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地區差異性的糧食補貼合理化機制研究

《基於地區差異性的糧食補貼合理化機制研究》是易福金為項目負責人,南京農業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地區差異性的糧食補貼合理化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易福金
  • 依託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迄今為止,現有文獻對我國糧食補貼政策是否提高了糧食產量的評估研究得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主要原因是各地區實施補貼的方式、農作物種植結構和自然條件的巨大差異性。因此,拋開地區差異性談補貼政策的效果是有待商榷的,並且也會導致糧食補貼中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可能性。基於各地區的不同特點、國家財政約束和WTO規則下對與生產掛鈎補貼的限制,本課題通過構建我國農業區域生產模型,針對地區的差異性,對糧食補貼政策在各地區的實施方式、補貼強度、國家財政補貼總量等進行最佳化分析,最終在有限的補貼總量下,建議各地區採取效率最高的補貼方式,最大化提高糧食產出以提升糧食安全程度。此外,本研究所構建的農業區域生產模型與其它類似模型的顯著不同點在於可以最大程度地描述各地區的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並且用供給彈性校準模型可以保證對政策的模擬不會過分偏離真實的市場反應,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同時也可以廣泛套用於其它農業政策評估。

結題摘要

自2004年糧食補貼政策實施以來,國家給予農民的種糧支持力度逐年快速增加。2004年給予農民的糧食補貼總額為145億元,2012年激增到1668億元。即使大量的公共資源用於糧食補貼,該政策對糧食產出的影響仍然無從知曉。本課題通過構建我國農業區域生產模型,針對地區的差異性,對糧食補貼政策在各地區的實施方式、補貼強度、國家財政補貼總量等進行最佳化分析,最終在有限的補貼總量下,建議各地區採取效率最高的補貼方式,最大化提高糧食產出以提升糧食安全程度。 本研究自2014年1月開始。到目前為止,按照研究進度安排開展了文獻回顧、理論分析、實證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並且已接近研究結題階段。本課題的研究分為三個部分展開:(1)從流動性約束視角對糧食補貼的兩個基本目標,增加糧食生產和促進農民收入提高,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彌合了當前對我國糧食補貼政策效果評價結論不一致的分歧。這項研究認為總體上我國糧食補貼政策促進了糧食生產並且有助於農民收入的提高;(2)本研究同時建立了我國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部門模型。該模型是“自下而上”建立的分地區,涵蓋16類農產品生產的局部均衡模型,能夠有效模擬農業政策變化對糧食生產以及農產品市場的影響;(3)基於以上農業生產部門模型,模擬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糧食補貼方案的效果。結果顯示,以產量為補貼發放的標準對糧食生產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同時,傳統的糧食主產區是糧食增產的主要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