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衛設施鄰避效應時空影響與作用機制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張翔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環衛設施鄰避效應時空影響與作用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翔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城市設施對周邊居民的不良影響,即鄰避效應逐漸凸顯,其危害日益增大並具有特定的時空指向性,使得受其影響的居民對設施布局公平性產生不滿和質疑。然而,已有研究集中在社會學、管理學與環境學領域,缺乏地理學時空分析視角,也未考慮居民感知風險影響空間。本研究以影響廣泛的城市環衛設施為源,探討其鄰避效應在設施全生命周期中的影響與作用機制;以地理學空間關係與行為分析為基礎,採用環境影響評價、災害風險評估、空間視域分析、典型抽樣與簡單隨機抽樣等方法測度鄰避效應實質與公眾感知風險的空間影響範圍;進而構建基於時間機率與距離衰減的鄰避效應實質風險時空變化模型,建立以公眾感知調查為基礎的鄰避效應綜合強度測算方法,揭示設施全生命周期內鄰避效應影響因子與作用機制。本研究是一種基於地理學時空分析視角的鄰避效應理論探索,將為鄰避設施的規劃布局與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方法支撐。
結題摘要
鄰避正成為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亟需化解的難題與城市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其產生根源在於設施成本與效益分配不均衡或者說是好處與壞處在空間上的相互分離。收益被大多數人共享,少部分人承受風險,且超過承受閾值。風險社會理論認為,風險除了是實質性存在之外,還是被建構的“個體認知”,其實質是對風險的“怕”。鄰避設施的風險不僅包括實質存在的風險,還包括個人或社會感知的風險。鄰避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種典型群體性心理現象。 本研究針對南京主城區57座現狀垃圾轉運設施周邊100m範圍內的居住人群進行典型抽樣調查,調查方式採取入戶問卷調查與垃圾轉運站周邊守候問卷調查,每個轉運設施周邊樣本數量約為30人,總計調查樣本1700份,其中有效問卷1365份。通過已有文獻總結,發現垃圾轉運站的鄰避效應主要為:環境污染(臭氣、污水、噪聲與固廢)、風險(火災與疾病)、交通擁堵、視覺影響以及房產貶值。運用統計分析軟體分析年齡、性別、教育層次、工作性質、家庭年收入、家庭成員組成、居住年限、住所與設施距離、周邊設施情況、有無背景知識等因子與居民對鄰避設施態度和偏好的相關性。接著對具有高相關性的因子,採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研究居民對鄰避設施態度和偏好的函式表達。 研究發現:在南京主城區,主要是低收入群體居住在垃圾轉運站周邊,南京的垃圾轉運站布局也遵循最小抵抗路徑的理論;公眾不同意接受鄰避設施布置在其周邊最重要的原因是擔心直接的環境污染,他們對於鄰避設施的對策更傾向於早期預防而不是後期補償,他們更傾向於通過布置公園與防護綠地而不是直接或間接的經濟補償來應對鄰避風險;同時鄰避設施公眾感知的影響強度遠高於其實際影響強度,公眾感知的平均影響範圍是實際影響範圍的7.1倍。研究表明:住所與鄰避設施的距離(個人經驗)和背景知識的有無對於居民的態度與偏好有強相關關係。無背景知識組感知的平均影響範圍是有背景知識組的3.4倍。