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發展視域下的公共產品公平供給》總計十三章,分別探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以及體制困擾,探索最佳化公共產品供給和破解供給困境的出路,分析問題形成的歷史原因,闡述公共產品供給對城鄉和諧和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的積極作用,嘗試總結新中國探索“三農”的歷史經驗。結論是:城鄉和諧、平衡發展,不僅考驗政府的決策智慧和行政能力,還會考量政府責任和行政倫理。這就要求政府,以公民為本位,以公共利益為取向,以公共服務為理念,提供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求,承擔公共責任。
《城鄉一體化發展視域下的公共產品公平供給》闡述城市和鄉村是社會構成兩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城鄉關係是世界各國在發展進程中躲不開,也繞不過的重要命題。城鄉關係本應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和相互配合的,現實中,城鄉間的利益衝突時有發生,分析發現,辣臭驗政府在資源配置的制度設計上,城市偏向是其根源。公共產品好比一條扁擔,由政府一肩挑起城鄉兩頭,控制平衡,不僅考量政府的決策智慧和行政倫理,而且是新農旬敬拒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實路徑和微觀基礎。
任淑艷(1962—),天津人。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或參與省部級課題數項,參加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項,獲得過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在有關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
前言
導論
一、城鄉關係是各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命題
二、公共習記邀尋產品供給與社會經濟發展
三、公共產品供給與構建和諧社會
第一章公共產品供給與“三局說農"發展
一、公共產品供給的相關理論
二、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功用
第二章公共產品供給中的政府責任
一、政府責任的依據
二、公共產品公平供給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
第三章 中國共產黨主導的農村管理體制的歷史回顧
一、中國共產黨主導的農村管理體制的發展軌跡
二、城鄉二元體制的歷史沿革
第四章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歷史變遷
一、農村管理體制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歷史變遷
第五章 我國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狀況的基本描述
一、我蜜匙棄洪國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總體情況
二、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尚需面對的問題
第六章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體制困擾
一、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的制度缺陷
二、成本分擔的制度設計顧此失彼
三、公共產品政府供給績效評估和監管的瓶頸
第七章構建城鄉統一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上)
一、中國共產黨統籌城鄉發展酌指導思想更加明晰
二、公共產品供給與城鄉一體化
第八章 構建城鄉統一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下)
一、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重構
第九章 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關鍵
一、1949—1957年農村生產力初步發展
二、1957—1978年農村生產力曲折緩慢發展
三、1978年以來農村生產力快速發展
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第十章堅持以人為本
一、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
二、是否以農民為本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
三、提高農民能力是解決“三農”問判悼懂題的關鍵
第十一章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一、中國的“三農”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解決
二、中國的“三農”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逐步解決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決“三農”問題
第十二章 堅持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
一、中國共產黨對農業基礎地位認識的形成和發展
二、忽視農業基礎地位的表現、後果和原因
三、新階段深乃射騙化對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認識
四、強化農業基礎地位
第十三章 堅持城鄉協調發展
一、城鄉關係的曲折發展
二、城鄉差距的現狀
三、城鄉差距成因分析
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結論: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一、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二、提升行政能力,做學習型政府
三、創新社會管理,做創新型政府
四、突出政府責任的剛性,建設有為政府
五、樹立公共利益至上的政績觀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一、1949—1957年農村生產力初步發展
二、1957—1978年農村生產力曲折緩慢發展
三、1978年以來農村生產力快速發展
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第十章堅持以人為本
一、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
二、是否以農民為本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
三、提高農民能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第十一章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一、中國的“三農”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解決
二、中國的“三農”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逐步解決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決“三農”問題
第十二章 堅持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
一、中國共產黨對農業基礎地位認識的形成和發展
二、忽視農業基礎地位的表現、後果和原因
三、新階段深化對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認識
四、強化農業基礎地位
第十三章 堅持城鄉協調發展
一、城鄉關係的曲折發展
二、城鄉差距的現狀
三、城鄉差距成因分析
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結論: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一、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二、提升行政能力,做學習型政府
三、創新社會管理,做創新型政府
四、突出政府責任的剛性,建設有為政府
五、樹立公共利益至上的政績觀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