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是2017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
  • 作者:貝淡寧/艾維納
  • 類別:社科
  • 譯者:劉勇軍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 定價:58.00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29-12430-4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精彩選摘,

作者簡介

主編
貝淡寧
Daniel A.Bell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與蘇世民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擁有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員。其著作包括《賢能政治》《城市的精神》《中國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東方遭遇西方》《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等。
艾維納·德夏里特
Avner De-Shalit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馬克斯·坎佩爾曼民主和人權研究所所長,擁有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問題、貧困、不平等和城市問題,著有《人民的劣勢和權力:在懷疑時代講授政治哲學》。

內容簡介

全球著名政治學者貝淡寧和艾維納在成功合著《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時代,城市何以安頓我們》一書後,為展示世界更多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精神核心,他們聯合全球十五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深入研究自己常住或常往的城市的歷史、人文和現狀,寫就成《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所選取的十四個城市,既包括中國的上海、曲阜、青島、成都,也包括具有全球聯繫和遠大抱負的世界城市如東京、孟買、杜拜等,還有一些特色小城市如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這些城市規模上各有不同,卻都有獨樹一幟的身份。
在《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中,學者們以個人經歷為基礎,在大量閱讀資料的同時,以“漫步城市”這種方式獲得的感想和對當地居民的採訪和討論為創作素材,力圖描繪出更為全面的城市特性畫卷。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和“此時此地”的現場經歷以通俗易懂的筆觸表達出來,引人共鳴,發人深思。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對“城市的精神”這一議題的思考更加多元化,書中的爭議和反思,也揭示出在發掘和塑造城市精神的過程中,認同是複雜的,包容是需要時間的,塑造城市精神如羅馬之城的建造,非一日建成,也非一人之力可行,需要擺脫現實的一些桎梏,突破“身份認同”的地方主義局限,以包容的姿態為城市成為人們共同宜居的開放空間而努力。

編輯推薦

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城市化發展。
我們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員,回不去故鄉,也離不開城市。
馬克·吐溫說:“一個人每天都要無聊地在同一條漫無盡頭的路上走數英里,擠過嘈雜的人群,卻看不到一張熟悉的臉孔。”
但這只是城市的一個面目。
孤獨、疏遠、快節奏、緊迫感、危機感,等等,是我們遠離熟人社會所必須承擔的壓力。而另一方面,我們也享受著城市的自由和平台,多樣的文化生活與無限的機遇可能。
我們住在城市裡,但城市也住在我們內心。我們每天生活在城市中,行走在城市的土地上,呼吸著它的空氣,感受著它的氛圍。
著名詩人達維希說:“城市有屬於它們自己的氣味:莫斯科是冰塊上的伏特加味。開羅是芒果和生薑味兒。貝魯特瀰漫著陽光、大海、煙霧和檸檬的氣味。在巴黎到處都能聞到現烤麵包、乳酪和各種各樣迷人之物的香氣。大馬士革有股茉莉和乾果味。在突尼西亞,你在晚上能聞到麝香和鹽的味道。一個城市若沒有獨特的氣味,絕對是不可靠的。”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獨特氣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獨特氣質與身份。
我們的天性中深植著想要經歷獨特感的願望。無論是仍然漂泊的,還是已經紮根的,唯有認同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覺得它與眾不同,城市生活才比鄉村生活更令人滿意。
城市的精神”——貝淡寧,國際知名哲學家、政治學家,被學界稱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外國學者”,一個有著儒雅中國名字的加拿大人,用這樣的詞語概括一個城市的獨特氣質。他認為這是抗衡全球化經濟帶來城市空間同質化的利器。
在全球化席捲世界之前,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重提“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獨特身份與氣質”,實際上是邀請大家一起來回顧和感受城市的歷史,體味城市的細節特點,並思考在挖掘和彰顯城市精神的過程中盡一己之力。所以,“城市的精神”看上去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實際上關涉我們每個個體的自豪感、認同感、歸宿感與安全感。
幾年前,貝淡寧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艾維納教授一起,通過班傑明式街頭漫步的獨特方式,運用社會學的專業方法,探究了從巴黎到牛津,從紐約到新加坡等九大著名城市的城市精神,並寫就《城市的精神》一書,在中國出版後引起巨大的反響。《城市的精神》一書還獲得了當年“中國影響力圖書”的殊榮。
與《城市的精神》不一樣的是,《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聚集了全球15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所探討的城市也更加多樣化:從東京到杜拜,從上海到成都,從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到檳城,無論是大型全球化城市,還是特色小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也應該擁有獨特的精神氣質。
除了貝淡寧和艾維納教授,15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還包括一直致力於當下中國城市問題研究的復旦大學的于海教授,全球暢銷書作家、《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帕拉格·康納(《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中“杜拜:從貝都因村莊到全球大城市”一文的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室主任吉勒斯·坎帕尼奧洛(“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地方主義之城”一文的作者),希臘外交部高級特別顧問德斯伯納·格拉羅(“塞薩洛尼基:愛陌生人的社會融合模式”一文的作者),等等。
書中對“城市的精神”這一議題的思考更加多元化,書中的爭議和反思,也啟發著我們將“城市的精神”思考更加深入化。
通過復旦大學于海教授風趣幽默的描寫,我們了解到上海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看待別人,讀懂了上海人的身份認同。
在媒體人琳恩·小笠原的筆下,我們第一次了解到作為時尚、先鋒的“未來城市”東京,也有著類似曼谷一樣的村莊城市的特點。而日本人獨特的國民性,經歷巨大的混亂仍然保持樂觀的強大恢復能力,在全球化現實面前保留傳統的做法,都發人深思。
學者法拉赫·哥德瑞吉對於孟買“世界主義”城市精神這一神話的解構,讓我們思考“城市精神”的名與實,還有歷代政府在打造城市精神過程中所掩飾的城市的另一面,也是為孟買的商業主義貢獻了血汗的下層民眾。
出生杜拜、作為真正的杜拜人,暢銷書作者帕拉格·康納對杜拜歷史的追述、對杜拜作為當今阿拉伯世界中心的地位分析、對杜拜未來的展望,讓我們打開眼界,至少掃除了我們過去對於杜拜浮華的印象。
而德斯伯納·格拉羅和艾維納教授對於希臘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愛陌生人”城市精神的分析,更是引發我們對當下國人對陌生人冷漠的反思。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不僅可以作為一部社科讀物,來提高自己對當下熱點問題的思考力度,還可以作為一本漲知識的人文旅遊圖書來閱讀,跟隨作者,一起領略青島的異域風情、東京的絢麗櫻花、伊斯坦堡迷人的多元文化、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的山居歲月與“甜蜜生活”……
讓我們從《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這樣的文本中獲得啟迪,讓我們每個人都盡力把自己所在的城市變成“真正偉大的城市”,變成“能夠讓人活著並且活得更好的城市。”

精彩選摘

青島之所以美,不僅僅在於碧海藍天的自然景觀,更是因為這裡富有“異國情調”,讓人們能夠從一般熟知的生活之中稍稍跳脫出來,提醒人們還有與當下生活完全不同的可能。
——汪沛貝淡寧《青島:理想之城》
不斷面對地震和火災的威脅,東京人依然充滿活力地與人交際,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飄零的花朵和墜落的樹葉”。他們用“遊戲”精神來對面無常,由此創造出了著名的江戶時代的浮世繪。
——琳恩·小笠原(Leanne Ogasawara)《東京:花與火之城》
倫敦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提供了這種加強版的人間喜劇。薩繆爾·詹森有句名言,“一個人如果厭倦了倫敦,也就厭倦了生活。”這或許是因為倫敦正是戲劇化的生活。
——馬克·貝維爾(Mark Bevir)《倫敦:人本主義和權力之城》
現代阿姆斯特丹對待多元化的態度可以用“奶昔”來比喻,他們認為包容是一種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人們融合在一起,吸收同化彼此的個性、價值觀、標準和習俗。
——艾維納·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阿姆斯特丹: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