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村(浙江省杭州市桐廬鎮城關村)

城關村(浙江省杭州市桐廬鎮城關村)

城關村古名江口。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縣治遷此後,始融入市鎮,農戶、居民雜居一起。宋代分為十九坊,明代設隅隸坊郭四隅,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為上坊、中坊、下坊、四坊莊,宣統二年(1910年)屬在城鄉,1930年分屬東鎮、西鎮,1935年屬在城鎮,1949年5月屬城關區,1950年5月分屬城關鎮10個行政村,1954年冬組建為4個初級農業社,1955年為2個高級社。1957年合為城關高級農業社,1958年為桐君人民公社城關大隊,1959年7月復屬城關鎮。1960年1月又屬桐君人民公社,下分10個包產小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關村
  • 所屬地區:浙江
  • 地理位置:杭州
  • 面積:耕地1206.3畝
  • 人口:335戶
經濟,概況,糧食生產,蔬菜生產,工業生產,商業企業,文化教育,概況,發展歷程,

經濟

概況

城關村兼有平原丘陵、江河之利,自然資源較為豐富,農林牧副漁齊全,農業向以種蔬菜、水稻為主。現已形成農工商並舉、多種經濟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199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為1855.39萬元,比1978年增加31倍,名列桐廬縣前茅。

糧食生產

1950年土改後,全村有耕地1206.3畝,人均1.10畝,山林3000畝。自1961年起,由於城鎮建設需要,耕地面積銳減,至1992年,尚有耕地112畝,其中糧田僅72畝,人均0.209畝。往時,農戶耕作一年一熟,每畝年產量200餘斤。1955年試種間作稻,次年擴種連作晚稻,每畝年產量554斤。1958年後發展為三熟制(春糧、早稻、晚稻)。1964年平均畝產首次超千斤。1979年實現噸糧田。1992年平均畝產量為1439公斤。

蔬菜生產

向為農家兼營。舊時栽培品種少、產量低,商品菜上市不多。1949年後,隨著城鎮人口增加,蔬菜產需量逐漸上升。1955年,始建西湖蔬菜專業隊,基地95畝,菜農40餘人。1957年增至3個專業隊,有蔬菜基地240畝,始推行溫床育苗栽培。1960年總產量達75萬公斤,以根莖、瓜類菜為主。此後,強調“以糧為綱”,菜地面積減少。1978年後,種菜面積恢復到182.7畝,複種指數達649畝。1980年,蔬菜隊增至4個,菜農625人,種菜面積328畝,複種指數1064畝,始套用雜交栽培技術,年產各類蔬菜399.6萬斤,以時鮮細菜為主,1982年起採用地膜覆蓋栽培。1985年對茄子、番茄、黃瓜、辣椒等始用棚栽移苗,促使早熟高產。此後,由於城建徵用土地,蔬菜面積減少百餘畝,靠科技與增加複種指數增產蔬菜。經營方式上,1983年前由蔬菜隊集體生產,縣蔬菜公司包購包銷,1983年起菜地承包到戶經營,1986年起由菜農自產自銷

工業生產

1949年前,城關村只有幾家手工作坊。1963年始有糧食加工廠。1974年起,逐步開辦軋石廠、鋼套廠和麻織廠、五金電器廠。但未形成生產規模,經濟效益不高,陸續被轉、並、停產。1978年後,先後辦起桐廬塑膠皮件廠、桐廬皮鞋廠、桐廬車把一分廠和城關五金電器廠、桐廬絲綢製衣廠等。1992年在村辦企業的基礎上,成立桐廬原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從業人員537人,固定資產706.03萬元。是年,工業總產值1104萬元,比1978年的5.88萬元增加1098.12萬元。1978年至1992年,累計上交稅金361.24萬元,上交村委會分成利潤99.69萬元。1983年,村內戶辦工業有五金、鑄件和木材加工3家,年產值37萬元。此後,戶辦工業迅速發展。1992年止,戶辦和聯產工業15家,從業人員72人,是年工業總產值149萬元,實現利稅15萬元。主要門類有小五金、壓鑄件、服裝加工、塑膠皮件、預製件加工等。

商業企業

城關村歷史上是浙西山貨集散地之一,往來商賈、船戶、筏工常逾千人。清末民初,有過塘行、錢莊、棉布、百貨40餘家。抗日戰爭期間,山貨滯銷,水運被封,市鎮遭炸,商業凋零。1949年後逐步形成社會主義統一商業市場。1979年後,形成多種成份、多種形式、多條渠道的商業體制。村辦商業起步較晚。1980年,城關村創辦城關飯店。爾後,逐步增辦安樂飯店、安樂旅館、城關停車場和桐廬大廈等商業企業。1992年村辦商業6家,從業人員124人,營業額179.74萬元,實現稅利13.62萬元。同時,有個體商業攤店50家,從業人員106人,年營業額達172.73萬元。經營門類主要有飲食業、菸酒糖果、旅店、修理、服裝鞋革及雜貨等。

文化教育

概況

城關村得縣城所在地之利,村區元代有滄江書院,明代有如春、鏡塘、安東書院,清代有桐江書院。清末改縣學堂,並有私立國小3家。民國初年,有2家高等國小校,1944年設初級中學。村區現有中學2所,國小3所,幼稚園20餘所。文化設施亦較為齊全,有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劇院、廣播站、電視台等。醫療保健設施有縣人民醫院、中醫院,鎮衛生院及婦幼保健站,村民均就近得到醫療保健

發展歷程

40年代末,全村335戶,除田主富戶37戶、自耕農58戶外,有240戶無地,其中193戶無房。1949年後經過土改,有280戶分到耕地1025.9畝以及樓房、平房和草房155間,村民生活條件逐步得以改善。人均年收入,1955年為55元,到1978年為212元,1985年首次實現超千元,1992年為2453元,比1978年增加11.5倍。隨著經濟的發展,60年代村民始建新樓,但數量不多。一般為磚木結構。進入80年代,村民漸富,普遍建了新房,自1983年至1990年,有435戶建房61626平方米。到1992年,又增加新房面積23362.72平方米,連同原有房屋,人均住房面積已達71平方米,水電設施齊全。是年,全村450戶已擁有電視機400多台,電冰櫃160台。
城關村處於浙西國家級旅遊線的熱點上,富春江秀麗山水名冠東南,境東桐君山,前人譽為“峨嵋一角”,為華夏中藥鼻祖桐君老人故里。江心沙灘、江濱公園、圓通寺遺址,均為遊憩賞景勝地。城關地靈人傑,元代有詩人徐舫明代有政治家、太子少保姚夔清代有宏通淹博、睥睨一代的袁昶。民國以來,有畫壇巨子葉淺予以及電影藝術教育家汪歲寒等,寓外科技、文藝工作者多達上百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