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城鎮

域城鎮

域城鎮位於淄博市博山區西北郊, 鎮機關駐地距博山區政府2公里,北與淄川區磁村鎮、崑崙鎮交界,西與石門鄉、萊蕪市茶葉口鄉接壤,東與博山城區、白塔鎮相鄰,南與山頭鎮相連。域城鎮地處山區和平原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東西最大距離10.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3.8公里,總面積117.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32公頃。全鎮轄4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68615人(2001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5.13‰。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和蒙古族, 人數為54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全鎮有王、劉、田、李、昃等38個姓氏,其中劉姓最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域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淄博市
  • 地理位置:淄博市博山區西北郊
  • 面積:117.39平方公里
  • 人口:68615人(20017年)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自然狀況,行政區劃,主要經濟狀況,強鎮由來,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域城鎮歷史悠久,人民生活,鎮村建設,組織建設,基層政權建設,主要村落,北域城,東域城,人物簡介,郇振民,高秉坊,閻瑜,李慶章,王方泉,孫兆群,

基本概況

歷史沿革

北魏道武帝拓跋?(386~408年),賜崔恬食邑,因名胡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村名為“域城”。
1949年10月改為博山第二區
1958年10月改為鋼鐵人民公社
域城鎮
1962年復改為域城人民公社
1984年1月改為域城鎮至今
域城鎮位於博山區西郊,北臨淄川區,西接章丘、萊蕪,東臨白塔鎮、開發區,南接山頭鎮。205國道、濱博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張博快速通道穿越北片10個村。總面積117.39平方公里,近郊村17個,山區村27個,常住人口68615人(20017年)。
域城是南北朝時絳幕縣故治。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為“域城”。鎮政府駐地北域城村,民國時期屬博山縣第二區,1949年10月改建成為域城三區。1958年10月成立鋼鐵公社。1962年建立域城公社。1984年社改鄉(鎮)為域城鎮。1992年11月嶺西鄉撤消併入域城鎮。1994年5月將蕉莊鎮撤消併入域城鎮。2001年4月石門鎮撤消合併到域城鎮。
和尚房村位於鎮西南部,又名柿岩村。距城區5公里,地處懸崖深谷之中,四面環山,群峰夾峙。和尚坊植被面積95%以上,山林資源豐富,有流蘇、黃楝、國槐、黃櫨、側柏等樹種,還有珍貴的後娘棍樹(學名刺楸)。村西號稱“山東第一檜”的檜柏,根扎巨石縫隙中,背靠石壁,主幹挺拔,直插雲天。樹高37米,胸圍2.9米,樹齡300年以上,傳說系清朝兵部尚書孫之獬所植。和尚坊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禹王山系原山之主峰,因其峰建有禹王殿,俗稱禹王山,位於博山城西9公里,域城鎮嶺西村西部。主峰海拔797.8米,山勢奇偉,為顏神八景之一“禹王積雪”。禹王山有古齊長城遺址,主峰建有禹王殿,側峰修築泰山行宮。每年農曆三月三、九月九,舉辦廟會。

自然狀況

主要山脈有禹王山、 瑚山、雙峰山、歪嘴山等。主要河流有范陽河、素濱河、石溝河等,境內流長14.2公里,流域面積72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蓖麻等。全鎮植被面積5618公頃,覆蓋率78%。

行政區劃

域城鎮轄張家莊、小喬、小李、羊欄河、孟家頂、大李6個社區居委會;大峪口、小峪口、閆家樓、伊家樓、昃家莊、姚家峪、和尚房、嶺西、上虎、下虎、桃花泉、牛角、南閆、北閆、叩家、董家、徐雅、茜草、汪西、李芽、樓子、尚莊、蔭柳、桃園、北峪、天門、石門、石匣、東流、西流、上惡、黃鹿嶺、黃石塢、龍堂、夾山、青龍灣、澤蒜峪、山王、岳峪、峪口、東廂、西廂、黃連峪、鎮門峪、東域城、北域城、南域城、西域城、平堵溝、大喬、房家莊、楊家、岜山、蕉莊、張莊、大莊56個村。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2萬元,1978年為2730萬元,20 00年為56.2億元。 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是11.2∶61.6∶2 7.2。 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722.68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8.2億元。域城鎮工業發達,主要企業有萬傑集團、山東祥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

強鎮由來

域城鎮系全省百強鄉鎮之一,多次被淄博市政府命名為全市綜合經濟實力第一鎮稱號。自1988年以來,財政收入連續13年位居博山區第一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山東省文化體育先進單位、山東省檔案管理先進單位、省級星火示範鎮、淄博市先進黨委、淄博市模範鎮政府、淄博市經濟強鎮、淄博市企業綜合實力第一鎮、淄博市企業經濟效益第一鎮、淄博市利用外資十強鄉鎮、淄博市科技興市先進集體、淄博市發展鄉鎮企業龍頭鎮、淄博市土地管理先進單位、淄博市明星鄉鎮、淄博市師資隊伍建設先進單位、淄博市首批小康鎮等。

大事記

北魏道武帝(386~408年)敕封崔恬為繹幕子,建北、東、南品字型三城,即現北域城、東域城、南域城。
1943年4月,原山區中隊、嶺西聯防隊100多人,對姚家峪東山炮樓展開政治攻勢,連續喊話四天,炮樓內日偽軍15人,除一名日軍逃跑外,其餘全部投降。
5月13日, 博萊縣大隊在內線配合下,一舉消滅北域城偽警備隊一個小分隊,俘敵25人,繳槍28枝。
1944年11月,區中隊在西域城、和尚房民兵的配合下,對日軍西域城據點進行了長時間圍困,但日軍拒不投降,最後用炸藥把炮樓炸歪,拔掉了這一據點,俘虜日偽軍50餘人,繳獲槍枝50餘枝。區中隊犧牲三人。
1947年8月27日, 魯中警備七團政委張建庚帶領一個營,護送博山、淄川1000多名村幹部和土改積極分子轉移時,在禹王山與國民黨新五軍一個團遭遇,在博城、原山兩區武工隊、聯防民兵及淄川縣獨立營的配合下,與敵激戰一天,斃敵團參謀長以下官兵70餘人。戰鬥中,七團郭敬富營長英勇犧牲。
1948年2月24日, 博山縣獨立營和原山、博城兩區中隊,突襲房家莊據點,殲滅敵自衛大隊及聯保隊66人,解除了博城敵軍對西山根據地的威脅,受到泰山軍分區的通令表揚。
1953年, 博山烈士陵園建成。陵園占地1.62萬平方米,安葬著本籍和外籍137名為革命殉難的烈士忠骨。
1972年3月, 域城鎮水泥廠動工興建,1974年投產,後幾經擴建,形成了年產40萬噸的能力,並投資建設了微電機廠、運動器材廠、生物製品廠、塑膠廠等,1997年更名為山東祥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至2000年公司產值1.6億元。
1988年,域城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06億元,成為全區第一個億元鎮。
1989年8月,蕉莊電廠動工興建,裝機容量1.2萬千瓦。1999年被省政府認定為綜合利用電廠。
12月1日, 中共山東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王懷遠在市委、區委主要領導及域城鎮黨委書記、鎮長陪同下視察了博山第一棉紡廠仿真絲工程。
1992年1月,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志浩視察博山第一棉紡廠。
11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博山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在鎮域內設立。
是年,淄博萬傑醫院經國家衛生部、外貿部批准設立,這是國內首家中外合資綜合性醫院。
1993年12月7日,伊家樓煤井發生主提升井(立井) 塌方事故,12名礦工被堵,經多方營救,72小時後,12名礦工安全脫險。
1995年,域城鎮在全省200強鄉鎮評選中列第16位。
是年, 萬傑集團被列為全國十大科技民營企業之一、全國500強企業之一,併名列中國最高利稅鄉鎮企業1000家第八位。
1999年10月,博(山)萊(蕪)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其博山下路口位於域城鎮北域城村。
是年,濱(州)博(山)高速公路動工修建。
2000年1月,萬傑實業股票在上海上市,融資7.42億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全鎮糧食總產僅75萬公斤,單產29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272公斤,總產437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鎮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入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博山城區的擴建和鎮村工業的迅速發展, 全鎮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人均不足0.4畝,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根據這一情況,域城鎮依靠工業優勢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大力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旱作農業。1986年以來,全鎮共向農業投入1500餘萬元,興建各種水利設施91項,全鎮水澆地由1978年的202公頃上升到2000年的920公頃。堅持科技興農方針,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新經驗,在良種化、配方施肥、耕作技術等方面創出了新路子, 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2000年糧食單產650公斤,總產611萬公斤。
1990年以來,積極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依託地處城郊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 發展蔬菜種植面積380公頃,年產蔬菜3200噸,實現產值6200萬元。發展果園173公頃,2000年果品產量972噸。
域城鎮鎮域範圍有2/3地處山區。 1986年以來,全鎮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美化環境活動。全鎮共植樹340萬株,綠化建設風景山15座,森林覆蓋率達29.8%,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03億元,其中種植業6700萬元,林果業600萬元,畜牧業2960萬元,漁業40萬元。
域 城 鎮全境西南高、東北低,兩端多丘陵和溝壑。以西部和尚房村歪嘴山最高,並有小寨頂等山逶迤境西。境內有兩條季節性河流,自西向東:一為境北石臼河,經白塔鎮,注入孝婦河;一為境南素濱河,源於姚家峪、和尚房,經大李家莊、孟家頂、羊蘭河、李家窯,注入孝婦河。境內有地下水和地表水兩種。南片境內地下水主要是石灰岩和砂岩水。石灰岩水分布於西部山區 (系禹王山斷層) ,砂岩水分布於境內中部和東部。地下水水質良好。地表水主要在孝婦河及中部季節河流。不能飲用。北片境內地下水多分布於西部禹王山斷層帶和范陽河兩岸,水質較好。可供工農業和人畜用水。 全鎮氣候、土壤等條件較好。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其次穀子、高梁、大豆等,兼植少量地瓜、花生。經濟林以蘋果、桃、花椒為主,兼少量櫻桃、杏等。另外,鎮政府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全力做好萬畝香椿基地建設和花椒、櫻桃等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產業化、規模化和深加工,新增黃芪等中草藥種植面積200畝。 大力實施自來水村村通工程, 2007年完成了黃石塢、鎮門峪等8個村的自來水村村通工程。抓好生豬、鹿等養殖業規模發展,著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泰和實業公司與嶺西村簽訂開發協定,租賃土地進行茶葉種植,實現土地流轉150畝;抓好植樹造林工作,2008年,完成荒山造林1200畝,直播造林1200畝,封山育林12000畝, 共栽植各類苗木12萬株。全力抓好護林防火工作,新打防火隔離帶35公里;鼓勵石材、石雕、石刻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大力推廣農村沼氣池建設,新建沼氣池100個。大力開展美國白蛾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磚瓦窯等企業。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企業,先後建立起了煤礦、 石料廠、建築工程隊、機械廠等;1970~1977年又先後建起了鎮水泥廠、 通用機械廠、陶瓷廠、鑽井隊等。1978年鎮辦企業年產值達到265萬元,村辦企業年產值56萬元。1978~1984年,是域城鎮鎮村企業發展較快的時期,原有企業不斷上規模,同時又興辦了博山冶金耐火材料廠、水泥製品廠、電動滾筒廠、麻紡廠等;各村也逐步建起了耐火材料廠、瓷件廠、木器廠、石料廠、條編廠、腈綸紡織廠、棉紡廠等企業。
1984年鎮村企業年總產值達3902萬元。1985年起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域城鎮根據地處城鄉結合部,位置優越、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信息靈通的特點,把發展鎮村工業作為主攻方向,先後建起了博山開發區熱電廠、淄博天福實業總公司等企業;同時鎮骨幹企業山東祥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屬域城水泥廠、塑膠廠、微電機廠、建材機械廠、鋼管廠、生物製品廠等一批新型企業的快速發展,使該集團逐步形成了年產40萬噸水泥、 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省級企業集團,年產值達1.6億元。
萬傑集團是岜山村辦企業。該集團從紡織印染廠起家,1984年到1989年先後建成了運動衣廠、 毛紡廠、棉紡廠、毛巾廠等十幾個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03億元,實現利稅1200萬元;1990年至1994年先後投資3.5億元建起了全國首家中外合資的醫院--淄博萬傑醫院。 他們從國外引進了最先進的核磁共振、伽瑪刀、X刀、光子刀、諾利刀、派特、 心臟雷射治療機等大型診療設備,6次填補國內空白,在治療腫瘤疾病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95年又投資9000萬元建起了山東萬傑醫學院,1997年投資6000萬元建起了萬傑製藥廠。 2000年投資7億元開工建設了20萬噸纖維項目,2001年底竣工投產。 2001年1月萬傑高科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1986年以來,先後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聯合,完成科技攻關計畫56項,開發新產品30餘個,實施星火計畫92項。全鎮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1990年以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至2000年,全鎮契約利用外資609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436萬美元,建成三資企業32家,被淄博市評為利用外資十強鄉鎮。1995年以來,個體私營企業得到較快發展。
淄博卓越集團和淄博魯種集團分別列1997年度山東省百強私營企業第33位和57位。 2000年全鎮擁有個體私營企業202家。2000年度個體私營企業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入6800萬元。 2000年底,全鎮擁有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1家, 1000萬元以上的8家,500萬元以上的20餘家。2000年全鎮擁有各類工業企業367家, 從業人員10539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2.3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29億元,利稅3.4億元。 名優產品有“白石洞”牌425#、525#普遍矽酸鹽水泥,被評為省優、部優和質量免檢產品,4家企業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認證。

第三產業

建國前,鎮內僅有蕉莊一處大集,第三產業十分薄弱。1978年以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旅遊業均得到了較快發展。先後興建了大峪口、岜山、平堵溝、楊家、蔭柳等農貿市場。90年代以後,全鎮發展第三產業本著“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邊建設邊使用,再積累發展”的原則,採取集體個人一起上的辦法, 先後建成了一批旅館、 飯店、商店並投入營業。1992年第三產業實現產值1.7億元, 從業人員1260人。
1997年以來,根據轄區自然風光優美的特點,大力發展旅遊業,特別對省級風景名勝區白石洞等景點加大了投資開發力度。至2000年,全鎮已建成了姚家峪、白石洞、和尚房、瑚山為主要景點的旅遊風景帶。姚家峪村被淄博市評為飲食文化專業村。2000年,全鎮從事第三產業的個體工商戶1832戶,個體運輸戶1 02家,從業人員4832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5.8億元,實現總產值3.1億元,利稅423 2萬元。
特色產業 工業是域城鎮的特色產業。全鎮上市企業、鎮村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個體私營企業一齊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在全鎮十大企業中,有國有企業1家、 鎮村集體企業3家、 外商投資企業1家、 股份制企業2家、私營企業3家。2000年全鎮工業實現稅金入庫4729.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全鎮僅有4處國小,個別村設有私塾,在校學生不足4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7%。 解放以後,教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淄博市在鎮域內設立了淄博市第三中學, 至1985年,又先後興辦了4處中學、27處國小。1986年以前,域城鎮教育結構不盡合理,學校布局分散,校舍陳舊。1986年以來,域城鎮堅持科教興鎮的戰略,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法》,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全鎮基礎教育綜合水平。1995年,為進一步貫徹《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強化學校內部管理,進行了教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五制”改革工作。投資60萬元,於1995年7月完成了合班並校任務,將原來的4處中學合併為3處、 31處國小合併為19處,改變了原來辦學分散、規模偏小、學校布局不合理、師資力量合理搭配欠妥當的局面,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學校建設向高標準、高層次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6年以來,共投資2000餘萬元用於校舍改造,先後新建改建了13處國小和兩處中學, 總建築面積達1.98萬平方米;擴建維修校舍達4000多平方米, 擴建操場10處,對22處學校進行了路面硬化,使中小學生人均校舍占用面積分別達到5.34平方米和5.6平方米。 至2000年,已建成了一批環境優美、檔次較高、設施配套的花園式學校。同時認真《貫徹教育工作條例》,加大掃盲力度,全鎮的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8.75%。 1994年全鎮順利通過市“兩基”驗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中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89.4%、94.17%。投資300萬元,建成了4212平方米的教師公寓, 大大改善了教師住房條件。1995年,投資9000萬元的民辦萬傑醫學院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全鎮實現了從幼稚園、國小、中學到大學的系列教育。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1128名,其中大學232人、大專436人。中等專業教育從無到有,成立了博山職業中專學校。幼兒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科技教育呈現出較強的發展勢頭。少年兒童入學率、鞏固率達100%。
從抓託兒、幼兒、國小和中學基礎教育入手,普及高中或中等專業技術教育,加速向高等教育邁進。成人教育已初具規模, 轄區建有成人教育中心、科技培訓中心,30%的村及骨幹企業建起了教育培訓學校,12年來先後培訓1.36萬人次。成人教育形成了鎮、村、企業三級網路。1982年率先成立了鎮科學技術委員會。2000年全鎮共有科研機構12家。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七五”以來,完善了鎮、村、企業三級科技管理網路,科技進步工作列入各級各部門的任務目標。不斷加強科技投入,科技三項經費列入政府預算內支出,並逐年提高,2000年達到了6%。著重培養科技人才,截止2000年底,2340餘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取得了技術職稱。
“七五”計畫以來,累計引進、開發新成果、新技術302項,組織實施各類各級科技計畫136項,其中15項達到國際、國家先進水平,23項填補國家空白;建立了星火密集小區,培植科技先導型企業、高新技術生長點、星火示範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共25家,建成萬傑集團民營高科技園。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成果推廣成果顯著,推廣塑膠大棚,果園微噴、種植等先進使用技術15項。 至2000年科技進步因素在經濟發展中所占份額達到了58%。1995年被山東省科委命名為“星火示範鄉鎮”,1996年被授予“八五期間科教興博先進單位”。

域城鎮歷史悠久

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1958年建立了文化站;1960年建立了廣播站。80年代以來,社區文化、村鎮文化、家庭文化建設逐步擴大,至2000年,全鎮擁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老年活動室85處,千人以上影劇院兩座。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學創作、攝影書畫、盆景、彩燈、扮玩等各項活動精彩紛呈。 全鎮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3%以上,1996~1997年連續兩年被市政府命名為“特色文化鎮”和“社會文化先進鄉鎮”。桃花泉村多次被市政府命名為“市級特色文化村” 。1997年通過了省級社會文化先進鎮複評驗收。全鎮50%以上的村和企業建立了圖書室、遊藝室、農民夜校、文化大院等,文化設施比較齊全。
建國前,全鎮醫療衛生基礎十分薄弱,全鎮僅有幾名中醫。解放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人民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轄區內有中美合資淄博萬傑醫院、域城醫院,80%的村設有衛生室。淄博萬傑醫院是國內第一家中美合資醫院,總投資3.5億元, 現有400張床位。該院先後從美國、日本、瑞典等國家引進核磁共振、全身CT、彩色都卜勒、伽瑪刀、X刀、派特、心臟雷射機等一大批世界最先進的醫療診斷設備,是一所現代化的綜合醫院。域城鎮醫院始建於1961年,現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是一所各科齊全,有50張床位的轄區綜合型醫院,並設分院兩處。全鎮各村根據不同的經濟狀況,分別建有衛生室,採用不同的措施實行合作醫療。現已有5000餘人實行合作醫療或醫療保險,有7000餘職工實行勞保醫療,有4000餘名中小學生實行了醫療保險。
體育工作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經常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全鎮共有標準足球場2處, 籃球場11處。多年來,鎮、村、企業、學校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不斷提高廣大民眾的健康水平。1997年順利通過了省級社會文化和體育先進鎮的複評工作。

人民生活

建國前,全鎮廣大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年人均糧食90公斤。建國後,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1092元,年人均糧食320公斤。2000年全鎮人均純收入達3718元,年人均糧食410公斤,人均年末存款餘額8200元。 全鎮擁有電話5210部,電視機1.1萬台,閉路電視普及率達到97%以上。機動車輛820輛,其中個人擁有140輛。全鎮擁有機車5130輛。

鎮村建設

1986年前,全鎮人均居住面積21.4平方米,鎮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1 990年以來, 全鎮的城鎮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至2000年城鎮建設已形成兩處:一處是以東域城、北域城村為中心,向周圍擴展。建成了長1700米、寬20米的商業街。其中辦公樓三棟1500平方米,商業樓一棟3000平方米,藍宮大酒店3000平方米,農行信用社、域城供銷社9000平方米,玉成大酒店3000平方米,住宅樓16棟14萬平方米,商業門頭50餘家,環保綠地6600平方米。另一處是以岜山村和鎮政府駐地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建有50米寬的岜山路,30米寬的緯六路和西環路。小區內建有域城鎮辦公大樓7000平方米,萬傑集團公司坐落期間;建有淄博萬傑醫院、淄博萬傑醫學院,建有1.5萬平方米的綜合貿易市場, 有集住宿、就餐、購物、娛樂、業務洽談於一體的岜山大酒店, 有2萬平方米的三星級賓館。建有商住樓3棟1.2萬平方米、住宅樓20棟10萬平方米、 生產性建築20萬平方米。整個小區服務設施齊全,環保綠地1萬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1年10月,和尚房村孫迎琪,由孫可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是域城鎮第一個中共黨員,其組織生活在博山特支嶺北鄉總支。1943年2月,和尚房村在嶺北鄉總支的領導下,成立了域城鎮第一個黨小組,孫迎琪任組長。1945年4月,和尚房村成立了全鎮第一個黨支部,孫迎琪任支部書記,支部有黨員5人。至1 945年8月,全鎮共有黨支部2個,黨員11人。1949年9月,全鎮共有黨支部11個,黨員67名。 1976年,全鎮黨員發展到528人,建支部37個。近幾年來,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新建了30個黨支部,調整充實了12個黨支部,岜山村成立全省第一個村級黨委。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2197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45年8月,原山區人民政府成立,後區政府駐地遷至南域城村。1958年10月成立鋼鐵人民公社,1962年改為域城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為人民委員會。1984年建立域城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本地區有3個村成立了村公所,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又有23個村成立了村公所。抗日戰爭時期,原山區成立了民兵區中隊,有四個村建立了民兵隊,堅持游擊戰。自1943年起,姚家峪、和尚房村先後成立了農民自衛團。原山區農民成立了原山區農民抗日救國會,簡稱農會,1964年成立了域城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青年團體在抗戰時期稱原山青年抗日救國會,解放後改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原山區委員會。婦女組織在抗戰時期有博山第二區婦女抗日救國會,建國後,改稱為淄博市原山區民主婦女聯合會,1958年改為鋼鐵人民公社婦女聯合會。1956年3月成立了域城工商聯合會,1982年1月成立域城鎮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1984年5月成立了域城個體勞動者協會,1987年3月成立計畫生育協會,1998年9月成立了域城鎮工人聯合會,1998年10月成立了域城鎮殘疾人聯合會。
現任鎮黨委書記:田旭東
現任鎮長:蘆韶祥

主要村落

北域城

北域城位於博山區西北部,距博山城三公里。現為域城鎮政府駐地。地處丘陵。 北臨石臼河。設一村民委員會。共596戶,1,977人。耕地1,550畝。以農為主,主產小麥、玉米,兼植樹造林。經濟樹有蘋果等。工副業有耐火材料廠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又投資八萬元,組建了安裝隊、建築隊、油漆組等。年產值75萬元。
《般陽胡氏族譜》載:“始祖諱克忠公,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隸棗強遷居於淄邑明水店,長門次支居博山西北胡城。”又據《李氏世譜》載:“吾李氏始祖諱彥明,明洪武元年自冀州棗強縣遷居山東淄川縣城西北台頭莊入籍。十五世高才,遷居北域城。”據此,胡、李兩姓分別於明初、清初在此定居。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觀音堂碑記》鐫有“濟南府淄川縣九圖域城莊”字樣。“圖”是明代鄉、村的政體名稱,“九圖”,即第九圖。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顏神鎮志》 載村名為“胡城三莊” 。清乾隆八年(1743年)《續修淄川縣誌》載:“北湖城,舊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村名為“域城”。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記》載村名為“北胡城”。本村因處於三個域城以北,故名“北域城”。
南北朝時期,宋武帝劉裕(公元420—422年)僑置繹幕縣。《續山東考古錄》載:“博山縣西北路有三域城村,疑僑繹幕縣。”域城一名可能由此而出。 胡城乃域城的別名。因南朝宋所僑置的繹幕縣治,為北魏道武帝(鮮卑族,古代泛稱胡)所賜崔恬食邑,故也名胡城。

東域城

位於鎮政府駐地北域城以東0.5公里。設一村民委員會。共576戶,1,943人。耕地972畝。 以種蔬菜為主,是博山區蔬菜基地之一。工副業有減速機廠、磚廠等。l983年總收入174萬元。
《崔氏族譜》載:“先世祖居萊蕪城北石馬莊。始祖諱汝正,為避金兵之亂,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開固,始復舊居。……十二世光告,由張莊遷居博山東域城。”《宋氏族譜》載:“宋氏明初從棗強遷居博山縣西冶街香亭後,又遷居東域城。”據此,宋、崔兩姓分別於明朝初期、中期到此定居。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觀音堂碑記》鐫有“濟南府淄川縣九圖域城莊”宇樣。“圖”是明代鄉、村的政體名稱,“九圖”,即第九圖。
清康熙九年(1670年) 《顏神鎮志》載村名為“胡城莊”。清乾隆八年(1743年) 《續修淄川縣誌》載:“北湖城,舊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村名為“域城”。清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記》載村名為“東胡城”。因位處三個域城之東,故名“東域城” 。

人物簡介

郇振民

(?~1942) 又名郇心偉、郇慎民,域城鎮西域城人,漢族,中共黨員。1 937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8月參加共產黨。1942年11月12日為掩護泰山軍分區指揮機關轉移,與日偽軍激戰時光榮犧牲。

高秉坊

(1890~1970) 字壽如,號純愚,李家村人,191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森林科。所著《中國森林學概論》由商務書局出版。1924年任廣東革命政府財政部秘書,1 927年任工商部總務司司長, 後兼任直接稅署署長,成為中國直接稅的創辦人。後因國民黨派系鬥爭被傾軋入獄。 1950年6月,中南財委委派他為中南稅務專員,1954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兼任湖南稅務專員。

閻瑜

(1919.7~1979.10) 男,漢族,字伯瑤,又名乃琨,昃家莊人,著名烈士。1937年參加抗日游擊隊,1939年參加抗日部隊,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後歷任太行第一軍分區政治部敵工科副科長等職,解放戰爭期間歷任華中野戰軍九縱七旅政治部教育科長,曾立三等功、二等功各1次,戰功2次。解放後,歷任昆明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黨委辦公室主任,炮兵副政委等職,榮獲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二級勳章。

李慶章

字雪如,1907年出生,域城鎮辛莊村人,自幼家境貧寒,15歲跟藝人王瑞三為徒,為商號繪製玻璃鋪絲工藝畫。18歲囊筆遠涉,客居津門,為“通利”商號畫鋪絲畫,建國後在淄博瓷廠、博山陶瓷廠工作,一生為淄博陶瓷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一生作品甚多,代表作有《深山送貨》《聊齋圖》《山村霽雪》等。他用釉下彩和新彩顏料繪製的大花瓶、大瓷板、大掛盤名揚海內外,1980年在日本陶瓷展覽會上,其作品深受日本友人讚賞,很快被搶購一空。

王方泉

徐雅村人, 1942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原任域城鎮司法所所長,在基層司法工作中作出了優異成績。1997年6月被法務部授予“全國優秀司法所長”稱號。

孫兆群

域城鎮南域城村人,1961年10月出生,1979年入伍,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師副參謀長。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鬥中,擔任突擊隊長,身負17處傷,榮立一等功。14年來,他有功不自傲,無私做奉獻,以自己的赤誠之心,照顧16位烈士的父母和9個傷殘戰友。 14年來,孫兆群給烈士父母和傷殘戰友寫信1000餘封,利用節假日跋山涉水,行程3萬餘公里登門拜訪為他們送醫送藥,資助錢物2萬餘元,成為烈士父母離不開的“親兒子”,傷殘戰友的“好大哥”,被民眾稱為“軍中孺子牛”。濟南軍區授予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好乾部”榮譽稱號,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詞:“孫兆群同志照顧烈士親屬的事跡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要向社會宣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