生,引進5名國際博士後。支持6名中山大學本科生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深造交流每人1年。項目成果獲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第四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金獎,2015年度中國好書提名,第十一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科普類推薦圖書提名,第八屆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和廣東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研究教學獎勵。研究成果和項目負責人受到中央電視台、廣東衛視和新華社等權威媒體的多次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