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出行行為的兒童友好型住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是依託大連理工大學,由劉漣漣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出行行為的兒童友好型住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 依託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漣漣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聯合國倡導“兒童友好型城市”的背景下,探討有助於兒童活動、出行和健康成長空間的兒童友好型住區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無疑是一項富於挑戰性的選題。本課題以兒童出行行為為基礎,對兒童友好型住區及其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旨在完善、深化和豐富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理論,為兒童友好型住區的建設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基礎。研究內容包括:首先,基於文獻研究和國內外實踐經驗,構建基於出行行為的兒童友好型住區理論框架;再是,重點探討兒童日常通學與戶外活動等出行行為特徵,及其對路徑與空間的認知評價,進而對兒童出行行為特徵與住區空間環境進行關聯性研究,獲取兒童對活動出行空間的需求,以此提構建兒童友好型住區的評價指標體系;最後,通過中歐城市生態住區的兒童友好規劃評價與比較,總吉他們之間的差異與差距,並進一步確定與完善適宜我國的兒童友好型住區評價指標的量化標準。
結題摘要
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聯合國人居中心通過了“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決議。2002年,聯合國明確要求各會員國承諾發展有利於兒童居住的社區和城市。目前,除了中國,全球已有400多個城市獲得了聯合國兒童友好城市的權威認證。我國在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建設上仍面臨嚴峻的挑戰。倡導兒童友好城市住區發展應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的新主題。本項目對兒童通學出行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受訪國中生通學出行以小汽車為主(53%),其次是步行(39%),公車和腳踏車出行比例極低。小學生(53.6%)和幼稚園(73%)通學出行以步行為主,其次是小汽車(小學生33.7%,幼稚園24%),公交通學出行比例低,沒有腳踏車出行。從出行距離看,出行距離在<400m以內步行占比最大,並出現小汽車出行。上述分析顯示:住區規劃模式(封閉,開放),住區與教育機構的距離,及其周邊公交站點可達性,步行環境是影響兒童通學出行行為的主要因素。對兒童的遊戲出行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住區範圍的遊戲出行方式以步行為主,10min以內的遊戲出行不足50%。7歲以上學齡兒童戶外活動頻率明顯下降。小區級的戶外公共開放空間的兒童使用率高,住宅組團級與宅間院落級的公共開放空間的兒童使用率較低。公共開放空間服務範圍,兒童可達性(距離與步行環境)和公共開放空間的面積是影響兒童遊戲出行選擇的重要因素。通過中歐案例住區比較顯示,歐洲兒童友好住區規劃具有以下特徵:(1)以公共運輸供給以快速軌道交通為主;公交站點服務半徑以300m為宜。(2)具有規劃完整,法規完善的多樣化非機動交通路網。(3)住區道路設計體現多種交通模式平等共享。採用30 km限速路,盡端路,提高住區步行出行安全。(4)住區規劃保持小街區尺度、高沿街面密度、高密度路網和交叉口密度。(5)住宅、工作、休閒和教育功能的混合布局。(6)注重兒童與家庭參與。基於上述實證研究和對國內外相關評價體系研究,初步構建適宜我國國情的兒童友好住區評價體系,包括共7項一級指標:住區開放性、街道的多樣性、基礎服務設施可達性、步行友好性、鄰里安全性、機動車可控性和兒童參與性,和18項二級可量化指標。本課題研究成果對應對我國兒童友好型城市發展需求,實現城市住區人性化、生態化、公平化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並為我國構建兒童友好城市住區,提供切實有效的量化指導標準,為兒童友好型住區規劃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