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文化街區

城關文化街區,位於陝西省石泉縣。2020年12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關文化街區
  • 位置:陝西省石泉縣 
歷史沿革,旅遊發展,文化發展,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陝南山城石泉“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置縣,因城南多石,隙涌溪泉,甘甜涼爽,徑流不息而得名。城關古街是縣政府駐地。修建於漢代,重建於公元1369年,城池石碟鋪砌,修繕於明、清。昔日的縣城老街,臨江壁立,一街十六巷,北高南低,魚骨狀布局,廊道通暢,江城貫連。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00米,占地21.3公傾。兩側的建築青磚灰瓦,馬頭牆飛檐翹角,精緻的四合院雕磚彩繪,店鋪林立,南來北往,是漢江航運的碼頭驛站,石泉政治經濟文化匯聚的中心。古老民謠:石頭坎,石頭牆,石頭城裡泥瓦房。青石巷裡讀書郎,漢江河壩洗衣裳。隨著石泉水電站的修建,漢江水運的衰落,城鎮建設東延西擴,經濟中心轉移,縣城老街日漸蕭條冷清,危舊房舍安全隱患凸顯,江南徽派古建格韻的石泉印象封塵了光陰的故事。
在統籌推進城鎮一體化脫貧攻堅振興鄉村進程中,石泉縣高度重視,深入普查,切實加強文物古建保護,搶救性保護,修復性開發,合理性利用,釐清和重塑決定城鎮生命特徵的自然資源稟賦與人文歷史要素,精心編制城關文化旅遊街區專項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做精做細做實減法,搬遷轉移了插花駐紮在老街的衛生局、教體局、文廣局、中醫院、稅務局等十幾個政府機關單位,禁止機動車通行,梳理大雜燴的商業體系,疏解非旅服務功能,規劃定位為文旅風情特色商業步行街,精心打造生態秀美、古風古韻、文旅融合、休閒宜居的文旅特色古街區。

旅遊發展

2013年,石泉城關街區納入全省31個文化旅遊名鎮(街區)建設大盤子統籌推進。老街有省級文保建築 3 處,按照“保護文物,修舊如舊,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原則,石泉縣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積極培育文化旅遊發展要素,“把縣城作為景區打造,把集鎮作為景點包裝”,促進生態、業態、文態、形態深度融合,精心改造修繕了禹王宮、江西會館、關帝廟、東西城門、古縣衙、古戲樓、古院落等建築群,系統整理強弱電線路,配套跟進公廁、消防、排水及氣迅管網等市政公用設施,插建的現代建築立面仿古改造,增加花卉盆栽和仿古雕塑綴飾,連通街巷,綠化美化亮化街景,推進古街改造、生態停車場、旅遊商貿街、文化廣場以及江南棧道、江南濕地公園建設,建成鬼谷廣場、秦巴風情園,增強公共服務功能,提升街區形象品位,使之成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視窗,聚合旅遊功能要素的有效平台,成就考古探幽追懷棲雅的穿越之旅。2017年,城關文化旅遊街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景區。
石泉縣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出台了進駐街區從事特定行業經營活動的優惠政策及旅遊發展激勵機制。分批次組織居民商戶代表到川、渝等古城古街觀摩學習。本土培養和外來引進文化創意與品牌行銷人才,在“留”“引”“培”“吸”等方面狠下功夫,引進能人大咖聚集街區,線下實體體驗,線上電商交易,實現產品由個體向平台化轉型,為文旅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助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培育壯大的秋天農產品、柚子富硒茶、漢江石鍋魚,燒烤麻辣燙,奇石根藝書畫、木琴古韻、絲路硒谷等特色品牌店成為走進街區觀光消費的必選題。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的街區店鋪110家,年接待遊客170餘萬人次,綜合收入5.1 億多元。

文化發展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個歷史街區最能代表地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因此,保養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資源尤為重要。把文化因子注入縣城血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培育地方文旅產品,涵養特色文化產業,搞活多彩文化活動,是街區生命力吸引力的根基本源。石泉縣打造大型原創實景歌劇《絲路之源·十美石泉》,固化漢調二黃、皮影戲、縣令審案情景劇、縣令巡遊等民俗文化演藝活動,舉辦臘八節、古裝節、漢服旗袍秀、彩獅鬧古城、鬼谷下山等民俗展演活動,吸引遊客,提升影響,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傳承和彰顯傳統特色文化魅力,延續了石泉的文脈,提升了縣城品位,拉動了縣域經濟發展。
街區辦主任趙仁東認為,在沒有重大名人、著名古蹟、特色奇觀的地方做旅遊,必須在區位優勢與文化活動上把關發力。許多鄉村民俗做死了,不是位置偏遠,就是內容呆板單調。在推進全域旅遊的大格局中,經過分期建設,石泉城關文化街區已經擴展為西起櫻花廣場,南括濱江公園、江南棧道、水磨溝濕地公園,東至春潮廣場及石泉港,北到政府路和文昌路,占地近60公頃。成為石泉縣經濟文化中心區,文化旅遊核心區。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入選陝西省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