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中國與歐洲》是中歐社會論壇多年組織中國與歐洲城市建設參與者與城市問題專家多層面、多形式的對話、討論的記錄和成果的展現,以中歐互動的視角解讀中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希望通過推介歐洲城市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引進當代歐洲對自身城市化的反省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思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城鎮化:中國與歐洲
- 類型:經濟管理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508542
- 作者:陳彥 閻敏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頁數:263頁
- 開本:16
- 品牌:金城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從多方面而言,中國夢歸根結底將是城鎮化夢。未來的十年,隨著每年1% 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中國將面臨著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挑戰。
《城鎮化:中國與歐洲》回顧歐洲近五十年城市化進程;歐洲城市能源轉型案例;中國城鎮化的特徵、挑戰及建議;中國城鎮化可以借鑑的國際經驗;新城鎮與新區建設需考量的因素;向可持續社會轉型;中國如何實現向集約、智慧型、綠色的新型城鎮化;城鎮能源轉型的建議等等……
歐洲理事會主席赫爾曼·范龍佩:《城鎮化:中國與歐洲》將成為在年度《中歐城鎮化論壇》上分享各自經驗的所有歐洲和中國地方決策者、建築師、城市規劃者以及產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興趣與靈感之源泉。
《城鎮化:中國與歐洲》回顧歐洲近五十年城市化進程;歐洲城市能源轉型案例;中國城鎮化的特徵、挑戰及建議;中國城鎮化可以借鑑的國際經驗;新城鎮與新區建設需考量的因素;向可持續社會轉型;中國如何實現向集約、智慧型、綠色的新型城鎮化;城鎮能源轉型的建議等等……
歐洲理事會主席赫爾曼·范龍佩:《城鎮化:中國與歐洲》將成為在年度《中歐城鎮化論壇》上分享各自經驗的所有歐洲和中國地方決策者、建築師、城市規劃者以及產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興趣與靈感之源泉。
作者簡介
陳彥,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歷史學博士,“中歐社會論壇”創始人、執行主席,歐洲華人學會秘書長,法國政治與思想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曾執教於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巴黎東方語言文明學院、巴黎第七大學。法國L’Aube出版社《同中國一起思考》叢書主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法國當代思想家新論》叢書主編。2005年獲評《南風窗》“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2013年出版文集《民主與烏托邦——巴黎讀書思想札記》
中歐社會論壇創始於2005年,是一個由中歐學者發起的兼顧思想性和實踐性的溝通平台,主要通過長期討論、成員互訪等方式,致力於加深中歐理解,是中歐之間展開深層接觸的一種嘗試,旨在促進中歐廣泛而持續的對話和理解,以攜手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
中歐社會論壇創始於2005年,是一個由中歐學者發起的兼顧思想性和實踐性的溝通平台,主要通過長期討論、成員互訪等方式,致力於加深中歐理解,是中歐之間展開深層接觸的一種嘗試,旨在促進中歐廣泛而持續的對話和理解,以攜手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從多方面而言,中國夢歸根結底將是城鎮化夢。
《城鎮化:中國與歐洲》一書探討中國在向未來可持續城市轉型中如何借鑑歐洲城市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和教訓。從掌握區域資源流動,到發明地方治理新模式,再到反思財政問題,本書論述了普遍實施的綜合方式,以應對城市在蓬勃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當然,夥伴關係總是雙向的:正因為中國的城鎮化規模之大、速度之快,中國極有可能成為尋找新的城市方案的實驗室,而歐洲城市亦將從中獲益。
毫無疑問,本書將成為在年度《中歐城鎮化論壇》上分享各自經驗的所有歐洲和中國地方決策者、建築師、城市規劃者以及產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興趣與靈感之源泉。
——赫爾曼·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 / 歐洲理事會主席
中國亟須建立我們在戰後建立的社會再分配機制,亟須建立一種公共衛生體系,也需要一種公平的稅收制度,需要在不同的相關成員間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無論是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還是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個平台都是必要的。
——皮埃爾·卡藍默(Pierre Calame)/中歐社會論壇基金會主席
中歐社會論壇推出這本《城鎮化:中國與歐洲》文集之時,也正是中國新一輪城鎮化大幕徐徐拉開之際。本書基於知識共享的理念,從我們多年組織中歐社會及城市問題專家對話的經驗積累出發,以中歐互動的視角解讀中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希望通過推介歐洲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引進當代歐洲對自身城市化的反省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思考。一方面以歐洲之石攻中國之玉,使歐洲經驗融入中國智慧;另一方面,將中國問題放置於全球化框架下思考,為中國城鎮化尋求多元視角和多重選項。
——陳彥/(中歐社會論壇執行主席)
《城鎮化:中國與歐洲》一書探討中國在向未來可持續城市轉型中如何借鑑歐洲城市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和教訓。從掌握區域資源流動,到發明地方治理新模式,再到反思財政問題,本書論述了普遍實施的綜合方式,以應對城市在蓬勃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當然,夥伴關係總是雙向的:正因為中國的城鎮化規模之大、速度之快,中國極有可能成為尋找新的城市方案的實驗室,而歐洲城市亦將從中獲益。
毫無疑問,本書將成為在年度《中歐城鎮化論壇》上分享各自經驗的所有歐洲和中國地方決策者、建築師、城市規劃者以及產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興趣與靈感之源泉。
——赫爾曼·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 / 歐洲理事會主席
中國亟須建立我們在戰後建立的社會再分配機制,亟須建立一種公共衛生體系,也需要一種公平的稅收制度,需要在不同的相關成員間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無論是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還是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個平台都是必要的。
——皮埃爾·卡藍默(Pierre Calame)/中歐社會論壇基金會主席
中歐社會論壇推出這本《城鎮化:中國與歐洲》文集之時,也正是中國新一輪城鎮化大幕徐徐拉開之際。本書基於知識共享的理念,從我們多年組織中歐社會及城市問題專家對話的經驗積累出發,以中歐互動的視角解讀中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希望通過推介歐洲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引進當代歐洲對自身城市化的反省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思考。一方面以歐洲之石攻中國之玉,使歐洲經驗融入中國智慧;另一方面,將中國問題放置於全球化框架下思考,為中國城鎮化尋求多元視角和多重選項。
——陳彥/(中歐社會論壇執行主席)
名人推薦
從多方面而言,中國夢歸根結底將是城鎮化夢。
《城鎮化:中國與歐洲》一書探討中國在向未來可持續城市轉型中如何借鑑歐洲城市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和教訓。從掌握區域資源流動,到發明地方治理新模式,再到反思財政問題,本書論述了普遍實施的綜合方式,以應對城市在蓬勃發展中所面l臨的各種挑戰。當然,夥伴關係總是雙向的:正因為中國的城鎮化規模之大、速度之快,中國極有可能成為尋找新的城市方案的實驗室,而歐洲城市亦將從中獲益。
毫無疑問,本書將成為在年度《中歐城鎮化論壇》上分享各自經驗的所有歐洲和中國地方決策者、建築師、城市規劃者以及產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興趣與靈感之源泉。
——赫爾曼·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歐洲理事會主席
中國亟須建立我們在戰後建立的社會再分配機制,亟須建立一種公共衛生體系,也需要一種公平的稅收制度,需要在不同的相關成員間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無論是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還是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個平台都是必要的。
——皮埃爾·卡藍默(Pierre Calame)/中歐社會論壇基金會主席
中歐社會論壇推出這本《城鎮化:中國與歐洲》之時,也正是中國新一輪城鎮化大幕徐徐拉開之際。本書基於知識共享的理念,從我們多年組織中歐社會及城市問題專家對話的經驗積累出發,以中歐互動的視角解讀中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希望通過推介歐洲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引進當代歐洲對自身城市化的反省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思考。一方面以歐洲之石攻中國之玉,使歐洲經驗融人中國智慧,另一方面,將中國問題放置於全球化框架下思考,為中國城鎮化尋求多元視角和多重選項。
——陳彥/中歐社會論壇執行主席
《城鎮化:中國與歐洲》一書探討中國在向未來可持續城市轉型中如何借鑑歐洲城市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和教訓。從掌握區域資源流動,到發明地方治理新模式,再到反思財政問題,本書論述了普遍實施的綜合方式,以應對城市在蓬勃發展中所面l臨的各種挑戰。當然,夥伴關係總是雙向的:正因為中國的城鎮化規模之大、速度之快,中國極有可能成為尋找新的城市方案的實驗室,而歐洲城市亦將從中獲益。
毫無疑問,本書將成為在年度《中歐城鎮化論壇》上分享各自經驗的所有歐洲和中國地方決策者、建築師、城市規劃者以及產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興趣與靈感之源泉。
——赫爾曼·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歐洲理事會主席
中國亟須建立我們在戰後建立的社會再分配機制,亟須建立一種公共衛生體系,也需要一種公平的稅收制度,需要在不同的相關成員間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無論是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還是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個平台都是必要的。
——皮埃爾·卡藍默(Pierre Calame)/中歐社會論壇基金會主席
中歐社會論壇推出這本《城鎮化:中國與歐洲》之時,也正是中國新一輪城鎮化大幕徐徐拉開之際。本書基於知識共享的理念,從我們多年組織中歐社會及城市問題專家對話的經驗積累出發,以中歐互動的視角解讀中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希望通過推介歐洲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引進當代歐洲對自身城市化的反省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思考。一方面以歐洲之石攻中國之玉,使歐洲經驗融人中國智慧,另一方面,將中國問題放置於全球化框架下思考,為中國城鎮化尋求多元視角和多重選項。
——陳彥/中歐社會論壇執行主席
圖書目錄
總序 陳 彥 001
前言 赫爾曼·范龍佩 003
第一章 中歐城鎮化夥伴關係
中國城鎮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李 鐵 002
中歐城鎮化合作的高附加值 佩德羅·巴雷特羅斯 008
發展中歐城鎮化夥伴關係是必要的選擇 皮埃爾·卡藍默 013
城鎮化中國與發展模式 弗朗索瓦·吉浦羅 019
思考中國城市建設 詹慶明 024
中歐城鎮化:不同的過去,相同的未來 帕斯卡琳·加柏莉 029
複製與改進:歐洲城市規劃與設計的途徑 哈利·鄧·哈托格 035
第二章 中國城鎮化建設
——“中歐城鎮化合作前景”研討會之一
向可持續社會轉型:21 世紀面臨的挑戰 皮埃爾·卡藍默 045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城鎮化問題 馬 莉 047
《歐洲市長公約》經驗介紹與中歐合作契機 佩德羅·巴雷特羅斯 049
中國城鎮化的特徵、挑戰及建議 邱愛軍 053
中國城鎮化可以借鑑的國際經驗 皮埃爾·卡藍默 062
躍過工業化過程進入生態經濟 唐華東 066
城市治理的再思考:一種城市的新意識形態 雅克·盛馬克 069
變遷與重構——新的空間觀 章仁彪 074
新城鎮與新區建設需考量的因素 帕斯卡琳·加柏莉 077
公共空間重塑和社會再造 張 俊 080
城市可持續食品供應鏈 莫里休·馬亞尼 檀學文 082
附:研討會提問和回答 088
第三章 向可持續社會轉型
——“中歐城鎮化合作前景”研討會之二
新技術對城市可持續轉型的支持 費海威 096
城市交通,機動性與可持續發展 潘海嘯 100
可持續發展社會:城市公共服務的作用 皮埃爾·鮑比 104
人口遷移與城鎮化質量——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 陳 光 107
瑞典經驗與中瑞合作 瑪蒂爾達·桑登 111
長白山城鎮化經驗介紹 謝忠岩 114
推進可持續發展中的國家與地方政策的銜接 讓-熱內·布奈迪埃 117
中國集約、智慧型、綠色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包容農民工 謝 揚 120
日內瓦如何落實產業生態學原理 林 鴻 125
中國城鎮化的土地問題和人的城鎮化 沈 遲 131
第四章 歐洲城鎮化經驗與期待
回顧歐洲近五十年城市化進程 皮埃爾·卡藍默 134
專訪:中歐共同面對文明的轉型 楊燕青 143
◆ 佩德羅·巴雷特羅斯:“我不喜歡我的國家有競爭力。 ”
◆ 莫里休·馬亞尼:“我們的消費模式簡直是瘋狂的。”
◆ 馬克·格德曼:“不應該讓下一代付出代價。”
◆ 皮埃爾·卡藍默:“你們應該去創造明天的世界。”
第五章 歐洲城市能源轉型案例
一種新的城市生活方式 埃克特·伍茲那 160
城鎮能源轉型的建議 歐洲能源城市協會 162
1. 加強地方政府的行動能力(7條建議,19個案例) 162
◆ 地方政府在能源轉型中應扮演什麼角色?應承擔哪些新的職責?應採取哪些新的地方治理規則來確保決策的可持續性?
2. 了解區域資源及其流動狀況(5條建議,13個案例) 181
◆ 應該採取哪些戰略來提高對人類活動在某一地區產生的資源進出流管理(能源、水資源、垃圾、溫室氣體)?為什麼及如何加強對上述信息的了解?如何最佳化這些資源?優先事項有哪些?在哪裡、和誰一起採取行動才最有效率?
3. 重新思考財政問題(5條建議,12個案例) 194
◆ 公共財政、債務和信貸危機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我們如何為能源轉型提供資金?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才能使能源轉型變為地方經濟和創造就業背後的推動力?這一新經濟的新財務現金流有哪些?
4. 發明地方治理的新模式(6條建議,15個案例) 207
◆ 如何讓各利益相關方攜手制定共同的願景?如何調動他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願?如何強化集體的動力?如何鼓勵決策者和公民改變他們的習慣?如何發明新的社會實踐做法?
5. 區域治理,減少能源消耗(7條建議,23個案例) 222
◆ 我們應該開發何種類型的城市規劃方案,以一種高能效的方式滿足住房、出行和消費的需要?什麼樣的基礎設施能提高一個地域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們應如何改變交通方式和公共區域的使用方式?如何鼓勵發展短供應鏈?
西班牙維多利亞市憑何成為2012年歐洲綠色首都 伊尼戈·比爾巴鄂 244
瑞典綠色低碳生態城的規劃與建設實踐 於 萍 251
後記 陳 彥 260
前言 赫爾曼·范龍佩 003
第一章 中歐城鎮化夥伴關係
中國城鎮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李 鐵 002
中歐城鎮化合作的高附加值 佩德羅·巴雷特羅斯 008
發展中歐城鎮化夥伴關係是必要的選擇 皮埃爾·卡藍默 013
城鎮化中國與發展模式 弗朗索瓦·吉浦羅 019
思考中國城市建設 詹慶明 024
中歐城鎮化:不同的過去,相同的未來 帕斯卡琳·加柏莉 029
複製與改進:歐洲城市規劃與設計的途徑 哈利·鄧·哈托格 035
第二章 中國城鎮化建設
——“中歐城鎮化合作前景”研討會之一
向可持續社會轉型:21 世紀面臨的挑戰 皮埃爾·卡藍默 045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城鎮化問題 馬 莉 047
《歐洲市長公約》經驗介紹與中歐合作契機 佩德羅·巴雷特羅斯 049
中國城鎮化的特徵、挑戰及建議 邱愛軍 053
中國城鎮化可以借鑑的國際經驗 皮埃爾·卡藍默 062
躍過工業化過程進入生態經濟 唐華東 066
城市治理的再思考:一種城市的新意識形態 雅克·盛馬克 069
變遷與重構——新的空間觀 章仁彪 074
新城鎮與新區建設需考量的因素 帕斯卡琳·加柏莉 077
公共空間重塑和社會再造 張 俊 080
城市可持續食品供應鏈 莫里休·馬亞尼 檀學文 082
附:研討會提問和回答 088
第三章 向可持續社會轉型
——“中歐城鎮化合作前景”研討會之二
新技術對城市可持續轉型的支持 費海威 096
城市交通,機動性與可持續發展 潘海嘯 100
可持續發展社會:城市公共服務的作用 皮埃爾·鮑比 104
人口遷移與城鎮化質量——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 陳 光 107
瑞典經驗與中瑞合作 瑪蒂爾達·桑登 111
長白山城鎮化經驗介紹 謝忠岩 114
推進可持續發展中的國家與地方政策的銜接 讓-熱內·布奈迪埃 117
中國集約、智慧型、綠色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包容農民工 謝 揚 120
日內瓦如何落實產業生態學原理 林 鴻 125
中國城鎮化的土地問題和人的城鎮化 沈 遲 131
第四章 歐洲城鎮化經驗與期待
回顧歐洲近五十年城市化進程 皮埃爾·卡藍默 134
專訪:中歐共同面對文明的轉型 楊燕青 143
◆ 佩德羅·巴雷特羅斯:“我不喜歡我的國家有競爭力。 ”
◆ 莫里休·馬亞尼:“我們的消費模式簡直是瘋狂的。”
◆ 馬克·格德曼:“不應該讓下一代付出代價。”
◆ 皮埃爾·卡藍默:“你們應該去創造明天的世界。”
第五章 歐洲城市能源轉型案例
一種新的城市生活方式 埃克特·伍茲那 160
城鎮能源轉型的建議 歐洲能源城市協會 162
1. 加強地方政府的行動能力(7條建議,19個案例) 162
◆ 地方政府在能源轉型中應扮演什麼角色?應承擔哪些新的職責?應採取哪些新的地方治理規則來確保決策的可持續性?
2. 了解區域資源及其流動狀況(5條建議,13個案例) 181
◆ 應該採取哪些戰略來提高對人類活動在某一地區產生的資源進出流管理(能源、水資源、垃圾、溫室氣體)?為什麼及如何加強對上述信息的了解?如何最佳化這些資源?優先事項有哪些?在哪裡、和誰一起採取行動才最有效率?
3. 重新思考財政問題(5條建議,12個案例) 194
◆ 公共財政、債務和信貸危機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我們如何為能源轉型提供資金?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才能使能源轉型變為地方經濟和創造就業背後的推動力?這一新經濟的新財務現金流有哪些?
4. 發明地方治理的新模式(6條建議,15個案例) 207
◆ 如何讓各利益相關方攜手制定共同的願景?如何調動他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願?如何強化集體的動力?如何鼓勵決策者和公民改變他們的習慣?如何發明新的社會實踐做法?
5. 區域治理,減少能源消耗(7條建議,23個案例) 222
◆ 我們應該開發何種類型的城市規劃方案,以一種高能效的方式滿足住房、出行和消費的需要?什麼樣的基礎設施能提高一個地域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們應如何改變交通方式和公共區域的使用方式?如何鼓勵發展短供應鏈?
西班牙維多利亞市憑何成為2012年歐洲綠色首都 伊尼戈·比爾巴鄂 244
瑞典綠色低碳生態城的規劃與建設實踐 於 萍 251
後記 陳 彥 260
文摘
中國城鎮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李 鐵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中歐社會論壇:無論在規模和速度上,中國城鎮化發展都令世界矚目。您對推動中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和所面對的挑戰如何看待?
李鐵:2012年底,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2.6%,已經有7億人口生活在城鎮。到2020年,城鎮人口預計將接近8億,城鎮化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機遇。8億人口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不僅僅是消費市場,也是投資市場。因為他們需要購買住房,購買製成品。而且中國各地發展階段不同,存在地域差別,也導致了需求的不同。中共十八大報告已經明確提出“城鎮化是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是擴大國內需求的戰略重點”。通過改善2.6億農民工和可能加入到城鎮化進程的數億農民的公共服務,激發他們的消費潛力,可以帶動國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進而確保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所以,我相信在未來5—10年,中央政府將會出台一系列相關政策,解決城鎮化和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我國城鎮化質量不高,主要在於我們的城市政府將大量的精力用於城市建設,而對人的城鎮化關注不夠。我國城鎮人口中包括了2億多農民工和7000萬城鎮間流動人口,他們並沒有享受和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水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涉及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等諸多方面的改革內容。可以說中國城鎮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新型城鎮化拉動內需,啟動消費,將成為新的國民經濟成長引擎,但並非只涉及房地產行業。新型城鎮化核心問題就是城鎮化健康發展,從數量型的擴張轉到質量型的發展;第二是科學合理的布局和規劃,使大中小城市更合理吸納人口,而不至於使得某一類城鎮人口暴漲。此外,新型城鎮化還包括逐步穩固城鎮化進程以及可持續城鎮化發展道路。
還需要強調的是,未來中國必走可持續、綠色、低碳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為此,中國需要告別以短期行為促進城鎮發展的時代,通過改革來促進城鎮治理和規劃的完善,實現城鎮發展方式的轉型。
中歐社會論壇:您認為應該如何更好地使農民轉為市民?如何解決城市新移民的公共服務問題?
李鐵: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也就是要解決農村人口的轉移。但是很多人誤以為中央提出城鎮化就是要上項目,搞拆遷,趕農民進城,其實大錯特錯。推進城鎮化就是改革不合理的戶籍、土地以及行政管理體制,取消限制城鄉要素市場化流動的障礙,賦予已經進城就業和定居的農民工平等地享受城鎮居民公共服務水平的權利。
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2011年的國務院有關檔案已經明確地提出了,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是中央事權。面對各地各城市的阻力,面對城市居民的反應,面對如此艱難的利益結構調整,僅僅靠溫和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當前推進城鎮化的改革必須要在中央大政方針基本明確的前提下,應該通過強制的辦法來推進,否則在地方利益的軟阻力下,很可能結果會功虧一簣。我們研究認為當前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在於已經在城鎮長期定居就業、舉家遷徙的外來人口,這些人口應該一次性放開解決。同時要逐步取消與戶籍相掛鈎的各項公共福利。
在公共服務方面,城市公共服務要逐漸向外來人口平等開放。同時也要承認我國城鎮化發展相對落後的現實,要降低各城市盲目追求政績效果的發展預期。這裡既涉及公共服務水準制定標準過高的問題,也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貪大求洋的問題。也就是說,要降低城市的門檻,給外來人口提供與他們收入、教育水平相適應的生存空間。政府既要加強公共服務,又要防止大包大攬,把一些可能由市場提供的服務內容交給社會。例如很多地方政府擔心保障性住房的問題,其實絕大部分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居住問題基本上已經被社會負擔了。
……
李 鐵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中歐社會論壇:無論在規模和速度上,中國城鎮化發展都令世界矚目。您對推動中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和所面對的挑戰如何看待?
李鐵:2012年底,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2.6%,已經有7億人口生活在城鎮。到2020年,城鎮人口預計將接近8億,城鎮化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機遇。8億人口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不僅僅是消費市場,也是投資市場。因為他們需要購買住房,購買製成品。而且中國各地發展階段不同,存在地域差別,也導致了需求的不同。中共十八大報告已經明確提出“城鎮化是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是擴大國內需求的戰略重點”。通過改善2.6億農民工和可能加入到城鎮化進程的數億農民的公共服務,激發他們的消費潛力,可以帶動國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進而確保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所以,我相信在未來5—10年,中央政府將會出台一系列相關政策,解決城鎮化和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我國城鎮化質量不高,主要在於我們的城市政府將大量的精力用於城市建設,而對人的城鎮化關注不夠。我國城鎮人口中包括了2億多農民工和7000萬城鎮間流動人口,他們並沒有享受和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水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涉及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等諸多方面的改革內容。可以說中國城鎮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新型城鎮化拉動內需,啟動消費,將成為新的國民經濟成長引擎,但並非只涉及房地產行業。新型城鎮化核心問題就是城鎮化健康發展,從數量型的擴張轉到質量型的發展;第二是科學合理的布局和規劃,使大中小城市更合理吸納人口,而不至於使得某一類城鎮人口暴漲。此外,新型城鎮化還包括逐步穩固城鎮化進程以及可持續城鎮化發展道路。
還需要強調的是,未來中國必走可持續、綠色、低碳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為此,中國需要告別以短期行為促進城鎮發展的時代,通過改革來促進城鎮治理和規劃的完善,實現城鎮發展方式的轉型。
中歐社會論壇:您認為應該如何更好地使農民轉為市民?如何解決城市新移民的公共服務問題?
李鐵: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也就是要解決農村人口的轉移。但是很多人誤以為中央提出城鎮化就是要上項目,搞拆遷,趕農民進城,其實大錯特錯。推進城鎮化就是改革不合理的戶籍、土地以及行政管理體制,取消限制城鄉要素市場化流動的障礙,賦予已經進城就業和定居的農民工平等地享受城鎮居民公共服務水平的權利。
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2011年的國務院有關檔案已經明確地提出了,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是中央事權。面對各地各城市的阻力,面對城市居民的反應,面對如此艱難的利益結構調整,僅僅靠溫和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當前推進城鎮化的改革必須要在中央大政方針基本明確的前提下,應該通過強制的辦法來推進,否則在地方利益的軟阻力下,很可能結果會功虧一簣。我們研究認為當前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在於已經在城鎮長期定居就業、舉家遷徙的外來人口,這些人口應該一次性放開解決。同時要逐步取消與戶籍相掛鈎的各項公共福利。
在公共服務方面,城市公共服務要逐漸向外來人口平等開放。同時也要承認我國城鎮化發展相對落後的現實,要降低各城市盲目追求政績效果的發展預期。這裡既涉及公共服務水準制定標準過高的問題,也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貪大求洋的問題。也就是說,要降低城市的門檻,給外來人口提供與他們收入、教育水平相適應的生存空間。政府既要加強公共服務,又要防止大包大攬,把一些可能由市場提供的服務內容交給社會。例如很多地方政府擔心保障性住房的問題,其實絕大部分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居住問題基本上已經被社會負擔了。
……
後記
後 記
陳 彥(中歐社會論壇執行主席)
城市問題一直是中歐社會論壇關注的重點之一。自2007年以來,論壇已有十餘個討論組涉及城鎮化問題。不過,將城鎮化作為論壇最為重要的中歐之間的對話主題之一併組織專門會議系統討論則是從2011年底、2012年初開端的。從2012年3月以來,論壇在布魯塞爾、巴黎、上海等地舉行了多次不同類型的城鎮化問題討論會。本書的付梓既是論壇城市問題討論成果的階段性總結,也是下一步中歐城鎮化對話的新起點。
論壇對城市問題關注的加強暗合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步伐。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過半。按照預期,2020年中國城鎮人口甚至可占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加速發展的城鎮化,蘊含著中國經濟成長的巨大潛力;同時城鎮化又是一項系統工程和深刻的社會變革,關係到中國未來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和諧與可持續性。舉目世界,中國城鎮化的速度與規模史無前例。從全球化的角度觀察,中國城鎮化的推進的成本與取向不僅對中國自身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也會對世界全局提出嚴峻挑戰。中國推進城鎮化,既需要立足國情、承繼傳統,又必須學習和引進國際理念、技術與管理經驗。作為一個幅員廣闊並承載著悠久城市傳統文化的國家,世界上同中國最具可比性和參照意義的顯然是歐洲的城市發展進程。近代以來,無論在經濟、軍事、科技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是中國的參照系統。毫無疑問,歐洲從農耕社會向工業與城市化社會轉型的進程先中國一步,為後進的中國城鎮化提供了借鑑藍本,但更為關鍵的是,歐洲的城市化進程既需要尊重厚重的文化傳統又必須在傳統之上尋求創新。正是在此意義上,歐洲城市化進程是中國城鎮化不可規避的參照系統。2012年5月3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布魯塞爾簽署《中歐城鎮化夥伴關係共同宣言》,為中國與歐洲在城鎮化方面的緊密合作奠定了基礎,也充分表明中歐城鎮化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論壇推出這本《城鎮化:中國與歐洲》文集之時,也正是中國新一輪城鎮化大幕徐徐拉開之際。文集基於知識共享的理念,從我們多年組織中歐社會及城市問題專家對話的經驗積累出發,以中歐互動的視角解讀中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希望通過推介歐洲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引進當代歐洲對自身城市化的反省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思考。一方面以歐洲之石攻中國之玉,使歐洲經驗融入中國智慧;另一方面,將中國問題放置於全球化框架下思考,為中國城鎮化尋求多元視角和多重選項。
從內容上,本書是論壇多年組織中國與歐洲城市建設參與者與城市問題專家多層面、多視角對話的記錄和成果的展現。既輯納了中歐城市專家對20世紀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整體性反思,也選取了在整體反思基礎上有關城鎮化重要方面的深入對話和討論。這些討論和對話或是論壇舉辦的大型城鎮化(如上海2013年3月)問題討論會的文字成果,或是媒體採訪、對談的實錄。我們嘗試在形式上也儘量再現論壇所創的中歐社會間對話的特有風格。特別需要提到的是,本書所輯文字所體現的一個方向性的共識是無論是歐洲城市發展的經驗,還是對中國城鎮化的前瞻都須遵從社會公正、環境友好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城鎮化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環節,因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應該成為歐洲和中國共同的城市發展目標。正是因此,本書第五章 《城鎮能源轉型的建議與案例 》尤其值得讀者細細體味。這裡收集的城鎮能源轉型的三十條建議是由論壇歐洲的合作夥伴——歐洲能源城市協會提供的。這些案例不僅告訴我們歐洲眾多的城市均在切實努力尋找從目前的非持續性城市向可持續性城市的轉型之途,並且向我們呈現出各個城市是如何依據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尋找轉型之路的。在各種轉型要素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開發再生能源是建設可持續城市的關鍵要素。毫無疑問,無論是歐洲城市還是中國城市,有大有小,其歷史文化、地理位置、生態環境、風尚沿革均各具特色,但是建設可持續城市的基本努力方向是共同的。正如歐洲一位專家在本書中所指出的,中歐城鎮化有著不同的過去,但卻可能擁有相同的未來。
本書的成書過程也是廣集善緣、眾人拾柴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本書的作者不僅來自中國各省市,也來自歐洲包括法、英、德、荷蘭、瑞典、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專家、學者、決策層人員。鑒於中歐社會論壇的特點和傳統,我們的工作方式本身即是一種持續互動的對話過程。本書的原始文稿至少包括中文、英文、法文三種文字。在這些文稿的互譯轉換過程中,每一次翻譯,每一句話的掂量、每一個概念和詞語的推敲不僅浸透了書稿編輯同仁的心血,也使得思想和觀念在這種互譯和轉換中清晰彰顯和獲得深化。我們當然不認為此書已臻完美,恰恰相反,我們希望以此書向更多的讀者展示中歐社會間關於城市問題的對話過程,並將此書的出版也看成是對話、交流、討論的一部分。希望此書也成為我們結交新朋友,擴大對話範圍的良好契機,同一切關心和思考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朋友,無論是決策者、專家,還是企業家、環保、公益人士共同探討。
陳 彥(中歐社會論壇執行主席)
城市問題一直是中歐社會論壇關注的重點之一。自2007年以來,論壇已有十餘個討論組涉及城鎮化問題。不過,將城鎮化作為論壇最為重要的中歐之間的對話主題之一併組織專門會議系統討論則是從2011年底、2012年初開端的。從2012年3月以來,論壇在布魯塞爾、巴黎、上海等地舉行了多次不同類型的城鎮化問題討論會。本書的付梓既是論壇城市問題討論成果的階段性總結,也是下一步中歐城鎮化對話的新起點。
論壇對城市問題關注的加強暗合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步伐。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過半。按照預期,2020年中國城鎮人口甚至可占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加速發展的城鎮化,蘊含著中國經濟成長的巨大潛力;同時城鎮化又是一項系統工程和深刻的社會變革,關係到中國未來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和諧與可持續性。舉目世界,中國城鎮化的速度與規模史無前例。從全球化的角度觀察,中國城鎮化的推進的成本與取向不僅對中國自身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也會對世界全局提出嚴峻挑戰。中國推進城鎮化,既需要立足國情、承繼傳統,又必須學習和引進國際理念、技術與管理經驗。作為一個幅員廣闊並承載著悠久城市傳統文化的國家,世界上同中國最具可比性和參照意義的顯然是歐洲的城市發展進程。近代以來,無論在經濟、軍事、科技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是中國的參照系統。毫無疑問,歐洲從農耕社會向工業與城市化社會轉型的進程先中國一步,為後進的中國城鎮化提供了借鑑藍本,但更為關鍵的是,歐洲的城市化進程既需要尊重厚重的文化傳統又必須在傳統之上尋求創新。正是在此意義上,歐洲城市化進程是中國城鎮化不可規避的參照系統。2012年5月3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布魯塞爾簽署《中歐城鎮化夥伴關係共同宣言》,為中國與歐洲在城鎮化方面的緊密合作奠定了基礎,也充分表明中歐城鎮化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論壇推出這本《城鎮化:中國與歐洲》文集之時,也正是中國新一輪城鎮化大幕徐徐拉開之際。文集基於知識共享的理念,從我們多年組織中歐社會及城市問題專家對話的經驗積累出發,以中歐互動的視角解讀中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希望通過推介歐洲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引進當代歐洲對自身城市化的反省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思考。一方面以歐洲之石攻中國之玉,使歐洲經驗融入中國智慧;另一方面,將中國問題放置於全球化框架下思考,為中國城鎮化尋求多元視角和多重選項。
從內容上,本書是論壇多年組織中國與歐洲城市建設參與者與城市問題專家多層面、多視角對話的記錄和成果的展現。既輯納了中歐城市專家對20世紀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整體性反思,也選取了在整體反思基礎上有關城鎮化重要方面的深入對話和討論。這些討論和對話或是論壇舉辦的大型城鎮化(如上海2013年3月)問題討論會的文字成果,或是媒體採訪、對談的實錄。我們嘗試在形式上也儘量再現論壇所創的中歐社會間對話的特有風格。特別需要提到的是,本書所輯文字所體現的一個方向性的共識是無論是歐洲城市發展的經驗,還是對中國城鎮化的前瞻都須遵從社會公正、環境友好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城鎮化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環節,因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應該成為歐洲和中國共同的城市發展目標。正是因此,本書第五章 《城鎮能源轉型的建議與案例 》尤其值得讀者細細體味。這裡收集的城鎮能源轉型的三十條建議是由論壇歐洲的合作夥伴——歐洲能源城市協會提供的。這些案例不僅告訴我們歐洲眾多的城市均在切實努力尋找從目前的非持續性城市向可持續性城市的轉型之途,並且向我們呈現出各個城市是如何依據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尋找轉型之路的。在各種轉型要素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開發再生能源是建設可持續城市的關鍵要素。毫無疑問,無論是歐洲城市還是中國城市,有大有小,其歷史文化、地理位置、生態環境、風尚沿革均各具特色,但是建設可持續城市的基本努力方向是共同的。正如歐洲一位專家在本書中所指出的,中歐城鎮化有著不同的過去,但卻可能擁有相同的未來。
本書的成書過程也是廣集善緣、眾人拾柴和不斷完善的過程。本書的作者不僅來自中國各省市,也來自歐洲包括法、英、德、荷蘭、瑞典、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專家、學者、決策層人員。鑒於中歐社會論壇的特點和傳統,我們的工作方式本身即是一種持續互動的對話過程。本書的原始文稿至少包括中文、英文、法文三種文字。在這些文稿的互譯轉換過程中,每一次翻譯,每一句話的掂量、每一個概念和詞語的推敲不僅浸透了書稿編輯同仁的心血,也使得思想和觀念在這種互譯和轉換中清晰彰顯和獲得深化。我們當然不認為此書已臻完美,恰恰相反,我們希望以此書向更多的讀者展示中歐社會間關於城市問題的對話過程,並將此書的出版也看成是對話、交流、討論的一部分。希望此書也成為我們結交新朋友,擴大對話範圍的良好契機,同一切關心和思考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朋友,無論是決策者、專家,還是企業家、環保、公益人士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