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生態文明的區域發展模式研究

基於生態文明的區域發展模式研究

《基於生態文明的區域發展模式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曾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生態文明的區域發展模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曾剛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試圖從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以來經濟活動空間關係、空間過程的最近發展態勢,透視基於生態文明的區域發展模式。擬從企業區位因子由傳統的原料、勞動力、市場向生態環境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區域經濟政策的轉變以及區域發展由追求單一的經濟開發目標向尋求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多重目標轉變的現實出發,藉助文獻系統分析、問卷和田野調查、GIS分析等方法,以上海崇明生態島為重點分析對象,系統評判傳統區位理論的現實價值,研究新時期經濟活動的空間形態、區位因子、內部作用機理,構建定量分析指標體系,探索體現當前開發中國家特點、中國特色的經濟地理新論的理論框架以及基於生態文明的區域發展模式、路徑與政策措施,為我國經濟地理學理論、方法的創新和區域發展的科學決策服務。

結題摘要

通過對甘南、山東東營、上海崇明、廈門等地的生態文明建設狀況、區域發展戰略、企業創新網路的實地調研,課題組對中國基於生態文明的區域發展模式與途徑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表明,第一,全球與地方的聯結需要以一定條件為前提,並不是所有地區都能通過嵌入到全球網路實現地方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欠發達地區融入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契機。然而,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同目標下,垂直方向不同行政空間層級之間存在利益衝突關係。從成因上看,地方文化、經濟和生態因素、外部力量是影響不同空間層級矛盾的關鍵要素;第二,從上海崇明生態島區域發展模式的實證分析來看,生態區域論可以成為指導欠發達農村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理論基礎,基於環境、生態、社會、經濟、管理五大類的建設指標體系可以發揮科學與套用結合的橋樑作用。欠發達地區不是都必須通過工業化、城市化途徑來擺脫貧困。上海崇明利用生態文明建設契機,通過生態貿易與補償方式,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民生改善速度明顯快於上海其他郊區。地方根植性與全球創新網路的結合為欠發達地區產業集群建設、跨地域產業集群之間的合作網路建設提供了新途徑,崇明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勢頭良好;第三,從長三角區域發展內部機理來看,理工科高校為創新網路核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長三角地區裝備製造業產學研創新網路中參與合作的組織數迅速增多,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聯繫不斷加強,網路知識交流愈發頻繁,創新網路形態呈現“核心—邊緣”結構範式,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工科院校在長三角裝備企業創新網路中成為核心和引領者。地方與全球互動合作色彩愈來愈濃。從演變過程看,長三角裝備製造業產學研創新網路集聚程度越來越高,平均距離越來越短,區域間的產學研合作越來越多。儘管長三角地區的企業目前仍傾向於與本地高校、科研機構進行合作,但行政邊界對產學研合作行為的影響逐步減小,北京強大的知識擴散效應開始在長三角地區顯現,全球技術合作網路的“苗頭”開始出現(以Local Buzz為主,但Global Pipeline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待建立。長三角裝備製造業產學研創新網路中,中心度較高的成員多為高校,企業的網路中心性較差,雙向互動的合作創新機制尚未建立,與西方發達經濟體差異很大。長三角裝備製造業產學研合作創新網路建設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魯棒性和網路連線可靠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