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中國遺產保護實踐的原真性與完整性研究

《基於中國遺產保護實踐的原真性與完整性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張成渝擔任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中國遺產保護實踐的原真性與完整性研究
  • 項目負責人:張成渝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遺產領域的核心理念,是世界遺產申報、遺產價值評估、遺產保護和環境整治的直接依據,因而一直是近二十年國際遺產學研究的熱點,並日漸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目前,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認知,主要源自歐洲乃至日本遺產學界,鮮有中國的貢獻。這一狀況與中國積累了豐富的遺產保護思想(如,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狀況不符。此外,關於兩個理念的已有認識,表現出原真性指導文化遺產、完整性指導自然遺產的明顯傾向。這種單項指導關係,對於融自然與文化要素為一體的多數中國遺產地的保護,缺乏切實的指導。.本課題通過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的融匯運用,研究中國幾個主要遺產類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初步凝練出具有中國遺產特色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要素體系。此外,加強自然遺產、活態遺產的原真性、完整性研究。從人與遺產地關係的全新視角考察原真性、完整性,這一視角對中國世界遺產申報中大量涉及的原住民安置問題,極富現實意義。

結題摘要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遺產領域的核心理念,也是世界遺產申報、遺產價值評估、遺產保護和遺產環境整治的直接依據。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遺產保護思想和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遺產保護實踐,如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落架大修等。但是,當前國際通行的遺產保護原真性和完整性認知,卻缺乏來自中國的貢獻。這種現狀實源於中國加入全球世界遺產事業30年來缺乏具有遺產針對性的有效總結。在此背景下,本課題的研究架構和成果不僅旨在揭示基於中國遺產實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認識,更注重通過考察中國遺產問題的特殊性和差異性,探索現階段中國遺產保護、利用的原真性新解。從研究基礎上,持續追蹤國外遺產原真性與完整性研究狀況,並對重要國際遺產文獻進行了翻譯、推介。理論思考方面,從原真性、真實性概念辨析的小處著眼,探討表現在譯詞選擇爭鳴之下,中國業界對於遺產保護自身特點的若干根本認識,它們有著與西方遺產保護同中存異的顯著特點。中西遺產問題,既有特性又有共性。共性基於遺產修復、保護應該普適的科學原則,特性則表現為中西遺產差異。以《文化遺產地解說與展示憲章》為切人,初步探討了這兩個概念在遺產領域的重要性及憲章中的不足。彌補這一不足,仍需進一步圍繞原真性、完整性與解說、展示的內在關係來進行。從原真性與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方面,探討中國旅遊學界和遺產學界對於遺產及其所在社區可持續發展的不同理解——同為可持續,但對於保護要求的嚴格程度不同。結合實證表明,貴州梭嘎生態博物館的所謂“失敗”和貴州巴拉河鄉村旅遊的所謂“成功”,源於不同的評價側重點。二者對遺產可持續利用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含義遠較此種表象更為深遠。實證研究方面,以圓明園遺址公園內三大主要保護工程,探討原真性保護與遺址展示的關係。在評價西洋樓景區、含經堂遺址、九州景區總體遺產展示效果不足的基礎上,論證了一種更好地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研究功能的圓明園遺址分區保護展示構想。此外,對世界文化遺產地龍門石窟進行了必要的研究拓展,從課題預期之初的石窟本體研究,擴展到對龍門乃至唐代洛陽的研究,以遺產點的研究帶動遺產區系研究,使得對於龍門石窟遺產價值和原真性的認識更加立體和全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