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

城市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

《城市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是2020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道勝、柴彥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
  • 作者:孫道勝、柴彥威
  •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0 頁
  • 字數:255000
  • ISBN:9787564193546
  • 定價:59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建構了基於時空間行為的城市社區生活圈概念體系,科學探索了城市社區生活圈的多種劃分方法及其空間模式,並創新性地提出城市社區生活圈規劃系統及其實施方案,同時利用GPS軌跡數據與活動日誌調查的第一手數據,剖析社區生活圈與城市生活圈的規劃實踐案例,進一步指出城市社區生活圈規劃的現狀問題與未來方向,是國內首部關於城市社區生活圈研究的著作。
本書面向的讀者為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學、城市社會學、城市交通行為學等領域的科研人員與工作者、高校師生,也可為時空間行為與社區感興趣的其他領域研究者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孫道勝,男,1989年生,山東莒縣人。北京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就職於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面向規劃套用的城市時空間行為研究、國土空間規劃信息化、規劃決策支持系統理論與套用等。曾獲得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年度院優項目一等獎等,發表中外學術論文10餘篇。
柴彥威,男,1964年生,甘肅會寧人。日本廣島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智慧城市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社區建設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時間地理學、智慧城市規劃與管理,積極建設中國城市研究與規劃的時空行為學派。發表中外學術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及譯著20餘部。曾獲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地理科技獎、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獎等。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1 城市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1 城市生活空間轉向△1.1.1 快速城鎮化與城市空間重構/1.1.2 生活空間的關注與反思
1.2 時空間行為視角下的生活圈△1.2.1 社區空間為核心的生活空間實踐/1.2.2 時空間行為視角下生活圈規劃的興起
1.3 中國社區規劃的反思△1.3.1 中國城市社區規劃研究發展歷程/1.3.2 中國城市社區規劃實踐/1.3.3 中國社區規劃的問題與挑戰
1.4 城市生活圈研究與規劃探索△1.4.1 生活圈研究的現狀分析/1.4.2 生活圈規劃研究的發展方向/1.4.3 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的框架
2 生活圈規劃的經驗與進展
2.1 海外生活圈規劃研究回顧△2.1.1 日本的生活圈理論起源與發展/2.1.2 日本的生活圈規劃實踐/2.1.3 生活圈研究在亞洲範圍內的傳播
2.2 中國生活圈規劃研究探索△2.2.1 社區生活圈的基礎研究/2.2.2 社區生活圈的規劃實踐
2.3 海外經驗對中國生活圈規劃的啟示△2.3.1 對於存量規劃的啟示/2.3.2 對於社區規劃的啟示/2.3.3 對於區域協同發展的啟示/2.3.4 對於老齡化社會的啟示
3 中國城市生活圈概念體系構建
3.1 生活圈的概念界定問題△3.1.1 生活圈的概念與劃定問題/3.1.2 生活圈的內涵與職能問題/3.1.3 時空間行為視角下的生活圈
3.2 生活圈的概念體系△3.2.1 生活圈概念的分類/3.2.2 城市生活圈的概念體系/3.2.3 社區生活圈的概念體系
3.3 生活圈的空間規劃層級△3.3.1 基礎生活圈的空間規劃層級/3.3.2 社區生活圈的空間規劃層級/3.3.3 城市生活圈的空間規劃層級/3.3.4 廣域生活圈的空間規劃層級
4 自足與共享視角下的社區生活圈劃定
4.1 研究區域與數據△4.1.1 研究區域/4.1.2 研究數據
4.2 自足與共享視角下的基礎生活圈劃定思路
4.3 基礎生活圈界定的活動空間方法基礎△4.3.1 活動空間與基礎生活圈的關係/4.3.2 活動空間界定方法及問題/4.3.3 基於柵格的活動空間界定
4.4 基礎生活圈界定的核心指標構建與測算△4.4.1 基礎生活圈的空間範圍劃定/4.4.2 基礎生活圈集中度指標構建及測度/4.4.3 基礎生活圈共享度指標構建及測度
4.5 基礎生活圈的空間界定結果
4.6 社區生活圈的劃分思路△4.6.1 已有對社區區位關係的討論/4.6.2 基礎生活圈的疊加與組合
4.7 社區生活圈的劃分方法△4.7.1 共享度矩陣的計算/4.7.2 聚類方法的選取
4.8 社區生活圈的劃分結果△4.8.1 基礎生活圈的疊加分析/4.8.2 基礎生活圈整體共享度矩陣計算結果/4.8.3 基於整體共享度矩陣的基礎生活圈聚類結果/4.8.4 社區生活圈聚類結果
4.9 社區生活圈的規模最佳化△4.9.1 社區劃分規模及問題分析/4.9.2 組合後的社區生活圈規模分析
5 基礎生活圈劃定的替代方法
5.1 研究區域與數據
5.2 時空行為需求視角下的基礎生活圈劃定思路
5.3 基於新方法的基礎生活圈界定技術路徑△5.3.1 基於結晶生長的基礎生活圈劃定方法/5.3.2 基於時空需求預測的基礎生活圈劃定方法
5.4 基於替代方法的基礎生活圈劃定結果△5.4.1 基於結晶生長的基礎生活圈劃定結果/5.4.2 基於時空需求預測的基礎生活圈劃定結果
5.5 基礎生活圈劃定替代方法的啟示
6 社區生活圈的行為特徵及影響因素
6.1 基礎生活圈的行為特徵△6.1.1 基礎生活圈停留點特徵描繪/6.1.2 基礎生活圈時空路徑特徵描繪/6.1.3 基礎生活圈的時間特徵/6.1.4 基礎生活圈的空間特徵
6.2 基礎生活圈影響因素分析△6.2.1 變數選取/6.2.2 模型結果/6.2.3 個人社會經濟屬性對基礎生活圈的影響/6.2.4 建成環境對基礎生活圈的影響
6.3 社區生活圈形態特徵及影響因素
6.4 社區生活圈活動需求分布特徵及設施評價
6.5 社區生活圈的微觀影響機制總結
7 社區生活圈的規劃實施
7.1 社區生活圈規劃的特點與層面△7.1.1 社區生活圈規劃的特點/7.1.2 社區生活圈規劃的落實層面/7.1.3 社區生活圈規劃的技術路徑
7.2 社區生活圈規劃中的工作對象△7.2.1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劃分思維/7.2.2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反思/7.2.3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類別界定
7.3 基於社區生活圈的設施配置標準最佳化△7.3.1 人群設施利用時長測度/7.3.2 人群設施利用需求測度/7.3.3 社區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量計算/7.3.4 社區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評價及最佳化
7.4 基於社區生活圈的設施分級落位引導△7.4.1 基礎生活圈服務設施空間引導模式/7.4.2 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空間引導模式
8 從社區生活圈到城市生活圈
8.1 城市生活圈的概念延伸
8.2 生活圈視角下的城市生活空間△8.2.1 社區生活圈下的城市生活空間/8.2.2 通勤生活圈下的城市生活空間/8.2.3 擴展生活圈下的城市生活空間
8.3 不同城市區位的生活圈理想模式構建△8.3.1 中心城區的理想生活圈模式/8.3.2 近郊區的理想生活圈模式/8.3.3 遠郊區的理想生活圈模式
8.4 北京城市生活圈構建△8.4.1 北京社區生活圈空間重構/8.4.2 北京通勤生活圈空間重構/8.4.3 北京擴展生活圈空間重構
9 城市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的未來
9.1 生活圈規劃研究的整體前進方向
9.2 社區生活圈的概念創新
9.3 城市社區生活圈的空間模式
9.4 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中的數據收集與管理
9.5 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的技術與方法
9.6 社區生活圈規劃的實施模式和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表格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