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踐:江蘇吳江市調查

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踐:江蘇吳江市調查

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踐——江蘇吳江市調查》作者在對吳江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運用社會學、統計學和歷史學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吳江在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規劃一體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進而對吳江的城鄉文化、教育和科技、醫療衛生事業、人口和計畫生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現狀與未來發展作了詳細描述,全面反映了吳江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吳江的發展,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的整體要求,逐步形成一條符合吳江實際的城鄉一體發展、同步推進的協調發展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踐:江蘇吳江市調查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342 頁
  • 開本:16 開
  • 定價:42 元
  • 作者:曹雪娟 張明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8082502, 7208082502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踐:江蘇吳江市調查》闡述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吳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的整體要求,在短短30年間,從一個傳統的以農業為主體的縣城,成為一個新興的以工業為主體的現代城市,逐步形成一條符合吳江實際的城鄉一體發展、同步推進的協調發展之路。

媒體推薦

我故鄉的父老鄉親沒有辜負這大好年頭,為今後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這個基礎我端束龍嚷相信是結實的,因為它的根深深地扎入了千家萬戶,它會生長,它會結果。……我的故鄉一定會芝歡譽試更美好,更可愛。這不是夢想,應當是故鄉人的共同信念。信念會帶來力量——創造的力量,前進的力量。(摘自《吳江行》)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新型工業化
第三章 農業現代化
第四章 農村城鎮化
第五章 城鄉規劃一體化
第六章 城鄉文化建設和繁榮
第七章 城鄉教育和科技發展
第八章 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第九章 城鄉人口和計畫生育管理
第十章 城鄉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
第十一章 城鄉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
第十二章 和諧社區建設
第十三章 新農村建設
第十四章 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構建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2.發展龍頭企業,拓展配套延伸
吳江民營工業發展初期,通過“適度集中”、“適度重複”,創造出吳江民營工罪翻煉業的特色,培育了整體優勢。在一個地方、一個範圍內,有市場的產品不怕適度的重複,企業的類同、行業的集中,往往有利於產業的興起和拓展。規模經濟或規模優勢不僅指單個企業的規模,也包括多個企業的集群規模,依據眾多企業把產業的“蛋糕”做大。頁婚充在企業集群過程中,龍頭企業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帶來了示範模仿效應,引來了企業和資金的聚集;另一方面帶來了產業鏈的延伸,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積極開拓相關投資領域,使其向前後道工序延伸,大大提高了產業內部整體聯動的能力,發揮出行業整合優勢。例如,吳江以絲織行業為主導,紡絲、印染、經編、塗層等相關行業都得到了很好發展,產業鏈不斷延伸,產品加工深度與產品附加值得到了提高。配套產品的發展數吳江七都鎮最為典型。該鎮個體、民營企業主圍繞四大電纜集團,為之生產配套的電纜盤、鋁箔、塑膠製品等,從而使該鎮民營經濟得到相應發展。
3.提升行業檔次,做大做強企業
吳江民營企業整體從小到大、蜜樂從弱到強的過程是行業檔次不斷提升的過程。行業檔次體現在機器設備的技術含量、產品特色、產品附加值、市場拓展等方面。提升行業檔次具體來說也就是要採用先進的機器生產設備;產品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追隨或仿照其他企業的產品;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並且通過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提高產品的品牌附加值;運用先進的行銷手段和寬廣的行銷網路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同時細分市場、推出適應不同消費群體的多層次產品。提升行業檔次最終是為了產品得到市場的認可,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勝利。吳江民營企業群體在發展過程中為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自覺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檔次。以絲織業為例,吳江民營企業通過與大專院校、研究機構之間的技術交流和技術合作,走產學研的道路,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不斷開發新品滿足市場需求。同白員擔時通過大規模的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運用先進的機器生產設備,明顯提高了產品生產率和產品檔次,成為全國薄型織物的最大集散地和價格形成中心。

後記

吳江市是蘇南區域發展的代表,是費孝通教授的家鄉、學術研究的起點和長期研究農村的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吳江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在全國百強縣市中名列前茅。為了反映我國農村從傳統的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的巨大變化,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律,在復旦大學劉豪興教授的悉心指導下,由蘇州大學社會與發展研究所和吳江市委宣傳部、吳江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確定了“吳江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同時,該課題的實地調研還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建設和諧社區、和諧村鎮研究”(批准號:06BSI-t008)的計畫。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經過一年多的共同深入調查,實現了預定目標。本書比較系統地總結了吳江市城鄉協調發展的歷程與經驗,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課題確定後,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課題組。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坑墓整實施,於2007年6月成立由吳江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曹雪娟為組長和蘇州大學社會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明為副組長的課題組,共同組織實施。第二,制定調研計畫。設計調查方案,確定調查任務。第三,選擇調查方式。此次調查工作既要注重全面調查,又要重視典型調查和個案調查,主要採用觀察法、文獻法、訪談法等方法對吳江市有關部門、部分鎮村、企業、經濟開發區等進行專題調研。第四,準備前期資料,收集與課題有關的文字和數據資料。第五,開展實地調查,深入調查現場,進行實地觀察和訪問調查。第六,整理與分析資料,撰寫書稿,修改、定稿等。

序言

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率先在農村進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同時也解放了自己。在農業大發展的同時,農村的工副業逐步發展為主導產業,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農村面貌日新又日新。農村的昌盛,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城鄉協調發展呈現了美好的前景。民富國強,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上升。盛世憂事,怎樣保證國家長盛不衰,黨、政府和人民共同關注著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認為這個“三農”問題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矛盾的聚焦點,是當今中國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最重大、最基本的問題。為解決這一歷史和現實問題,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進行了或正在進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等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和制度創新。這是明智的戰略思考和實踐。為反映我國“三農”在現代化進程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新趨勢,記錄和檢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農民觀念的變化,《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應運而生。
2002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探索性地出版了中國鄉村考察報告《鄉鎮社區的當代變遷——蘇南七都》一書,得到了社會的認同,我們遂決定籌劃以“中國鄉村考察報告”為主題出版叢書。我們將這個計畫向著名社會學人類學家費孝通報告,他十分贊同,希望扎紮實實地做好選題和調查研究工作,打好叢書出版的根基。他帶頭為該叢書做了兩件實事,一是將他1981年以來有關鄉村考察的文章選編為《志在富民》一書,作為《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的一種;二是為《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寫了《總序》。他在《總序》中說,計畫組織出版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這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社會學等學科發展的需要,是一件好事,我積極支持和參與”。他認為,“‘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可以為社會學專業人才的成長提供一個舞台,堅持數年必有成效。叢書的出版可以打破常規,條件成熟可以同時出幾本,也可以成熟一本出一本,要努力適時地反映不斷變化的農村實際,提高考察報告的水平”。
3.提升行業檔次,做大做強企業
吳江民營企業整體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是行業檔次不斷提升的過程。行業檔次體現在機器設備的技術含量、產品特色、產品附加值、市場拓展等方面。提升行業檔次具體來說也就是要採用先進的機器生產設備;產品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追隨或仿照其他企業的產品;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並且通過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提高產品的品牌附加值;運用先進的行銷手段和寬廣的行銷網路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同時細分市場、推出適應不同消費群體的多層次產品。提升行業檔次最終是為了產品得到市場的認可,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勝利。吳江民營企業群體在發展過程中為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自覺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檔次。以絲織業為例,吳江民營企業通過與大專院校、研究機構之間的技術交流和技術合作,走產學研的道路,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不斷開發新品滿足市場需求。同時通過大規模的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運用先進的機器生產設備,明顯提高了產品生產率和產品檔次,成為全國薄型織物的最大集散地和價格形成中心。

後記

吳江市是蘇南區域發展的代表,是費孝通教授的家鄉、學術研究的起點和長期研究農村的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吳江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在全國百強縣市中名列前茅。為了反映我國農村從傳統的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的巨大變化,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律,在復旦大學劉豪興教授的悉心指導下,由蘇州大學社會與發展研究所和吳江市委宣傳部、吳江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確定了“吳江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同時,該課題的實地調研還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建設和諧社區、和諧村鎮研究”(批准號:06BSI-t008)的計畫。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經過一年多的共同深入調查,實現了預定目標。本書比較系統地總結了吳江市城鄉協調發展的歷程與經驗,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課題確定後,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課題組。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於2007年6月成立由吳江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曹雪娟為組長和蘇州大學社會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明為副組長的課題組,共同組織實施。第二,制定調研計畫。設計調查方案,確定調查任務。第三,選擇調查方式。此次調查工作既要注重全面調查,又要重視典型調查和個案調查,主要採用觀察法、文獻法、訪談法等方法對吳江市有關部門、部分鎮村、企業、經濟開發區等進行專題調研。第四,準備前期資料,收集與課題有關的文字和數據資料。第五,開展實地調查,深入調查現場,進行實地觀察和訪問調查。第六,整理與分析資料,撰寫書稿,修改、定稿等。

序言

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率先在農村進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同時也解放了自己。在農業大發展的同時,農村的工副業逐步發展為主導產業,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農村面貌日新又日新。農村的昌盛,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城鄉協調發展呈現了美好的前景。民富國強,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上升。盛世憂事,怎樣保證國家長盛不衰,黨、政府和人民共同關注著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認為這個“三農”問題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矛盾的聚焦點,是當今中國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最重大、最基本的問題。為解決這一歷史和現實問題,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進行了或正在進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等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和制度創新。這是明智的戰略思考和實踐。為反映我國“三農”在現代化進程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新趨勢,記錄和檢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農民觀念的變化,《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應運而生。
2002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探索性地出版了中國鄉村考察報告《鄉鎮社區的當代變遷——蘇南七都》一書,得到了社會的認同,我們遂決定籌劃以“中國鄉村考察報告”為主題出版叢書。我們將這個計畫向著名社會學人類學家費孝通報告,他十分贊同,希望扎紮實實地做好選題和調查研究工作,打好叢書出版的根基。他帶頭為該叢書做了兩件實事,一是將他1981年以來有關鄉村考察的文章選編為《志在富民》一書,作為《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的一種;二是為《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寫了《總序》。他在《總序》中說,計畫組織出版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這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社會學等學科發展的需要,是一件好事,我積極支持和參與”。他認為,“‘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可以為社會學專業人才的成長提供一個舞台,堅持數年必有成效。叢書的出版可以打破常規,條件成熟可以同時出幾本,也可以成熟一本出一本,要努力適時地反映不斷變化的農村實際,提高考察報告的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